台州市保护开发梯田助推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2022-11-19 20:49应俊杰朱贵平杨俞娟何豪豪曾孝元
中国稻米 2022年2期
关键词:台州市梯田山区

应俊杰 朱贵平 杨俞娟 何豪豪 曾孝元*

(1仙居县农业农村局,浙江 仙居 317300;2 台州市农业农村局,浙江 台州 318000;第一作者:defendluna@qq.com;*通讯作者:zxy8606@163.com)

台州地处浙江东南、依山傍海、多丘陵低山,是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缩影,梯田资源丰富。据调查统计,台州市现存梯田757个,总面积11 148 hm2,各县(市、区)均有分布,其中以黄岩、临海、天台、仙居居多。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村落空心化和老人农业现象普遍,大量土地资源尤其是梯田资源被荒废而得不到妥善利用;依靠梯田的传统种植业收入低下,难以满足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期望;随着国民饮食结构改变、城镇园林绿化需要等,导致梯田种植产业非粮化、非农化现象普遍。全市梯田中种植水稻2 869 hm2,占比 25.7%;种植旱粮 1 788 hm2,占比 16.0%;种植多年生经济作物等4 634 hm2,占比41.6%;撂荒1 856 hm2,占比16.6%。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极端气候等因素影响,国际粮食市场很不稳定,如何确保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成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台州市近年来紧紧围绕“两山”理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山区梯田“稻-油”轮作技术为重要抓手,从生产经营模式、轻简化栽培、绿色化发展、三产融合、文化传承等方面保护开发梯田,促进粮油扩面增产、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从而助力乡村振兴。现将台州市保护开发山区梯田的主要做法介绍如下,并提出笔者自己的思考。

1 山区梯田保护和开发的主要措施

1.1 创新完善生产经营模式

台州常住人口615 万,城镇人口比重为63.7%[1],城镇化发展正逐步走向成熟。但受户均土地零碎、常住农户持续减少和流出农户土地承包权未到期等因素影响,农村耕地尤其是山区梯田撂荒问题突出。近年来随着乡村道路、水电下乡、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山区梯田区位条件大幅改善,通过创新完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山区梯田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适度规模经营效益开始显现。以仙居县杨丰山梯田为例,2013年时核心区域133 hm2梯田资源仅开发使用33 hm2,人均年收入仅5 000 元。通过创新完善生产经营模式,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种植、自然村整村流转等方式优化整合资源,不断扩大“稻-油”种植面积,并充分利用梯田资源生态优势创建“杨丰山大米”“杨丰仙米”等优质稻米品牌,举办油菜花节、农民丰收节等农事节庆,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20年杨丰山村梯田资源已开发到100 hm2,人均年收入增加到14 000 元。

1.2 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

山区梯田垂直落差大,田块间由于地形阻隔相互割裂,单个田块普遍零碎狭长,即便是通过现代技术提升了机耕路等基础设施,也难以开展“稻-油”全程机械化作业,农事耕种长期以来都依靠大量人工,不利于高效的规模化农业生产。仙居、临海、黄岩等地特色经济作物杨梅成熟期与单季稻移栽期重叠,单季稻移栽期用工难问题尤为突出。为山区梯田稻、油生产者提供化繁为简、化重为轻的轻简化生产技术,减少人工成本,创造适度规模种植效益,是保护和调动粮油种植积极性的关键。为此,台州市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研究比较多种不同栽培技术,择优提出以水稻钵苗抛秧和油菜免耕直播为核心的轻简化栽培技术作为山区稻油生产的主推技术,推广后成效显著。据统计,2020年度全市山区梯田推广水稻钵苗抛秧面积200 hm2,平均产量610 kg/667 m2;推广油菜免耕或浅耕直播面积5 600 hm2(含平原),平均产量130 kg/667 m2。水稻钵苗抛秧相对传统插秧可以有效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并且钵苗因其根系无损伤,早发快长无返青期,可以适当提高抛秧密度达到自然荫蔽控草的效果(经初步试验抛秧密度以1.2 万苗/667 m2效果较好)。水稻钵苗抛秧技术的核心在于“1+N”育秧社会化服务模式,即1个专业化育秧中心通过高精量播种技术集中育秧,为多个种植主体统一提供优质秧苗,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技术到位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和种粮经济效益。如温岭、黄岩、仙居等地就充分利用了为保障早稻生产建立的联栋育秧大棚,为山区梯田单季稻种植户供秧,不但解决了中小规模大户和分散农户在水稻育秧过程中难以解决的困难,还有效提高了设施的利用率,实现双赢。此外,仙居还开发了“亲农在线”数字平台,育秧主体和广大农户都可以在线使用其中的服务集市功能发布、查询秧苗供求信息,让市场供求信息更加通畅。

