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芳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城关第三小学)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行,学校对于德育方面的工作应该加强关注度。但是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占据多数,学校的德育工作并不太理想,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德育氛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需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德育。文本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出发,谈谈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改革的出路。
从教育改革至今,农村的教育形式也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不少优异的成绩。但是目前农村教育仍然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学校在德育方面的工作,一直处于举步难行的状态,无法发挥出德育应该有的功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就目前的教育环境来看,教育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已经成为直接的影响,教育是传播文化价值的途径,有利于人们更快速适应社会生活需求。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影响学生的精神层次来干预学生的生活,主要是通过传播一些比较先进的文化方面的思想,积极地宣传社会主义的内容和精神,组织学生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参与社会实践,从社会的角度辐射德育的影响,进而为农村的留守儿童营造一个适合发展的德育环境,促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从这一角度上分析,学校的德育足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生产方面要发展,生活方面要宽裕、乡风方面要文明、村容方面要整洁、管理方面要民主这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建设的过程中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对人力资源方面的开发,通过新农村建设培养一代具有高素质的人群。这也就需要农村的教育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适合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的教育首先就要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推进,社会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学生的生活环境也逐渐复杂起来。[1]学校需要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干预,采取积极的策略帮助学生抵制一些腐朽的思想文化的侵入,通过多元化的策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走进当下的农村,我们可以看出物质条件在一步步地变好,公共设施也慢慢地完善了起来,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但是一些不文明的现象还是随处可见的,更严重的是,有很多的孩子都对农村有抵触的心理,这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相违背,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建设的发展。从这一层次上分析,目前的农村学校德育存在一定的问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德育发展跟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虽然说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农村的教育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学校所开展的德育工作不仅没有考虑农村整体的实际社会状况,也没有从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实际出发。由于社会发展的原因,新农村的建设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我国的农村和城市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其差距具体体现在留守儿童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方面。目前农村的学校不管是在教材的选择还是课程的设计上,一般都是参考城市的学校,没有探索到适合农村的教育体系,学校的德育更是如此。
农村学校所开展的德育工作与农村的建设是分离开来的,学校针对留守儿童进行的德育几乎不会关注农村的建设,一味地按照城市的模式对学生要求,鼓励农村的孩子往城市发展。尤其是一些留守家庭的孩子,本身家长就长期不在身边,家庭教育不够完善,导致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出现不喜欢农村的现象。部分的农村学校唯分数论的现象仍然存在,学校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学习知识,而对于生活的农村环境毫不在乎,这也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问题。
由于学校所开展的德育与农村的生活环境没有直接的联系,这也导致在内容上过于空洞,留守儿童无法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所传授的德育内容难以解释当下农村社会现象,也无法从学生的实际思想出发,于是,德育则成为一种片面的知识讲授的内容,不仅不能够使学生对其产生共鸣,还难以促使其内化。[2]不少的农村学校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只是为学生传授一些固定的思想道德规范,没有从留守儿童的主体出发,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导致学生的情感和思想难以得到升华。具体表现为:在德育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说教形式为主,新时代背景下的多元化教育手段几乎从未被使用。如果说,针对留守儿童的德育目标和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状态分离导致德育“无根”,那么,没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则是导致学校德育“无果”的主要原因。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只有回归学生的生活,坚持与农村的建设携手共进,才能够形成一个良性的德育环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还可以有效推动农村建设。在党中央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背景下,学校在德育方面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够帮助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德育走出困境。
新时代的德育理念,主张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需要建立在学生所掌握的基本的社会规则意识当中,否则,所开展的德育将会毫无价值。鉴于此,现阶段农村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德育需要注意分层次地开展,在德育目标的基础上回归底线,从留守儿童的实际水平出发。[3]当一些高层次的目标与低层次的目标产生冲突时,首先需要保证低层次目标是否有效地落实,其次才能够一层层地有更高的追求。
