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国
(云南省盐津县第二中学 云南 盐津 657500)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对人生道路、对未来社会的憧憬与追求的集中体现,增强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有助于中学生找准自身的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外化自身的认知行为和价值选择。中学生是党和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探索当前中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帮助中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新时期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之一,也是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思想政治课程是中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在思想政治课程上加强中学生理想信念研究和教学,势在必行。
在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复杂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思想要做到更为精准,做到恰如其分,才能取得理想效果。首先要确定的是思想政治课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和理论讲解,而是通过传授知识和理论讲解,达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行为,使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担当起社会与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和责任。
1.1 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务实性。当前,一些中学思想政治课存在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教学方法墨守成规、太过注重形式没有落到实处等等的问题,为此,中学思政教师只有紧跟时代变化,适应社会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培养时代新人的任务。思想政治课程要从自身系统、科学、客观地分析其实际的教学效果,要做到:一方面,应关注教学对象,使中学生对理想信念感兴趣,关注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另一方面,教师不能仅仅为了过度迎合教学对象,从而逐步让渡自身对理论的演绎和阐释。
在教育中,理想信念教育不能脱离实际,必须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信仰的力量应该通过现实的路径去感化、感染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要通过务实的行动征服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可以强化情境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例如,笔者在讲授“公民的政治参与”的时候,恰逢当时司法部就《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向全国公民公开征求意见,笔者决定当堂课就针对这一社会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任何一个时期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思想政治教师要学会正确引导学生客观看待、辨证分析、理性认识现实问题,从而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社会,增强自身的理想信念。
1.2 巩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由于网络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影响日益加深,中学生面对网络、面对陌生、面对未知肯定会有很多困惑,而且,中学生正处在抽象思维认识世界和自我认同生成的重要阶段。对此,思想政治教师不能无动于衷。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传播理论时,要主动面对和解释现实问题、敢于批判和揭示不正当言论,这样有针对性的理想信念教育,才会把主导权掌握在教师手里,才能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理想信念的教育不应该是无目的的、零碎的,而是要带有强烈的目的性、针对性,把理想信念教育做实、做牢。
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是指教师通过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力、引导力,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面临的困惑,通过一次次的针对性教育,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同,引发学生的共鸣,进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政治课所举的案例必须要贴合学生的实际,具有普适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1.3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衔接性。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缺乏“持续性”,这里的“持续性”是指学校没有按照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做好与各年龄段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衔接,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要改变这种理想信念片段性的弊端,就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衔接性,从而促进理想信念教育的长效性,这就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要长期、全方位、多维度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当前很多地方开设了不同层次的理想信念教育课程,但存在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布局弊端,内容出现了简单无效重复和脱节的问题,这种缺乏针对性和衔接性的教育最终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为此,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找出相应的“目标区间”,打通各阶段的理想信念教育课程。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系统性与条理性相统一,教学内容要体现连续性和独立性相协调,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化,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发展规律。
理论自信来自价值自信,来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优越性的坚定信念。思想政治教师的底气来源于对课程理论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理论解读能力深刻把握,坚实的理论自信会在无形中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服力。思想政治课程要强化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实信仰,这是由思想政治课程的政治属性、价值取向决定的。
2.1 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性。理论的思想性是思想政治课程理论自信的底气所在,强化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有助于夯实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在理想信念教育领域,意识形态与学术性从来是相统一的,因此,思想政治教师也需要从这个角度加强研究和教学。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想要课堂要有“吸引力”,教师先要有“思想性”。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做到心里要有思想,嘴上会讲思想,既要告诉学生思想是正确的,又要做到将思想真正讲透彻,让学生真正信服,做到把传授知识、塑造精神和传播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思想政治课程需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不断进行课程的改革创新,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思想性,使理想信念教育真正能够深入学生内心。
2.2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故事性。面临新时期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的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不仅要提高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还要提高课程的亲和性、感染性,使思想政治课的理想信念教育更具有故事性。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亲和性,讲好自己的中国故事是个良方。所以,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应该顺势而为,努力提高讲故事的基本素养,坚持讲中国故事的基本原则,掌握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讲故事”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最感人的故事就是真实的故事。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思想政治教师要去寻找“讲故事”和“说理论”之间的契合点,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和经验通过“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处理好抽象理论与学生认知的关系,努力将教学内容成功地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故事”语言表达。
