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职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舞感”的培养途径分析

2022-11-19 15:19唐佳妮
读与写 2022年28期
关键词:肢体舞蹈中职

唐佳妮

(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 广东 广州 510000)

“舞感”是跳舞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种感知能力,为提高舞蹈者自身的专业素养,需要在“舞感”的辅导下让最终作品呈现得更为自然与和谐,并让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随着中职学校舞蹈社团的不断优化,舞蹈教育工作者应该将重点放在对舞蹈思想和艺术的感知层面,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能够提升他们的舞蹈感知能力,为中职生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中职舞蹈教学中学生“舞感”的培养原则

1.1 示范性原则。舞蹈教学本身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演示的过程,任课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对学生起到正面、积极的影响。要知道,学生在课上会时刻关注教师的身姿、步伐,很多舞蹈动作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而在强烈的模仿下“舞感”意识开始渗透到学生内心深处,对其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此外,中职学生本身就是比较特殊的群体,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如若仍是采用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时间一长,失去了对舞蹈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师需要遵循示范性的原则,起到正面影响,逐渐培养学生的“舞感”。

1.2 兴趣性原则。部分中职学生的自主意识薄弱,而且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慢,教师可以从兴趣层面进行有效指导,这是培养学生“舞感”的前提。首先,需要了解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各个阶段学生喜好的相关事物作为出发点,将其和舞蹈学习巧妙联系在一起,以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投入到舞蹈训练中,感受其中的艺术美。

1.3 理论和实践协调发展原则。舞蹈是一门艺术性极强的活动,所以无论是何种舞蹈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而不同的舞蹈类型其“舞感”也有所区别。舞蹈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其和舞蹈理论知识巧妙联系在一起,始终将学生作为中心,将理论知识转转化为实践,着重激发学生的舞感。具体操作的时候,结合舞蹈的节奏、情绪、速度等因素,基于风格的协调性,实现理论知识的铺垫,并以生活为依托,强化学生对舞蹈的综合认知。

2.中职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舞感”的重要性

2.1 彰显舞蹈者的独特魅力。动作是展现“舞感”的基础,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学生在律动的时候不是简单的肢体摆动,还应该有对应的活动情境,搭配上相应的音乐,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感知,让台下观众通过学生的真实表演认识到作品想要传递的真实情感。所以,中职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舞感”能力,确保每位学生有极强的表现能力,最终呈现的作品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这样既能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舞蹈作品,还能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

2.2 呈现作品的精神内涵。舞蹈是一项多样化、灵活性极强的活动,如若舞蹈中缺乏了“舞感”,这样的舞蹈是没有“灵魂”和“色彩”,台下观众自然无法感受到舞蹈所要传递的精神内涵。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呈现出作品内涵,不是单纯的表演,还需要将个人情感投入其中,具有极强的艺术修养和舞蹈基础。假设学生缺乏“舞感”,那么在表演的时候,无论是肢体语言、或者是个人情感都是黯淡无光的,舞蹈作品缺乏生命力,自然不用谈及作品的精神内涵,整体效果也无法得到保证。由此也能看出,“舞感”是学生学习舞蹈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也是呈现舞蹈作品精神内涵的保障。

3.中职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舞感”的培养途径

3.1 构建良好的舞蹈氛围。“舞感”是在思想意识和外在气质影响下衍生和存在的,要想培养学生的“舞感”,首先需要构建良好的舞蹈氛围,加强学生艺术作品的感悟与认知,充分认识到舞蹈并不是简单的肢体摆动,还需要从面部表情,乐感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当多种元素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生的思想意识能够得到提升,舞蹈情感自然也会延伸到全新的层面。实际的舞蹈教学中,为构建良好的舞蹈氛围,培养学生的“舞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一方面,以视频形式发展学生的“舞感”意识。当学生初次进入舞蹈社团的时候,为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为学生播放一些知名舞蹈家的相关视频,如杨丽萍,通过动态的视频画面,从多个角度观看到舞蹈者的动作姿态,并在反复观看的时候,对舞蹈的概念有不同认知。这样在正式学习的时候,确保学生能够用心理解,为培养学生“舞感”奠定坚实的基础。以2012年杨丽萍舞剧《孔雀》为例,这是舞者对自己生命历程的审视与总结。春天,萌芽。夏天,炫傲。秋天,成熟。冬天,涅槃。对于舞者而言,跳舞不是刻意的、单纯的,这是从身体中衍生的一种自然情感。而自然也是舞蹈的核心点,在跳舞的时候感受到少数民族地区的魅力,并从这些民族生活中最提取最原始的素材—自然。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对“舞感”二字也有全新认知。

