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珺
在中国古代,“朋”与“友”,是不一样的。
“朋”源自古代货币,延伸至相同类别、有共同利益的人;“友”为甲骨文,字形像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延伸为同行者、同心者。于是,后来又有了“同门曰朋”“同志曰友”的说法。
同在一个老师门下求学,即同门,也就是同学。放到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同学众众,但,真正的“友”却寥寥。毕竟,在众多的“朋”中,与你志趣相投的,总不会多。
如今,我们统一说“朋友”,却也仍是在“朋”中寻找“友”,寻找“你懂我,我也懂你”的人,于不同中求同。
然而,无论是相同,还是不同,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真正的“友”的追求从来不减。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无友则孤独。伐木的人啊,你辛苦劳作,却没有朋友,这样的辛苦中是否添了许多寂寞呢?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友是互相付出。你赠我木瓜,我拿玉佩作为回报。只是为了答谢你吗?不,只因我珍视你。真正的“友”,从来不是哪一方的事。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交友也有选择。何为真正的“友”?孔夫子给出回答: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真诚的人交朋友、与见识广博的人交朋友……
于不同中求同,于是,“朋”成了“友”,我们成了“朋友”。
本期,我们读读“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