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花菊日光温室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2022-11-19 13:43葛徐芳王青青华小平汤雪燕时芝红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年8期
关键词:切花锈病熏蒸

葛徐芳,王青青,华小平,汤雪燕,时芝红

(1.东海县花卉研究推广站,江苏 东海 222300;2.连云港市农科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3.东海县双店镇农技推广站,江苏 东海 222300)

切花菊包括切花大菊和切花小菊。切花大菊,主要为黄白菊,主要用于丧葬祭祀;切花小菊主要为彩色小菊,花型、花色丰富,主要用于花束、插花。东海县切花菊主要供应国内市场,切花小菊每0.067 hm2种植3×104株,切花大菊还通过苗期摘心形成2~3个侧枝,每0.067 hm2种植量在7.5×104~9×104株。因种植密度大,病害发生普遍。

1 主要病害

1.1 白锈病

菊花白锈病(Puccinia horiana Henn.)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菊花病害,在美国、欧洲和地中海地区等被列为检疫性病害。该病原产于日本,随着国际菊花的交流,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我国最早于1963年在上海发现该病[1]。

1.1.1 病源

担子菌门冬胞菌纲锈菌目柄锈菌科柄锈菌属堀氏柄锈菌(P.horiana),1901年Hennings将其鉴定为Puccinia horiana Henn.,仅侵染菊属植物。

1.1.2 病状

发病初期,叶背出现白色点状斑点,叶片正面对应有细小褪绿斑;随着病害发展,叶背白斑长出淡黄色冬孢子堆,叶片正面对应处褪绿斑稍凹陷;随着病害进一步发展,淡黄色的冬孢子堆扩大形成疱状突起,成熟后破裂,散发出大量冬孢子,疱残体呈白色或灰白色,产生大量担孢子;病斑中央开始变褐枯死;病斑扩展到整个叶片,叶片干枯呈褐色,反卷但不掉落[2]。

1.1.3 发病条件

90%以上湿度,弱光照或者阴雨天,棚内温度在17℃~24℃期间为发病高峰期。温度超过25℃,发病率降低。46.1℃是锈病的生存极限温度。

1.1.4 侵染特点

病源菌从侵染到发病周期为18~22 d。初侵染时会在菊花基部叶片背面出现几个较大的冬孢子堆,一般不超过5个,冬孢子堆成熟后破裂散发出冬孢子,冬孢子在合适的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在高湿的条件下开始侵染菊花上部叶片,此为二次侵染期。药剂防治主要是在二次侵染前消除病源孢子,否则不同时期的病源孢子不断分生繁殖,世代重叠,防治困难。

1.1.5 传播途径

前茬菊花得过白锈病,白锈病的病源孢子可附着在土壤、棚膜、墙壁上休眠成为下一茬的感染源,土壤中菊花根部的病残体是菊花白锈病的主要初侵染源之一;农事操作传染,主要是人在感病的大棚进行农事操作时病源孢子附着在衣服、喷雾器、鞋子、农业工具上,通过人进入未感病的大棚后造成传染;人为其他传染,主要是经纪人收花、花农串门,也包括人员参观、指导员走访等造成白锈病的传播;种苗带菌。及时检查种苗是否带有病斑,种植前用相应药剂浸泡处理;品种特性。白扇需水量较多,生产上容易得白锈病。多头菊品种差异较大,抗性差别较大,应重点关注易感品种,叶片大而肥厚的品种。

1.1.6 应对措施

及时将上茬作物残体清除棚外,每次预防或治疗喷药时要将棚膜、墙壁、走道一并喷药;花农在进行农事操作时要先从未感病的大棚再到感病的大棚,同一大棚内要先从未感病的区域再到感病的区域进行。进入或从感病大棚出来后要用氯溴异氰尿酸或高锰酸钾对雨衣、工具、雨鞋进行消毒处理;严禁外来人员进入大棚参观。个人要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和大局意识,有感病大棚的花农要严于律己,不要串门。

栽培措施。适当降低种植密度,每0.067 hm2种植2.5×104棵;采用滴灌设备,严格控制浇水量;尽量上午完成打药、浇水,避开阴雨天浇水。下午在充分放风后再覆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冬季夜间加温降湿,即使是低温也要充分通风。白天至少有一段时间温度>25℃,不利于白锈病孢子的生长;在防控上一定要把药剂打透,可选择高压喷雾机或者由每0.067 hm2施3桶药水增到5桶药水。

化学防治。预防喷药:在东海县的种植密度大、设施水平低的情况下,极容易发生白锈病,因此预防用药非常关键。东海县白锈病发生时间主要是从每年11月—翌年3月,感染的大棚因防治效果不佳,直到5月采收依然严重发生;再加上种苗品质不一,无法判断是否感染白锈病,因此菊花从下种开始整个生长期都要预防用药。菊花扦插生根时将种苗用阿托浸泡处理。幼苗期且株高在30 cm以下,每周可用大生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嘧菌酯、杜邦法砣(7%啶氧菌酯+12%丙环唑)交替喷施。三唑类农药对白锈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但苗期使用会抑制植物长高,植物叶片发暗,茎杆发硬,生长缓慢,特别北方苗,幼若性强,再遇到极冷天气,易形成 “僵苗” “小老苗” 状态。因此,三唑类农药花芽分化以后用。预防用药7~10 d喷施1次即可。