另一方面,从眼神层面进行分析。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学生的情感也能通过眼睛传递,为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体现舞蹈的独特点,教师要强化眼神训练,让学生从韵律、节奏层面感受舞蹈的真实情感。以“古典舞”为例,古典舞大多是以柔、阴为主,要求学生有最柔软和唯美的身段,更需要从内心情感去表达。为此,舞蹈教师在培训学生的时候,从面部表情分析,搭配上肢体语言,这样才能实现舞蹈传递,方便舞者与观众的交流。

3.2 重视乐感的养成。舞蹈和音乐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如同一对兄弟,舞蹈的存在需要音乐烘托,而音乐需要舞蹈的彰显,二者相辅相成,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得到升华和成长。部分舞蹈形式、动作需要在音乐环境中存在,不同的音乐、旋律所涵盖的情感不同,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搭配上合适的音乐辅导舞蹈教学,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时候,自然而然作出相应的舞蹈动作。例如在创编舞蹈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充分理解音乐中的舞蹈含义,每当聆听到不同的音乐的时候,需要分析出音乐想要传递的情感,如若能够结合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情绪,将其创编到舞蹈动作中,这样也能充分表达出舞蹈的情感。而对于学生熟悉的音乐,跳舞的时候无论是肢体还是表情都会更加自然,更为流畅,能够实现音乐和舞蹈的有效衔接,让台下的观众自然被带入到对应的情绪中,这便是对“舞感”最完美的诠释。

中职学校舞蹈社团中学生“舞感”的养成本身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遵循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学生感受音乐情感的时候,开始舞蹈创编,有的是开心、有的是悲伤,或者是忧愁。以藏族舞《堆谐舞》为例,民间舞的动感极强,常常给人带有一种别样的感受,而《堆谐舞》的伴奏以六弦琴为主,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前奏比较固定,所以在最初表演的时候,会给人一种非常快乐的感觉。但是在第二阶段,则是学生展示自身舞感的最佳时期,需要一边演唱,一边跳,通过舞感表达对舞曲的准确理解。学生在舞蹈的过程中能单独演出,或者是采用合作的形式完成表演,方便观众领会其中的独特技巧和舞蹈风格,进而对舞蹈主题有全新认知。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心中的看法和认知各不相同,这就要求舞蹈教师应该结合各个层次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综合论述,以开发学生的舞蹈潜能为主,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舞蹈的真实情感。

3.3 利用肢体语言培养学生的“舞感”。会舞蹈的学生,需要有极强的协调意识,良好的外部形态,而系统性的形体训练,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的肢体更为灵活。因此,日常训练活动中,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使其动作更为规范与和谐,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将舞感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标准,从而达到预计的教学效果。舞蹈是一门极为典型的艺术表演活动,教师在讲解舞蹈动作的时候,基于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最初比较简单的动作开始分析,及时规范学生的形体训练,如肌肉、韧带训练,有助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以最频繁的“擦地”动作为例,教师让学生多次、反复训练,顺利完成一系列舞蹈动作,强化学生脚尖和地面的摩擦情况,实现肢体和外部环境的有效衔接。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从分析舞蹈动作分析,发现肢体规律,或者是利用形体条件分析,试着学会代入情感进行表演,将舞感提升到全新的层面。

以古典舞为例,这就是利用肢体表达情感的有效途径,当学生从视觉层面看待古典舞,一般有着稳定、流畅的特点,很少出现过于急躁的现象,而观众也渴望从舞者的肢体动作中感受更多情感。因此,学生对古典舞的认知要足够全面,教师则是组织一些趣味性的舞蹈活动,创造性地用年轻一代的青春活力去感染更多人,营造浓厚的舞蹈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舞的独特魅力。当学生在演绎古典舞的时候,要注重身体每一个关节的运用,肢体末端的延伸尤其重要,同时也需要将自身的心灵情感和世间万物巧妙联系在一起,逐渐将这种情感渗透到身体内,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由此可见,身体是表现舞蹈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发展艺术情感的重要步骤,人体本身就是工具,所以在舞蹈表演的时候,任何一个微小的动作都需要学生不断开发和探究,始终强调身体语言的重要性,接着将情感和舞蹈进行有效结合,最后通过旋律、节奏、情感来传递舞感。