1.3 推动绿色化高质量发展

山区梯田耕作成本比平原地区大,必须立足自身的生态优势,以优质稻米为核心走绿色化高质量发展道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综合提高梯田产出效益,有效稳定梯田生产,消除梯田再次抛荒的因素,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近年来,台州市深化拓展“肥药两制”改革,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推广应用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和绿色经营模式,促进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以中浙优8号、甬优15、嘉丰优2 号、浙油50 号、浙油51 号等适宜山区梯田的优质水稻、油菜品种为核心,在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配方肥,并建立健全以健身栽培、生态调控、理化诱控、智能测报、科学用药为核心的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体系,建立多个稻鱼、稻鸭共生等生态循环复合种养示范基地,推动了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梯田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如仙居县上张乡的“仙贡”有机稻米被评为“2020 浙江好稻米”金奖,市场售价最高达60 元/kg。

1.4 促进一、二、三产融合

乡村振兴重在产业振兴,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才能更为长远的保障农业产业安全。近年来,台州市通过创新优质稻订单收储政策、创建绿色防控示范区、开展“好稻米”评选活动等一系列举措引导优质稻种植,建立健全育秧、统防统治、烘干、加工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并通过“美丽乡村、清洁田园”建设、农资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等工作不断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和观光农业。需要指出的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部分地方脱离实际,以城市思维设计农村,不尊重当地农民意愿强推一些高大上的做法,让乡村失去特色的同时还引发农民不满,值得反思。

梯田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因地制宜按照大地等高线修建开发而成,梯田上的油菜、水稻随季节更替变化色彩,是极具艺术美感的人造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杰作。台州市不少梯田具有旅游开发潜力,农旅结合已初步形成,如仙居县杨丰山梯田、天台县北山梯田等,并通过举办油菜花节、农民丰收节等农事节庆,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突出的问题是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旅游淡旺季明显,在油菜花期、翻耕灌水、稻谷成熟等游客暴增的旺季,交通、住宿、餐饮等各方面服务能力明显不足,游客满意度不高;而在淡季却又门可罗雀,影响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仙居县杨丰山梯田2020年尝试种植迎春1 号油菜,可将初花期提前至春节之前,花期延续至3月底,该品种的示范推广对促进梯田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5 保护传承农耕文化

台州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仙居下汤遗址有8 000多年历史,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完整、最原始的稻谷脱壳工具。梯田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曾为山区增加耕地、提高粮食产量、保持水土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并与本地风俗文化相融合,演变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系统。而如今随着农业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锐减,传统农耕工具逐渐淡出使用,梯田和传统农耕文化濒临消失,亟需系统性保护传承。一些历史悠久、品位较高的梯田可按照古村落保护的方法实行挂牌保护,扶持培养一批原著居民传承耕作技艺和农耕文化,并通过适当的商业运作为城市居民提供传统农耕体验服务,将梯田从一种旅游资源打造成为一种区域文化坐标[2],更有利于梯田景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如位于临海市黄坦梯田的丁公园村以深度挖掘马帮文化为核心打造3A 级旅游景区,2020年接待游客达30 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 000 余万元。

2 山区梯田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种植成本高昂

粮食种植是较为典型的高风险、高投入、低回报产业,受粮食价格低和农业投入品价格高的双重挤压,粮食种植收益低下甚至亏损,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需要适度的政策补贴和引导。而山区梯田由于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较差等原因,种粮成本和产量相对平原地区都不具优势,农业农村部门在制定粮食生产政策时也未充分考虑山区梯田种植成本高的问题,相对较差的规模效益导致大户不愿承包流转,更难调动种粮积极性。此外,部分山区梯田提升改造项目因低价竞标和层层分包等原因导致工程质量低劣,成本转嫁到后续种植上,难以可持续发展,甚至出现项目验收后就开始撂荒的现象,不但浪费政府投资,还造成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

