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求学意识初探

2022-11-19 19:56:10白星皛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大脑神经

白星皛

提升核心素养是学生求学的最终目的。学习的本质是要不断增加知识和技能。增加知识和技能就要解决好了“懂”和“会”的问题,学习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手段,其中,读书是学习的重要方式。继承先哲们的智慧结晶和圣贤们的优良传统,弘扬诚信、正义、仁爱、尽忠、守孝等正能量,能够使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的饱含正能量的基本素养。由此可以看出,读书、学习、做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连锁关系。

一、以核心素养提升为目的的读书路径策划

求学最实用的方法就是读书,向先人学习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读书是学习先人已有知识的捷径,不但能够快速有效地接受已有的现成的知识,还能少走许多需要探索实验才能得到知识和技能的弯路。读书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是如黄庭坚所说的“用心欲专不欲杂”,又如朱熹所说的“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也就是朱子所谓的“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要做的事情就是积累,积累的内容包括:第一,先人的知识和技能;第二,学习先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时候,所产生的新的思路和联想;第三,自己思考、感悟而得出的各种有价值的结论。通过读书,消化和加工先人所留下来的知识,并融合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生成新的经验和技术。这就是学习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所以,读书要尽早进入自觉状态,才能真正发挥出学习的效率,从而真正达到学习目的。

朱光潜说:“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只能浏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因此,教育学生时“应该特别注意,不要让不喜欢读书的学生讨厌读书,不要让他觉得读书是个苦差事,以免他到了青少年时期还觉得读书很可怕。”

读书要读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用三个字表述就是:读经典。“中国的书看似如汗牛充栋,实际并没有多少,作为个中精粹、精华、核心之经书也就那么有数的几种几十种,也就是区区几万,几十万言。而所谓‘史’‘子’‘集’之类无非是其衍生品,无非是‘经’这个主干上分支而已。”读书的过程就是吸收信息补充空白的过程,在人的一生当中应当尽早认识到,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汲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高效填充到自己的头脑当中,以便在短暂的人生旅途当中最大限度地创造精神和物质财富。

孟子把人分成身和心两个部分,心是人类的主要构成,是大体。凡是指向人的外在“身”的学术和知识,就是有用之学;凡是指向人的内在的心的学问,就是无用之学。这就是先哲所谓“形而上”学。作为学习者,“要始终记住,无知绝对不会带来任何伤害,只有错误的知识才是毁灭性的,而且我们之所以会迷失方向,不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一些什么,而是因为我们自以为知道一些什么。”在人生的旅途当中,首先积累是整个旅程的起步阶段,积累就意味着做好创造的基础,也就是为未来做好成功的铺垫。这个阶段需要精心的设计程序,盲目地不加选择地收罗信息,不但不能高效地打好基础,而且会浪费有限的时间。因此,在恰当的时间选择恰当的内容做恰当的积累,这是最有效的教育。“我们必须选择教给孩子什么东西以及在什么时候教授。在我们获得的知识之中,有一些是错误的,还有一些是没有用的,还有一些则只会助长拥有那些知识者的骄傲和虚荣心。只有很少量的知识真正有助于我们获得幸福,值得睿智的人以及孩子去研究和学习,因为我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睿智的人。”其次,教育者的责任是要在恰当的时期选择恰当的内容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接受信息。不能盲目地让学生在没有明确指向的情况下只管埋头苦读,这既不利于及时有效地积累知识,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潜在能量去投入学习活动。再次,任何人的学习过程都应当是有目的性的,没有目的的行动既不能行之有效,又不能调动个体行动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求学的整个过程都要讲清道明其最终目的,以便使求学者走每一步路都明确自己在为什么而做。

