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慧
(安徽省来安县第二小学 安徽 来安 239200)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主干课程,对于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导致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吃力,故而教师在教学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甚至通过布置大量的作业让学生对其理解和巩固。然而伴随“双减”政策的出台和常态化,对于学生的学业负担和课后作业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明确要求要为学生减负,但减负不代表减质,如何能够在“双减”常态化背景下,即确保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达到减负的目标,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1.1 减负提质有助于对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很长时间内,中小学教育呈现出功利性和短视的问题,校园内外的多重压力让不少学生承担着巨大的学习和心理压力。而“双减”背景下,学生则有了更多自主的时间参与课后社团服务等,让学生在课后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通过数学社团的参与,让自身的潜能与特长得到发挥,这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压力的缓解,还有助于其兴趣爱好的发展,推动其多元发展,全面成长。
1.2 减负提质有助于教师教学实践的优化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双减背景下,为了使学生的作业负担降低,教师就必须在不影响教学效率的前提下,将课堂教学时间相应的缩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优化和调整,尽可能地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多给学生留出练习的时间,实现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巩固的目的而提升教学效果。
1.3 减负提质有助于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双减”常态背景下,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不单单对于教师,同样对于学生而言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师生双方来说,只有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减负不减质的目标。为此,作为学生来说,只有通过提前预习,集中学习的注意力等方式,才可能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而让新知识学习时间相应减少,和老师的课堂教学以及练习进度保持一致,从而最大化地实现减负。
2.1 对教学思维加以转变。在“双减”政策未实施以前,学生将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到了课外辅导班和作业上,而在娱乐和身体锻炼的时间上则相对较少,甚至有的学生的睡眠时间难以保证,无法达到相应的规定和标准。“双减”政策的实施和常态化,对学生的课业和课后辅导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此,双减常态化小学数学减负提质目标的实现,不是教师自身或学生个体单独就可以实现的,只有双方都从思维上加以转变,才可以更为有效地实现高效教学和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充分把握“双减”的良好契机,在课堂中提升学习的效率;而对于教师来说,则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重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2 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只有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才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和主动学习,并在数学学习中感知到学习的快乐。要在双减常态化背景下,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此,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和爱玩的天性,采用游戏教学法来调动其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在教师所创设的游戏情境中境产生探究的欲望,进而对问题发现和解决。比如,很多一年级小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对动画片中的角色十分地喜爱,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设计游戏开展教学。如在让学生对“同样多”这个知识进行学习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的路上口渴了,孙悟空去摘了15个桃子回来,猪八戒看到又红又大的桃子直流口水,但孙悟空只给了猪八戒4个桃子,却给了沙和尚5个桃子,给唐僧师傅6个桃子,猪八戒一看自己的桃子没有别人的多,就生气了抡起耙子就要打孙悟空,非要和他们的一样多,此时孙悟空也为难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如果让你帮助悟空该怎么让每个人的桃子一样多呢?此时,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要说出自己的想法,进而很快对同样多这个知识点很好掌握,并很好地激发了他们课堂参与的热情,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重视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实现数学教学的减负提质。情境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使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切身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传统教学法中的难点,让课堂教学的氛围也更为和谐轻松。在这样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们数学学习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激发,这对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积极参与,则能够增强自信,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望,掌握更好的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从而促进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老师在对11-20各数认识这部分内容进行讲授时,就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开展教学。因为学生对1-10数字已经学习和掌握,同时也对加减法的规律学习过了,此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体温,轮流让学生将1-10的加减计算式列出来,数字可以任意选择,目的是使学生对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而后,教师在让学生对比1-10和11-20数字之间的相同之处。当学生经过小组间的讨论后,教师就可让不同小组的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无需设置固定的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对问题进行思考,发现数字间存在的规律。最后当学生对11-20数字了解后,教师在通过部分计算题的设置,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好地掌握。
