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的策略

2022-11-19 19:33顾引兰
名师在线 2022年21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解决问题情境

文 /顾引兰

引 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同时,《课程标准》还反复强调重视探究地理问题。由此可见,问题解决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所在。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教师应以问题解决为要点,应用适宜的模式,使学生通过与问题互动,掌握地理知识,锻炼相关能力。“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以生为本,以问题解决为重点的教学模式,最早由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1]。马赫穆托夫的研究表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三个基本步骤,具有情境性、探究性、建构性,是引导学习者学习知识、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法宝”。因此,基于《课程标准》要求,在实施高中地理教学时,教师应借鉴马赫穆托夫经验,立足“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运用适宜的策略引导学生探究。

一、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

(一)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呈现问题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且贯穿课堂教学始终[2]。发现问题是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起点。综观上文,“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具有情境性。《课程标准》也倡导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地理。对此,教师不妨先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

以“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例,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先利用课件呈现了我国四大跨世纪工程,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与此同时,教师提出问题:“这四大跨世纪工程都有怎样的特点?有怎样的共同之处?”在问题的引领下,大部分学生细心观察、对比,甚至迁移生活经验,感知“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匀”现象。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回答,并继续利用课件展现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及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同时提出诸多问题,如“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特点是什么?”“我国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驱动学生探究。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体验情境,走进了新知课堂,还使学生积极思考,做到温故知新。

(二)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发现问题

自主发现问题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进入问题情境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途径之一。在地理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之一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的思维,驱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引导者。因此,教师要以问题情境为依托,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发现问题。

以“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利用课件呈现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提出相关问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是地表植被退化。那么,地表植被退化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有怎样的影响?”在问题提出后,学生自主思考,将视线集中在“黄土高原”上。为了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提问:“这个问题考查的是什么?”此时,不少学生在已有经验的作用下会想到“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动对其他地理要素产生的影响”。此时,教师不需要继续引导,学生会自主发现问题:“这个问题有已知条件,未知条件是什么?是否可以根据未知条件探寻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建立思维导图,自觉探究欠缺条件和解决策略,进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不但可以驱动学生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还可以使学生深入探究新知,锻炼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效率。

二、搭建问题支架,解决问题

(一)教师搭建问题支架,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是提出问题后的活动,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学生可以明确问题要义。但是,部分学生无法有效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原因之一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此时,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漏洞,搭建问题支架,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理清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解答关于地理事物形成“条件”此类问题时,部分学生将视线集中在“有利条件”上,并以“有利条件”为基础进一步阐述。知识漏洞的存在,导致学生忽视了“不利条件”。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搭建问题框架,借助浅显易懂的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如教师提出问题:“现有一家庭,年收入为40万。这家人住着别墅,开着跑车,孩子在国外留学。大家觉得这家人的生活如何?”大部分学生会觉得这家人生活很好。教师追问:“如果这家人每年要还30万的车贷和房贷,孩子出国留学每年花费15万,还有四个老人需要赡养。你们觉得生活如何?”此时,大部分学生转变了观点。由此,教师做出总结:“分析问题要考虑全面,如‘条件’类问题,要考虑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这样不但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弥补了知识漏洞,还使学生获取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便于提高问题解决效率。

(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3]。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基于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或自主探究问题,或合作探究问题,有效解决问题。

1.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课程标准》阐明了自主学习对学生的重要性。大部分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储备了地理知识,积累了问题解决经验,为自主解决问题提供了便利。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展情况,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锻炼问题解决能力。

以“洋流及其影响”为例,在讲到“洋流的影响因素”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分析物体运动的原因。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海水定向大规模运动所受到的外力是什么?”在学生自主思考后,教师随机点名;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和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提出其他问题,如“洋流产生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如此一来,学生的探究步步深入,逐步解决地理问题,掌握洋流的影响因素这一知识点。实践证明,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切实锻炼了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巩固了地理知识,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在一步步分析、解决问题后,大部分学生会面对一些结构较为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难以自主解决的。教师可以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引导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共同解决问题。受个性差异的影响,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各具特色,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产生新的火花。

以“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为例,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情况,提出问题:“土壤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呈现合作探究任务:“思考如上问题,与小组成员合作,观察课件中展示的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总结关系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在此任务的引领下,大部分学生先自主思考,在思维作用下,对地理内容有了初步认知。接着,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出个性看法,碰撞思维。学生的合作交流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教师把握时机,走到学生身边,认真倾听,了解问题解决情况,同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小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合作时间结束后,教师鼓励小组毛遂自荐,派出代表,介绍问题答案与个性理解。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实践表明,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解决问题,不仅由浅入深地理解了地理知识,夯实了地理基础,还切实地提高了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反思问题解决路径,评价问题

(一)学生反思,加深理解

在体验“问题解决”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系列与“问题”有关的活动,掌握了地理知识,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问题解决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一环[4]。因此,在实施地理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问题解决情况,引导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路径,进一步理解地理知识,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1.反思结论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发挥了自主性,应用不同方式解决了问题,获取了问题答案,并呈现了问题结论。问题结论是否可靠、完善,是值得学生反思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结论,发现结论中的不足并及时弥补。

例如,在解决了“地转偏向力与河流流向的关系”问题后,大部分学生会得出结论:地转偏向导致北半球河流右侧侵蚀严重。实际上,生活中不乏北半球河流左侧侵蚀严重的现象。基于此,教师呈现北半球河流左侧侵蚀严重的特殊案例,并引导学生反思之前获得的结论,再次分析影响河流侵蚀情况的因素。学生通过反思结论,丰富知识储备,获取诸多的地理知识,增强地理认知,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2.反思问题解决过程

问题解决过程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载体”。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反思结论后,还可以指导他们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

例如,在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先做了什么,再做了什么,最后做了什么?”“在和他人交流的时候,自己获取了哪些新思路?是如何改进自己原有思路的?”这样的问题为学生指明了反思问题过程的方向,便于学生审视问题的解决过程,梳理思路和方法,积累问题解决经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水平。

(二)教师评价,提出新问题

1.贯穿教学始终,实施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激励学生发展的重要“法宝”。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实施教学评价的载体。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问题解决情况,及时应用不同方式进行评价。

例如,在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后,不论问题是否有效,教师都应对学生自主提问的行为进行鼓励,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增强其自主提问意识。同时,教师应耐心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立足于问题本身进行追问,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推动课堂教学发展。

此外,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还要及时进行自我评价,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进而调整教学方案,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2.基于教学评价,提出新问题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评价,不只是要对学生、教师进行评价,还要以学生解决的问题为基础,提出新问题,驱动学生继续探究,灵活应用课堂所学,以此延续课堂,深化认知,提高学习效率[5]。所以,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尊重学生的学情,提出新问题。

例如,学生在学习地方时的计算方法后,往往会利用该方法进行地理计算。地球上有一条经线,两侧日期相差24小时。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呈现地理故事,如儒勒·凡尔纳的小说《环游世界八十天》,引导学生探究“国际日期变更线”。这样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推动学生探究新知,逐步完善地理知识结构。

结 语

综上所述,有效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实施地理教学,便于学生经历地理探究过程,逐步掌握地理知识,锻炼相关能力,提高地理学习效率。鉴于此,教师在实施高中地理教学时,可以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按照“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包括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这一步骤,灵活应用多样策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提出新问题,由浅入深地掌握地理知识,锻炼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等,强化地理学习质量。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解决问题情境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两只想打架的熊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