二、以核心素养提升为目的的学习原理分析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宪问》)这里指明,学习的目的是要获得生命的乐趣,成为君子。进一步表明学习要在学的基础上,不断地习,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孔子曾经教育他的弟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提倡“为己之学”。“为己之学”是“君子之学”,在于“美其身”;为人之学是“小人之学”,是在作秀,表演,显摆,是“务以悦人”。“为己之学”是“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为人之学”是“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荀子语)。读书是心灵的事情,是个人行为。“为己”才是读书之正道。“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学而》)也就是“文”和“献”。“文”就是书、典籍;“献”就是人物、文物。所以,学习首先就是读书。

20世纪70年代,关于大脑科学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研究大脑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神经元。人类的大脑是由1000亿个神经元组成的,神经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脑细胞。科学家研究发现,天才与普通人的大脑从宏观上看,没有太多的区别,但是他们所拥有的神经连接数量和质量要远远超过了普通人。科学家在高倍率的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天才的大脑中神经连接的直径要比普通人的大很多。形成这种差异的关键在于包裹着神经纤维的表皮——被神经学家们称为“髓鞘质”的物质,髓鞘质越厚,绝缘的效果就越好,放电的速度就越快。也就是说大脑思考问题的速度就会越快。

人的大脑中有无数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都在跟周围的神经元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连接。人类的记忆、情感、分析、推理、判断以及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保留在这些神经连接之中。在意识层面上,每个人都是这个庞大的神经连接系统的集合体。

跟任何生命体一样,我们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走向衰竭,时时刻刻都在面临着能量枯竭的威胁。为了保证自己能够保持正常运转,人类的大脑必须像电脑那样不断地做清理垃圾的工作。清理垃圾就是指把那些长期不使用的神经连接清理掉,长时间不被使用的神经连接会被大脑当作垃圾切除掉,而经常使用的神经连接则被长期保留袭来。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法则的体现。那些被排除掉的神经连接释放出的那部分能量,提供给那些新产生的神经连接,以便让人类不断接受新的事物,学习新的知识和信息。“对于感兴趣的信息,大脑会产生大量神经兴奋来对其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方式不但有效,而且节约能源——主要是节约氧气。而那些大脑不感兴趣的信息,不但难以刺激脑细胞产生神经冲动,还会引发大脑皮层的抑制现象。”