发病初期喷药:当发现极少侵染时,主要集中在下部老叶上,可摘除病叶放塑料袋内带出大棚销毁,同时进行化学防治,一般运用 “三联防” 的方法。第一遍用杜邦法砣,打叶正面,喷雾器压力调制中等偏大;第2~3 d用阿米秒收(嘧菌酯+苯醚甲环唑)从叶背面打,即从下往上打,喷雾器压力调制中等偏大,药液可自然垂落在叶片正面,此时菊花株高50~60 cm,打完药以后从基部往上捋叶片15~20 cm高,集中带出棚外销毁(因为白绣病从下往上发展,捋掉老叶能清除病源,同时加强通风,也为下一次打药做好准备);第5 d可选择用卉绿、嘧菌酯、拿敌稳、阿米多彩、世高(苯醚甲环唑)其中之一进行喷施,从下往上喷施。喷枪压力不宜太大,慢一点打,喷枪45°超上倾斜,从畦的两侧往畦内喷施,压力大小以畦一侧喷药另一侧刚好有水雾喷出即可。当发现病源侵染时,一定要喷药,无论阴天下雨,并做好通风。

1.2 枯萎病

1.2.1 病原

该病为真菌病害,由尖镰孢菌菊花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f.sp.chysanthemi Snyder et Hansen)引起。

1.2.2 症状

菊花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黄萎蔫或整株萎焉;茎基部为褐色,剥去茎皮可看到维管束变褐;茎基表皮有黑色条纹,有时裂开;挖出根部,根呈褐色腐烂。在湿度大的条件下,病部产生白色菌丝体。

1.2.3 发病条件

病菌在病残体上、土壤中越冬,厚垣孢子可存活多年;由水流、土壤及病苗传播。夏季高温(24℃~32℃)、雨后排水不良或盆中积水、氮肥偏施、土壤偏酸、植株长势差、伤口多、种植过密等都利于病害发生。

1.2.4 防治方法

(1)栽培技术。从健康植株上采条扦插繁育;选择透水性好的地块栽种菊花;科学轮作;滴灌勿大水漫灌;做好沟渠清理,雨后及时排水。

(2)药剂防治。发病地块要在空茬期进行土壤熏蒸处理。在发病初期立即喷淋药液及灌根,可使用阿米西达,凯润,精甲霜灵等。

1.3 霜霉病

1.3.1 病原

尖镰孢菌菊花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1.3.2 症状

发病初期病叶褪绿,产生浅绿色斑块,叶斑不规则,界限不清,初呈浅绿色,后变为黄褐色,病叶皱缩。斑块的背面会产生白色霜霉层。危害严重时,造成叶片变褐,干枯卷缩。

1.3.3 发病条件

春季低温,秋季多雨季节,昼夜温差大、连作、密度大时易发病。

1.3.4 防治方法

(1)栽培技术。合理密植;科学浇水,防止大水漫灌,加强放风,降低湿度;加强温度管理,高温时期用50%遮阳网遮阴。

(2)化学药剂。发病期可根据用药说明交替使用霜脲·锰锌克露、氟菌·霜霉威、精甲霜灵、霜霉威、烯酰吗啉等。

除以上病害,切花菊还有灰霉病、疫病、褐斑病等病害。防治要点是科学施肥,控制棚内湿度,适时预防。

2 菊花病虫害防治要点

2.1 熏蒸处理技术的使用

东海县菊花一年2~3茬种植,连作障碍明显,病菌潜伏性大,建议3年以上的日光温室进行熏蒸处理。熏蒸处理主要在夏季空茬时期进行。土壤熏蒸处理方式多样,对于病害不严重的地块,土壤浇水至60%~70%,地表用地膜覆盖,将日光温室上下风口关闭,通过太阳能进行高温熏蒸处理1个月以上;连作障碍发生较为严重的田块,最常用的方法是化学药剂结合太阳能熏蒸处理1个月,常用的药剂有棉隆、威百亩、石灰氮等;此外也有生物菌熏蒸处理,主要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产生热量结合太阳能进行高温杀菌,一般微生物处理土壤前,先用米糠、豆饼等有机质进行扩培发酵再一起撒入土壤,旋耕进入耕作层,起垄覆膜后闭棚处理1个月。

熏蒸处理不仅将土壤中的病原菌杀死,也将棚内墙体、塑料膜等附着的病源菌杀死,从而达到清棚的效果。此外熏棚处理对土传病害有显著防治效果。化学熏蒸注意有益菌的补充,可以购买微生物扩培菌剂发酵后在菊花生长期随肥水加入。

2.2 提高设施水平

由漫灌改成滴灌,降低棚内湿度;棚内安装高压喷雾机或者使用弥雾机,棚内药剂分布均匀,对菊花病虫害防治效果良好,远优于传统电动打药机,喷枪压力好,喷施到位。

2.3 其他措施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主要是加强通风,控制湿度。首先降低种植数量,合理安排行间距,在菊花50~60 cm高时,捋掉下部老叶;打药,施肥及时通风,即使阴天、冷天也要;药剂喷洒时不能简单地从植物上部一扫而过,应该从多角度尽量打到中下部叶片,因此对喷枪要求高,用药量也大大提高;要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质、有益菌,提高土壤理化性状,培养发达根系,培养健壮植株,从而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在化学药剂使用上要科学谨慎,切勿滥用,保护与治疗要分清,复配药剂要注意使用安全。

猜你喜欢
切花锈病熏蒸
玉米南方锈病防控技术措施
苗药“活络汤”熏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熏艾草
玉米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延长瓶插切花寿命的技巧
2008年荷兰国际园艺展览会切花新品种(三)
2008年荷兰国际园艺展览会切花新品种(四)
中药熏蒸配合电磁波治疗肘关节强直120例
熏蒸疗法辅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1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