3.4 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的“舞感”。舞蹈表演是宣泄情感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日常授课的时候,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为重点,重视学生审美情趣的发展,通过基本功训练等形式,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舞蹈作品的内在含义,通过优美的肢体语言将这种情感诠释出来。例如通过二次创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舞感”,舞蹈的形成不仅是在音乐、肢体语言中养成,还需要在创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情感的真实传递,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二次创作则是建立在学生对作品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将真实情感汇入到表演中,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每位热爱舞蹈的学生,其自身修养、思想情感和审美体验不同,即便表演的舞蹈主题相同,最终所呈现的效果也千差万别。

一名优秀的舞蹈者在诠释艺术作品的时候,有深刻的内涵和情感,需要多次挖掘和体会其中的个性化特点,接着通过舞蹈技巧和丰富的感知能力对作品内在进行整合与优化,注入鲜明的情感,最终呈现出别样的舞蹈艺术。以《问君何时归》为例,这是一部极具个人特色的舞蹈作品,营造的氛围比较悲壮,有极强的艺术创作空间。学生在进行表演的时候,应该对作品的背景、内容和情感进行深度分析,感受到妻子对丈夫的深刻思念之情。从最初的期盼到最终的失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反映出古代女子浓厚的思想情感。所以,学生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应该充满想象力,努力将自身置身于对应的情境内,渗透自己极为浓厚的思想情感。通过这种形式,学生方能感受舞蹈作品传递的个性化情感,逐渐沉浸其中,为表演增添独特色彩,彰显出不一样的舞蹈魅力。

3.5 结合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舞感”意识。艺术本身就是来自于现实生活,舞蹈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有效手段,为培养中职生的舞感,还需要从生活中积累经验,主动感受和体会,确保最终呈现的作品能够打动人心。无论何种形式的舞蹈都与生活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更是生活的直接反映,例如原生态的舞蹈作品《云南印象》,整个作品是来自于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其中有诸多极为朴素的生活日常,学生在演绎作品的时候,切忌按部就班,而是应该在创作、提炼的过程中全面呈现出少数民族独特的情感,让观众在看的时候能够清楚,认识到舞蹈作品所展现的独特生命力。由此看出,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总结,创作出与众不同的舞蹈,认识到日常生活是创作的灵感和源泉,而舞蹈作品才是生活最真实的反映。

舞蹈艺术除了特有的形式美以外,其内在表达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这就是舞蹈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学生如何去表达这种形式,则是值得探究的重点问题。例如在彝族舞蹈《快乐的啰嗦》中,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需要舞蹈者快速摆动手臂,通过轻快的步伐展现当下的喜悦心情,让台下观众也能感受到舞蹈者内心的快乐。因此,能够实现对现实生活的再现,结合当下时代发展特点,确保最终呈现的舞蹈作品富有生活化的时代气息,完成对角色的完美诠释,这也是培养学生舞感意识的重要手段。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中职生在进行舞蹈创编的时候,还应该将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场景、动作转变为直接的舞蹈语言,或者是结合自身的艺术感知能力,对作品进行深度挖掘和处理,由此来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活动。

结束语

培养中职学生的舞感本身就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工作,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结合各个层次学生的舞蹈基础进行综合分析,从多个方面寻找有效的培养途径。例如有的学生的舞蹈基础薄弱,舞感意识差,而有的学生有着极强的舞蹈天赋,这就要求教师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有效训练。就目前中职舞蹈的教学现状而言,教师愈加重视学生“舞感”的形成,致力于从舞蹈氛围、乐感、肢体语言、心理活动和生活实践等多个方面提升学生的舞蹈感知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完美诠释和演绎出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

猜你喜欢
肢体舞蹈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舞蹈课
肢体语言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肢体写作漫谈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面试六禁忌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