实际生活中,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在思想觉悟、认知能力、道德水平上的层次都有所差异,想要学生都达到统一的德育水平,这是与实际不相符的。面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学校和教师首先要保证的就是让学生的品德水平不再下滑,根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基本的思想品质,着眼于基础文明的建设。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学校的教育需要主动地与新农村建设形势相结合,针对农村教育过程中留守儿童的特点,有效地调整和创新德育的内容,以此培养出新时代背景下全能型的人才。具体来说,农村学校的德育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多为学生讲一些农村的故事,讲解“三农工作”“脱贫攻坚”等工作的理念与思路,运用一些优秀的人才来升华学生的思想价值。除此之外,农村中一些乡土文化、民俗民风都是优质的德育内容,以其作为德育教材的基本内容,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些弱势,还能够让留守儿童接受的德育看得见、摸得着,更加主动地去接受和学习。
当然,教师还需要针对性地创造生活中一些有价值的德育内容,比如,一个简短的新闻、一段广告词、一件发生在身边的小事等,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内容,这样的德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让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留守儿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一同探究生活的主题,进而不断丰富与发展学生的一些经验,让学生在内心中逐渐形成一个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想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不能够依靠理论上的说教,通过语言的方式引导学生遵守道德规范,而是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逐渐形成基本的价值观念,学会如何待人做事和思考问题。德育最核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德性,而其本身就是来自日常生活的规范,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社会生活方面的规范,就需要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积极地参与人际关系中。留守儿童本身在人际关系和社交方面很容易形成问题,因此,只有让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学会如何去生活、如何面对真实的生活,才能够提升其道德价值观念。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可以组织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活中。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新农村的社会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具体的落实为: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参与新农村建设这个伟大的任务当中,基于学校的立场就是从“广义课程”的角度出发,全面理解和考察这样的参与活动,将社会综合实践与社会性质的服务作为一种常规性的活动,融入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并且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开展德育工作的核心场所。[4]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让学生任何时候都能够参与社会的实践中;或者,还可以让学生运用寒暑假的时间到某些单位场所进行实习,自己学会观察和体验。新时代的德育要求培养学生这样一个理念,即学生不是被动参与活动的,而是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要成为能够主动解决问题和改变困境的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感受到自己学习知识和提升能力的目的,不会将知识与实践分开。
针对学校的德育来说,无法保证德育的实效性的根本问题就是可以运用和操作的资源不够,社会以及家庭对于德育开展的支持与配合力度不够,只能够通过言语说教的形式进行。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其家庭的支持和配合更是微乎其微,这也导致德育工作一直进展不顺利。面对留守儿童家庭的问题,社区的德育资源能否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就显得极其重要,这也是基于留守儿童所开展的德育工作能够有效利用的一种至关重要的德育资源。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一些德育方面的资源利用情况并不理想,不管是在资源的开发上,还是在德育活动的设计上,都难以使得资源利用最大化。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会经常性出现一些值得运用和拓展的社区德育资源。比如,在城镇化改造中,学生身边的一些城镇的规划和布局,以及新农村建设所提出的一些建议和举措,都可以成为教师开展德育的优秀资源。另外,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会涌现出一些优秀的人物和事迹,这些都可以当作德育资源来进行开发和利用,以此丰富社区资源的内容,同时还能够保证德育资源的多元化。同时,学校还可以与新农村的社区建设建立德育资源共享的平台,以此来提升德育的实效性。比如,与新农村建设的单位签订资源共享的协议,尽可能让新农村建设与学校的德育相结合。
对于留守儿童的发展来说,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关键。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德育能力,能够有效改变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促进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农村的教师对于农村发展来说意义重大,是强化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潜在的力量。教师能够及时地表达最新的党的政策和思想意识,并且可以认真对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一些精神价值问题,以此促进德育的发展。同时,农村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文化素养的优势,积极地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提升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还有效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提高整体的素质。但是,与农村教师身上所担负的使命不匹配的是,目前,农村教师的师资力量令人担忧,尤其是在对待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往往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状态。一方面是因为农村的教育资源比较落后,另一方面是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够完善。[5]因此,想要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师的时效性,就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德育能力,通过开展教研活动、运用互联网学习理念等多种方式来保证农村的师资力量。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时效性,是当下急需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对农村的留守儿童进行德育时,除了考虑留守儿童的家庭问题,还需要重点关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所涌现出来的优秀的德育资源,然后结合学校实际的情况,设计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这样才能够保证从留守儿童的实际出发,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保证留守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