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范琪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算法技术的更新迭代,海量育儿经验被推送至家长眼前。对于新手父母而言,网络育儿宝典为他们解决养育过程的“疑难杂症”提供了有力参考,与此同时,处处周到的经验案例也诱发了家长们的焦虑。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洪流,家长和育儿博主该何去何从?我们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吴晔和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荣荣,聆听他们对大数据背后教育方法的分析和建议。
《教育家》:当前,新媒体成为家长借鉴育儿经验的必备工具,从大众传播角度来看,依靠网络传播育儿信息与借助传统媒体有何不同?新媒体所传播的育儿信息为家长们带来了哪些帮助?
荣荣:与传统媒体相比,首先,新媒体自身具有较强的快捷性,在时效性上有明显优势。对于新手父母而言,遇见类似孩子发烧这类紧急情况,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储备,单纯依靠查询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可能来不及,新媒体时效性强的优势就得以凸显。
其次,新媒体丰富多元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周围的环境和情况。虽然有人提出信息过多会加大人们筛选的难度,但有信息可查、有依据可凭总比没有信息参考的情况要好。传统媒体上的信息确实有限,有时不能给予家长有效帮助。
《教育家》:算法影响下,各类形式的育儿经验帖被整合为专项垂类内容逐渐走进家长视野。这种推荐机制是否会阻碍多元观点的交流,形成过滤气泡,让家长沉浸在自己偏好的信息世界里,从而限制育儿的视野?
吴晔: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比较获得认可的说法是过滤气泡由推荐算法和家长的偏好阅读共同作用而形成。算法会先猜测作为用户的家长喜欢什么内容,家长点击了哪些,算法就会继续推送与此相关的信息,二者就是这样相互作用,到最后慢慢形成过滤气泡。如果只是单纯的推荐算法,家长没有偏好阅读,那么一般认为不会有过滤气泡;换一个角度,如果只有家长偏好,而没有推荐算法,也很难形成过滤气泡。
真实社会的情况是由于存在认知偏见,家长在阅读时或多或少都会带有自己的偏好,所以认为过滤气泡广泛存在于有推荐算法的平台里。可以说在目前的大部分App里都存在过滤气泡,推荐算法在过滤气泡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家》:看似为用户“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信息有时并不能满足家长的需要,家长应如何破除算法牢笼,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的育儿经验?
吴晔:由于过滤气泡的存在,看似为用户“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信息其实存在多样性不足的问题。有一句古话“尽信书不如无书”,网络平台的育儿经验即使拥有像书籍一样的权威,家长都不能全部相信,更何况当前这些经验还存在各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向家长们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第一,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对于每一条育儿经验,不能重复看过几遍就放松警惕,从而过于相信这条经验,而应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根据育儿经验信息里的逻辑原理来判断这条育儿经验是否有参考价值。
第二,对于自己想相信的育儿经验,不要只点击正方的观点来看,看到有反对意见的信息更应该关注,尽量让自己阅读的偏好不明显,这样就不太容易被算法带到过滤气泡或信息茧房里去。
第三,不依赖单一的信息渠道,尽量在多个平台上获取信息,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量,这样也会降低过滤气泡形成的概率。
(3)含量测定:根据“2.3.1(1)”项色谱条件,样品中乌头碱和脱氧乌头碱分别为6.484 8、0.268 5 mg/g(n=3)。乌头碱和脱氧乌头碱随着炮制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10所示。
《教育家》:一些育儿经验帖塑造的“神童”形象加剧了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等固有成见。家长应如何厘清现实与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其二者之间找到相对真实的平衡?
荣荣:要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家长就要真正了解孩子,同时加强自我认知。现在很多家长对自己了解还不深刻,何谈读懂孩子的心理?没有做到对个体的尊重,就很难在下一步的培养过程中精准发力,难免照本宣科、误认为自己的孩子也具备那些优势或者是天赋。在建立有效连接的过程中,大家可能都希望孩子能成功成才,但实际上成才是个很复杂的话题:比如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性格?怎样培养孩子的艺术感知?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感?家长要结合孩子的情况,有选择性地重点培养孩子的某些能力,而不用面面俱到,过重地增加孩子成长的负担。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之前,应该先进行自我教育、树立自我认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组建的家庭是怎样的?我能够创造什么样的育儿环境?之后我的孩子会具备怎样的条件?分析主客观条件后,才有进入父母角色扮演、为孩子形成良性教育环境的前提。
《教育家》:照“书”养娃的多为新手父母,他们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育儿经验,也在这里寻求情感慰藉,期待与经验丰富的博主形成线上的社会关系,但如果交流走向极端也产生新问题。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荣荣:新媒体营造出一种不论身体是否在场、心灵都会在场的效果,会达成“我很赞同博主的想法或观念”的共情。很多家长特别希望获得有共情感的信息,而不是真正科学的信息。这也是现在博主在写博文或发信息时,已经开始默默渗透或采纳的方案了。
从传播学和有目的性的商业宣传来讲,它是成功的范式,而对于商业受众而言,它可能存在“陷阱”。它确实能抓住家长的软肋,比如博主会渲染“现在带娃很辛苦”“陪孩子写作业真的心力交瘁”,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先抛出话题,用具体情境瞄准家长的心坎,接着梳理内容,让家长很快进入状态,让每个人都产生共鸣。从传播效果来看,共鸣比所谓的科学严谨更有说服力,或者说可能比那种特别规范的宣传更有价值,但是也更容易让家长“踩坑”。
家长需要保持理智,在选择、查阅信息的过程中保持科学、谨慎的态度。这一点落实起来很难,有的家长会病急乱投医,遇见紧急情况时,想去赶紧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不单在育儿领域,这也是现在我们的网络空间大环境需要引导、整治的问题。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需求就有市场,博主要保证获取商业利益的同时,不能触及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教育家》:一些育儿博主账号主要依靠MCN机构承接运营,并涉及商业行为。有人认为这种行为偏离了家长间分享育儿经验的初心,也有人觉得依靠育儿经验赚钱是劳有所得,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分歧?育儿博主应当如何兼顾内容质量与商业往来?
吴晔:两种观点其实并不矛盾。这里面有个平衡点,如果育儿博主分享的是真实的育儿经验,顺便推广一些自己用过、能给受众带来价值的商品,那么这种行为既没有偏离分享育儿经验的初心,也属于依靠自己知识的劳有所得。但如果育儿博主为了带货而虚编一些育儿经验,那就是既偏离了初心,又让自己在赚钱时于心不安。
显然,育儿博主在承接广告时,要有一个严格的筛选标准,最好都是自己真正体验过的产品。平台也应该出台算法标准,来评价育儿经验帖的真实性。
荣荣:育儿领域涉及商业行为的新媒体平台要先通过内容提高人气,成为情感情绪的集中地。有了情感张力和流量,才会有资本的推动。如果博主自身有很好的良知和判断,又有较好的教育素养,靠营销自己的内容和口碑产生人气和流量来获取利益,我对其发展前景还是比较看好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需求就有市场,博主要保证获取商业利益的同时,不能触及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博主应该有一定的尺度把握,要保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亲身经验赢得观众的喜爱和信任。此外,博主带货要与内容生产有紧密的相关性。如果孩子正在画画,博主推荐画笔,只要合理合法,产品质量品质过关,不会对孩子产生危害,就没有什么问题。但博主如果在孩子画画过程中生拉硬扯地推荐了奶瓶,这在内容生产上就不太合适。现在有的育儿博主带货有些牵强,比如编一个戏谑的段子吸引流量,如果长此以往牵强附会,大家就会觉得很无趣,博主们也会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中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