2.4 重视通过探究式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双减”常态化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要实现减压提质,除了要从教学观念上加以转变,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还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了可以让学生的进取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有效发展,作为数学教师来说,应该基于低年级小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基本特点和学习方式,对探究性学习进行设计,使学生可以探究式学习增强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意识,进而使其自身的潜能得到有效发挥。比如,教师在对一年级数学“人民币换算”这部分内容进行讲授式,就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研究和学习,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换零钱活动”让学生进行探究。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了解了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基于此,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张十元的人民币,而后提出问题∶如何将十元钱换为以元为单位的钱呢?而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讨,并围绕“如果把十元钱都换为一元的,能够换几张呢?如果将十元钱都换为五元面额的,能够换几张呢?如果将十元钱换为五元加一元的,能够怎么换呢?”让学生对其进行研讨。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有了探究的空间,共同对问题进行研讨,还使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得到激发,对其合作探究和创新精神进行培养,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2.5 通过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个体的认知、理解程度都存在差异,加之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不是处在同一个程度,故而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也各有不同。在“双减”背景下,要确保数学教学更为有效,作为教师来说,就应该充分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在对学情进行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坚持因材施教的思想,开展分层教学,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都得到满足。特别是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有的学生对小学课程已经很好地掌握,有的学生则可以正常跟上老师的进度,而有的学生则学习起来十分的吃力。为此,作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来说,应该基于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A、B、C不同的层次。就A层作业来说,其主要是针对那些可以很好跟上老师的课堂教学进度,能够自主进行学习和探究,学习成绩相对好、理解力较强的学生。针对A层学生,在进行作业布置时,就要侧重通过拔高题来提升其能力,故而可以设计需要进行探索和具有一定难度的作业,由此通过个性化习题的布置,促进A层次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就B层次学生而言,主要是那些能够跟上课堂学习进度,对难点问题需要点拨,成绩一般的学生。针对该层次的学生,教师在进行作业布置时,就可以适当地增加作业量,提升作业难度。而就C层学生而言,主要是课堂中无法很好跟上教师的讲课进度,理解相对较差,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应该根据该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适当地把作业的难度降低,将作业的数量减少,主要以基础计算掌握为主。同时,在分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发展情况认真观察,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进行动态性调整。如果C层次的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跟得上教师的课堂节奏,就可以将其作业调整为B层,反之如果A层次的学生无法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就可以考虑将其调整为B层,进而在减负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使所有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提升。
2.6 通过实践性作业设计促进数学减负提质。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课程,要真正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更为深刻的理解,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双减常态化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提高。“双减”背景下,对作业量进行了限制,使得学生的课外时间相应增多。此时,教师就应该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与课堂内容相结合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创新实践性作业进行设计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实现减负提质。双减常态化背景下,要有效发挥作业育人的价值,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进行充分调动,对其逻辑分析与思维能力加以锻炼,就可以结合数学课程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实际需要,对与低年级学生相适合的实践作业进行设计从而使学生通过动手参与,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增强提高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基于一年级小学生愿意画画的特点,让其选取自己喜欢的事物用图画的方式将一对一对的数表示出来,比比大小。有的学生用胡萝卜表示、有的学生用小蚂蚁表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这样的过程不但可以让学生真实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还通过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而在整个过程中,也是对学生的自主意识、主动性和思考、研究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2.7 积极运用课后服务,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双减”政策的出台,严格限制了课后服务的内容与实践,使各培训机构课后服务提供的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削减。双减政策的实施,作为学校课后服务,怎样更好地实现增效、提质,让课后服务真正为学生服务是所有学校都应该引以重视的重要问题。数学作为课后服务中的重要内容,不单单要使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拓展,更应该通过对课后服务的拓展,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思维进行培养。减负,并非将质量、期待和希望都删减,而是要在双减背景下向素质和质量做加法,让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得到提升。为此,可以创新传统的课后服务模式,创建数学兴趣小组或数学知识探究社团,通过数学科普、数学家的故事、数学游戏等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通过社团活动的参与,共同体验,相互合作,进而提升动手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并通过课后服务的拓展反哺数学课堂,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双减”常态化背景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意识到双减带来的挑战,意识到减负提质的重要性就成了其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基础,作为数学教师来说,可以通过对教学思维加以转变;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兴趣;重视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实现数学教学的减负提质;重视通过探究式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实践性作业设计促进数学减负提质;积极运用课后服务,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等方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真正实现减负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