当我们不断地思考同一个问题的时候,脑细胞就会不断地放电,神经胶质细胞一旦得到这种电流,就会蜂拥而至,紧贴着神经轴突进行包裹,并最终形成髓鞘质。由此得知,要想提高学习效果,必须让大脑产生大量的髓鞘质。而想让大脑产生大量的髓鞘质,就必须进行大量的、精深的练习。大脑思考问题的质量是由神经连接的数量和髓鞘质的厚度来决定的。学习的过程应当是不断建立和完善头脑知识网络结构的过程,首先建立知识核心点,然后围绕这个核心点建立相关的信息枝杈,形成知识面,再在相应的枝杈上延伸出更加具体的新的枝杈。吸收和积累的过程就是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个知识体系的过程,从而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了信息重组、发酵、生成的基础,为今后的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以核心素养提升为目的的做人规划设计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一个成才系列。每个人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首先应当理清楚自己这个行业的系列。古人用“奴、徒、工、匠、师、家、圣”七个层次来归纳人生的道路。“奴”的阶段是“不得不做”的一个过程。只要在抱怨的情绪中非自愿地工作和生活,都属于“奴”的境界。奴与徒的区别是:一个是“不得不工作”,而另一个是“自愿、主动”地学习和工作。由奴转徒的核心问题:找到持续成长的动力——热爱并愿意成就一生的事业。“徒”是学徒,是成长的筑基阶段,是自愿、主动地学习和工作。“工”是按规矩将事情做好的阶段,是一个格物致知的过程。由工到匠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跨越鸿沟需要以原理原则为基点,不断地微创新,构建符合自己的方法体系。“匠”是一种知道做到的状态,能够化梦想为现实。“匠”有手艺,精于某种技术。匠的核心在于建立,符合下述特点的独特个人系统:符合自己天赋的;在领域里独一无二的;并有拥有决定性竞争优势的能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导人们做事,还教导其做人,影响一群人的信念。这是教师达到的层次。师的核心在于:诚意;知行合一;通过立人来立己。师的障碍在于面临重大的抉择的时候,行是否能够遵从于真知。遵从真知即从王道角度,破除冲突,达到共赢。“家”能将自己的信念繁殖、传播,能给更多人带来物质和精神财富。家的核心在于:通过重新定义,改变常识,改变世界。“圣”则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中国古代成人的标准是:忠、孝、仁、义、礼、智、信、勇。“忠”原指心态中正、立正纠错,作为道德概念,指为人正直、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坚持真理、修正谬误。“忠”是中华民族主张的优良品德。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是指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忠,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具有精忠报国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最崇高的最神圣的价值追求。“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就是指子女不应该违背父母、长辈以及先人的意愿,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高度重视的观念。所谓“孝”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孝顺回报父母的养育,对父母的肯定,行为上表现为遵从父母的指点、命令,遵照父母的意愿办理各种事务。孝心、孝敬、孝道,主要是针对父母、长辈,强调长幼有序。孔子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是可以统一的。我们应当尽可能做到既“报效祖国,又“孝敬父母”。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自从孔子倡导“仁”学开始,“仁”就成为中华民族共同遵守的“共德”和“恒德”。孔子一直把“仁”作为每一个人道德修养和德行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这一道德和德行的最高境界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仁”,是指人与人的关系,是对人的爱,由对父母家人的爱,延伸到对他人之爱。“仁”,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因而“仁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一直将有道德的人称为“仁人”,反之将无德的人称为“不仁”。“仁爱”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品质。中华传统文化自古以来把“义”作为人的一生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当中一直把“义”与“仁”相提并论,将其树立为传统道德标准的核心内容,尊奉“仁义道德”“仁至义尽”“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是应当、合宜、应该的意思。绝不以损害他人及朋友的方式来换取自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含有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之意。亲情和友情有“义”,就会使友谊、友情、友善更纯更久。因此,“义”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的表现形式。义气本指节烈、正义的气概,引申为刚正之气。也指心甘情愿替别人承担风险,作自我牺牲的崇高气度。“礼”是社会交往之道,是中华传统文化沉淀下来的突出精神。“礼”与“仁”一个是表一个是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的精神品质,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的表现形式。中国历来是注重礼仪的“礼仪之邦”,认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记》)同时,“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标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伦理文化是“礼仪文化”。“明礼”,就是讲文明。作为一个国家或一个族群,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往来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每一个人的修养来说,谓“礼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事务关系,谓“礼让”。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具体表现形式。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眼里,“智”被赋予丰富的内涵。“智”的关键在于知道尊道。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在中华文化当中“仁、义、礼、信”成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其中需要“智”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否则即便把“仁、义、礼、信”强加到人的身上,也都无法通达无碍。“信”,是人的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实守信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交往准则。孔子把“信”列为“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对学生实施教育,时刻强调要“言而有信”,因此,千百年来“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并不断发扬光大。人有了生命之后,作为高级动物最本初的人际交往条件就是诚信。“勇”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勇”就是勇敢果断、徇义不惧、刚健不屈。在工作中要敢想敢干,并且敢于创新、开拓,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实事求是。一言蔽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蕴涵的这种英勇顽强、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饱经磨难、愈挫愈勇的永不枯竭的动力之源。

总之,近几十年,我国经济腾飞,国力不断强盛,在国际上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在拼命追赶甚至超越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上,应当时刻铭记永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制胜法宝,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世世代代继承下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沉淀和结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学生不断提升核心素养是趋向最高境界的基本过程。学习是人类向最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搞清楚读书、学习、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厘清人类完成自己人生使命的最终本质。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大脑神经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