2.3 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性。实践是理想信念的来源,是理想信念的归宿。在一定意义上,中学生的理想信念也是在实践中萌芽、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崇高的理想信念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只有这样,理想信念才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会正确认识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与时代的变革,正确认识自我的成长与未来的归宿,反之,如果中学生只是静静地呆在学校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就会慢慢变得麻木不仁、眼高手低,缺乏对社会、对世界的基础认知,这样的人也不是未来中国所需要的人才。读书和实践是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主要渠道,在读书学习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1]。中学生的实践课程要从认识社会开始,从关注现实开始,不能着急着盲目去实践,把读书与实践的统一可以有效地为实践活动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在中学校园内搭建理想信念探索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线上的,也可以是线下的,在平台上,学生之间可以交流所关心的话题,教师也可以接受学生提问。这种形式简单,方法灵活的思想探索平台,可以说十分容易和方便,方便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方便师生之间的互动。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事件的中心,包括每一个中学生,教师也必须适应学生新的教学和生活方式,处处要以学生为中心。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手机平台比如微信、微博等,分享、交流关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甚至可以探索爱情、教育、大学等更复杂的内容,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中学生的理想信念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路径。
时代在不断地变化,思想政治课程应该与时代同行。持续探索有效、科学的思想政治课程,以顺应时代的要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课程,要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2]。思想政治课程不能局限于单一的道德教育,而应该构建一个综合互补的课程体系,从而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中学思政课要紧紧抓好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三个重要课程,对于这些课程的设置应该是常态化、固定化的,而不是运动化、突击化的,要保持理想信念教育课程的长期可持续性。
3.1 爱国主义教育是第一课程。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是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永恒课程,也是第一课程。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学生同样可以和教师一样可以随时随地地参与、分享、评论各种网络热点事件,特别是涉及国家、民族等爱国主义类的热点事件,特别是部分教师对意识形态的斗争缺乏了解,甚至出现故意抹黑、污蔑、歪曲事实的现状,这样也就给思想政治教师如何恰当、准确地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何让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上、情感上、表达方式上突破困境是所有思想政治教师面临的新问题。
事实上,中学生是喜欢讨论一些社会热点话题的,甚至在上课的时候回对这些问题对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这其实是很正面的事情,表明了中学生关心社会、心细国家,但部分教师并没有处理好这件事情,作为思想政治教师不能视而不见、闭口不谈,而是要疏导学生的情绪、心理,及时、主动引导舆论,牢牢把课堂上、下的舆论话语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甚至可以主动提出一些的相关议题,引导学生去多方面、多角度地深思考。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区别于传统形式单调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要居高临下地进行干瘪瘪说教,而是要运用生动、形象、真实、有趣的语言传授知识,激发中学生爱国情感。
3.2 人生价值教育是关键课程。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实现还必须有坚定的信仰作为支撑,人生价值教育课程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课程。伴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面对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学生对人生价值追求也处于不断调整中,在此期间,中学生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会很容易迷失,不知道未来做什么,有的沉醉在短暂的物质追求中,有的变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佛系少年”,甚至严重的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样路一旦走错,就很难改变自己对人生的价值选择。因此,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如何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已成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要把实现中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独立性、自主性的发展作为理想信念教育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有助于中学生形成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认同与想象,使中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更执著地追求美好生活,更急切地向往新的人生发展境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固有的过程:实践——认知——认同——信仰——实践,任何人的价值观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这个缓慢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充分深刻认识心理过程,解决好学生的人生难题。
3.3 劳动实践教育是根本课程。在我国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劳动实践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制约和影响着培养时代新人的效果。唯有学生热爱劳动,国家的未来才会有希望;唯有学校重视劳动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崇高理想的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对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是增强中学生理想信念的良方妙药。
基于此,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要立足于自身学校和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现有的劳动实践活动基地,定期、定量、定质地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并将其纳入学生的成长规划和档案之中。在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在劳动中塑造理想信念。在思想政治课程实施过程中,做好劳动价值与人生价值的有机整合,实现课程教学的育人性。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是一个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把增强中学生的理想信念作为自己的必要任务,时刻谨记,要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提升中学生理想信念的自我建构能力,引导他们自觉按照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中学生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当然,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师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