2.2 缺乏灌溉用水

农田水利是梯田稻作的命脉和灵魂,水稻插秧初期、分蘖期和孕穗期都需要充足的水分。根据调查,台州市20 世纪60年代“农业学大寨”前修筑的梯田约占50%,大都是因地制宜开发的,具有良好的传统灌溉管理系统;而“农业学大寨”后修建的梯田,包括近年来的“低丘缓坡”开发、“旱改水”等项目大都是过去开发剩下的未利用地和撂荒土地再开发,自然资源禀赋较差,更为依赖建立水库引水灌溉,部分“旱改水”工程甚至通过不切实际的抽水灌溉来应付项目验收。而台州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存在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缺水,一般7月出梅后降水量偏少;2020年下半年更是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干旱,山塘水库枯竭导致无水灌溉。

2.3 旅游开发同质化

台州市可供大规模旅游开发的优质梯田景观本就不多,大部分还是以简单的观光旅游为主,同质化严重,并且缺乏配套的深加工农产品和文化纪念品。单一雷同的旅游产品导致游客游览时间短,产生的经济效益低,甚至有一些地方的开发成本远远大于预期收益[3]。

3 山区梯田保护和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规划引领保护

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自然保护体系,针对梯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遗产保护及相关资源开发利用等实际,合理布局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从源头上加强梯田保护。新建梯田要依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加强规划设计,对于土层厚度较薄、坡度较大的地区,不必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继续修建梯田[4]。建议将耕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纳入地方政府目标管理, 充分发挥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作用,筹集落实耕地保护补偿资金,通过经济手段、激励机制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保护梯田的积极性。同时,根据耕地抛荒的程度、所造成的后果以及承包方应负的责任, 具体研究制定适当的经济处罚办法, 促使承包方保护耕地资源, 制止土地抛荒现象蔓延[5]。

3.2 加强水资源利用

根据梯田种植管理的经验,围绕梯田开挖沟渠或者建造水库引水是最有效的灌溉方式。要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大管理和保护力度, 保证农业生产遇旱能灌、遇涝能排。同时,推广节水栽培与灌溉技术,优先采用水稻“薄、浅、湿、晒”灌溉技术[6],解决梯田蓄水保土问题,维护梯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此外,在部分灌溉条件较差的田块,可以因地制宜适当示范推广耐旱能力较强的旱优73 号等旱稻品种。

3.3 推进综合开发力度

在梯田景区规划中要坚持以梯田为核心,以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为辅助指标,建设“以山瞰田、以村品田、以田映田”的景观系统[3],并丰富梯田为载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充分挖掘当地民俗传统,研学结合,为游客提供鲜活的传统农事耕作和农家生活体验;深入开发拓展传统小吃、特色美食等产业链延伸,为游客提供价格合理、服务周到的餐饮、住宿。加快推动梯田旅游由传统的食宿、观光为主向休闲、体验、度假转变,打造梯田旅游产品业态升级版,使梯田资源成为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文化之乡。同时,坚持开放经营,实施规范管理,支持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场投资开发梯田旅游资源,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梯田旅游的开发和经营,通过注入资金、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共享经营网络,带动梯田旅游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3.4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因地制宜发展梯田产业经济,针对梯田特点,示范推广粮经结合、间作套种、水旱轮作等高效种植模式,引导梯田粮油产业向加工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丰富产品种类、提高附加值,支持有经济和技术实力、有农产品行销品牌和市场的龙头企业实施梯田增益项目。加强产学研对接和联合攻关,依托产业技术团队,借助科研院校和社会机构的力量,开展梯田基础设施、配套机械、高效模式应用等研究,示范推广一批操作简便、经济高效、生态友好的梯田保护开发新模式,推动梯田生产、生态、旅游优势转化。

4 小结

梯田是祖先留下的宝贵农耕文化遗产,梯田的修建极端困难,往往都是山区几十代人漫长艰辛的持续劳动的成果,但弃耕撂荒却是轻而易举。而梯田一旦荒芜、坍塌后修复困难,不仅影响梯田景观的开发和利用,更影响整个梯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和建设,所以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梯田,既是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也是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体现。传统农业增收乏力,原有梯田生产模式难以实现新形势下的价值期望,所以梯田发展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保护建设、适度发展、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原则,注重产业发展、生态价值发掘、农耕文化传承、农民增收的融合互促,更好地实现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彰显梯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新价值。

猜你喜欢
台州市梯田山区
甘肃梯田
“丰”景独特
书画教师作品选登
诗意梯田 捕捉自然光影
台州市黄岩区:常态化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下)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龙脊梯田
Efficient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