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饶水兰
心理健康教育即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一线教育者,我们必须思考教育的意义、教育的目标。初中生面临着中考,以及来自学校、家庭、自身和同学多方面的压力。很多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心理调适途径,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日常学习,也不利于其终身的成长和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育人课程,包含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非常有必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一致。道德与法治教材涉及道德、法律、国情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帮助初中生解决在青春期心理、情绪、思想方面的问题,对培养其知识认知能力、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影响重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初中教材中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他们健全人格、认知自我、应对挫折、调整情绪、增强社会交往能力也大有裨益。
初中生学业压力大,任务重,如果一味依赖教师和家长督促,学习效率难以提高,也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如果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能促进其快速发展。另外,这门课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也能够提升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保持良好或者正常的状态。我们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应符合智力正常、人格稳定、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态度积极、适应环境、行为正常,认为心理健康的人会主动寻求方法克服障碍和困难,使自身处于相对安定的状态。一个人如果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就会进入亚健康的状态,就需要接受心理辅导来消除不良心态。
在初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不仅能够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坚强的心理素质,还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初中生遇到心理困扰很正常。教师不能以异样的眼光看待这种问题,应提供给他们科学完备的心理咨询服务和指导,帮助学生尽快摆脱困扰,回归正常学习和生活状态。
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基础。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心理辅导,带给学生正能量,或寓教育于活动中,或让事实说话等,切忌说教,重在鼓励;通过良好的沟通让学生以更加乐观和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教师在德育中也要采用心理沟通的策略,拉近学生与自己的距离,帮助其排解日常生活中的困扰。我们都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一生中会经历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适应能力,使其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现实环境,都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光和热,这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之一[1]。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师使用教材教学,不应照本宣科,而应以教材为基础,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进行再加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就是再加工的过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健全学生人格,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初期,即便掌握了基础性的理论知识,也很难产生共鸣,无法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是因为教师很少将相关教学内容与时事热点联系起来,很难使学生达到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基于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将新闻时事热点内容与学科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融合。教师可以阅读整本教材,整合内容,圈出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的案例或者内容,并主动拓展,结合时下热点话题,增强学生理解和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并不完全反映学生能力的高低,学习只是学生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学生可以表现自己的领域有很多。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使其全面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及兴趣、爱好和特长,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提高自觉性。教师还应结合问题互动改变课堂上过于严肃的学习氛围,增加亲切的沟通和语言的鼓励,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让学生释放心中压抑的情绪。学生如果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和厌学情绪,不利于高效学习。教师可以利用问题互动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语言和心灵的沟通放松学生的身心,让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心理指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对学习充满自信,不断提高学习质量[2]。
例如,部编版教材“发现自己”一课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生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自我的关注和认知逐步增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的学生因为自己的外貌、成绩、性格甚至家庭而感到自卑,学习和生活都受到了很大影响。教师如果仅仅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反而会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教师就可以设计多元活动,逐步深化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星星回音”活动,鼓励学生将内心的困惑表达出来,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也可以开展“畅想未来”活动,教师首先设计完成句子题目,如“今天的我___________”,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再完成另一道题“未来的我____________”,通过前后对比,让学生将心中理想的自我描写出来,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缺点,培养其优秀的品质。另外,教师也可以联系时下的热点话题,鼓励学生以小组辩论的形式探讨,逐步加深理解。以“躺平”这一网络热词为例,很多年轻人面对各种压力选择逃避,如何应对激烈的竞争,促进自身成长,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躺平”为话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体验式教学指的是通过构建情境,呈现教学内容,让学习者在切身的体验和经历中建构知识、产生情感、发展能力。在体验式教学中,师生关系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更是在对话和感悟中丰富内容,内化吸收知识的过程。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学领域可以找到理论支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志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心理体验,这些都需要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从教育学的视角观察,教育环境是教育过程的构成因素之一。知识、价值观、能力的获得也需要学生在一种教育情境中通过参与、互动得以实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能突破情感障碍,沉浸其中,积极思考,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例如,针对新入学的七年级新生,教师可以基于生活自理自立、克服学业压力等问题创设情境,将学生的问题作为大家讨论的话题,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随时提供心理指导,引导学生尽早适应初中生活。
初中阶段是一场马拉松,也是一场冲刺赛,每个学生都想在中考中取得胜利,成为人生路第一赛段的赢家。在奔跑的过程中出现倦怠是正常现象,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应肩负使命,引导学生调节自我状态。例如,很多学生在初中进入了青春期,叛逆心理开始出现,甚至出现抑郁情绪,与父母、同学、教师的人际关系较为紧张。教师应主动结合“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内容,一方面主动给予学生言语上的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参与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如担任活动的志愿者、组织春游、参与校园跳蚤市场、参与农田劳动等。这不仅可以营造活跃的班级氛围,还有利于学生释放压力、健康成长。
中学生的专注力比较容易被干扰,情绪也非常急躁。在生活条件优越的当今社会,很多学生都是被娇生惯养长大的,十分任性,导致心理健康情况不佳。心理沟通能够纠正学生的逆反情绪,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知道如何解决问题,坦然面对人生的挑战,更好地向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进。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引导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目前,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主要关注以下两点:一是学生的反抗情绪,很多学生把注意力经常放在游戏机或者影视剧上,对他人的管理难以接受,认为教师或者家长干涉了自己的自由;二是学生的意志品质薄弱,比如,学习中面对复杂的题目,不愿意想办法解决,而是选择放弃,或者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的去做。这就需要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去指导学生,纠正学生的错误心态。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让学生有勇气去面对困难,培养其坚韧不拔的品质。
教育不应只注重传授,最好的教学不是教师反复使用相同的模式进行呆板的传授,而是利用合理的心理沟通方式引导学生去领悟和感受。道德与法治教师可根据教材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互动讨论是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真实的感受和有效的实践,深入理解教材知识,从而提升分析能力,同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例如,在部编版教材“做更好的自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围绕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完成互动讨论活动。首先,教师应建立与学生沟通的良好渠道,让学生愿意接受自己的指导,而不是一味地反抗和排斥。互动教学活动是很多课堂常用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比如,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此时,教师需要做出有效的心理沟通,耐心鼓励学生,让学生克服困难,也可以讲一讲自己的经历,说一说自己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如何应对的。这样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坦诚,也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然后,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勇敢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敢于挑战难关,做更好的自己。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积极解决问题,使其形成坚强的意志,充分结合心理沟通及疏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意志品质。
教师教学的意义不是领读教材,而是通过教材增强学生的思考力和创新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做负责任的公民。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提高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素养,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挖掘学生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发展点。教师的教学习惯、专业素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及教学能力,深化自身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和教学的理解,掌握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和价值精神等。此外,教师还应多关注生活,积累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信息及心理健康知识,以独特的眼光看待课程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折射出的道理,为课堂教学提供素材。
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可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