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若久长 不惧别离

2022-11-19 13:56萧翊杉长沙市明德华兴中学教师
十几岁 2022年23期
关键词:玉佩藤野傅雷

文/萧翊杉(长沙市明德华兴中学教师)

古往今来,离别是人们绕不开的话题。古时,诗人以诗相送,离愁别绪久久不能消散,它伴随着歌声,跟随着柳条,如一条线将相隔两地的人缠绕在一起。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纵使远隔万里,一张飞机票就能让彼此短时间内相见,送别似乎已经没有了过去那种刻骨铭心的感觉。

我们该如何重新看待离别?又该以何种心情送别呢?

重温古老的情思

古人爱用文字书写离别,他们留下了数不清的诗文,抒发离愁别绪、相思之苦。

《诗经》之中,就有关于送别的情节。“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康公送别重耳,满心的悲伤无法释怀。为了寄托相思,康公送给重耳马车玉佩。离别之际,康公有许多话想说,却又无法尽说。作为男子,泪眼凄迷是不合适的,于是两人只能相对无言。路途遥远,但康公一路送到渭水岸旁,久久不愿离去。

离别是酒,入口甘烈,喉间绵延;离别是歌,万语千言,跳脱心间;离别是画,万种色彩,跃然纸上。古诗里,有太多关于离别的句子,有“何况杳来期,各在天一面”的煎熬,也有“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的凄怆,有“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感慨,也有“长跪读素书”的喜出望外。

时代在变,人心未变。即使在今天,我们读到这些文字,仍然会被打动,会产生共情,会因为一两个句子,触动藏在内心深处的思念。

送别的仪式感

古人重相聚,怨别离。若要别离,或是饮酒送行,或是攀花折柳,或是作诗踏歌。一程一程,长亭更短亭,唱不尽离愁别绪。送别之后,他们将这份相思寄予杯酒,寄予垂柳,寄予风和雨。

今天的我们呢?有人说,交通的发达、科技的进步让人与人之间的相见变得容易,人们失去了对“离别”的不舍,也不再把“送别”当成重要的仪式。但我觉得,我们不是不在乎彼此,只是更换了方式,变换了载体,用新的仪式来送别。

你看,有人会在临行前,为亲友送上一碗汤圆,期盼早日团圆。“汤圆”与“团圆”,这一对有些谐音的词,何尝不体现着现代人的仪式感。我们还会在手机上留下联系方式,在纪念册上写下美好的祝福,会在某个有意义的地点拍下合影,录下视频。相处的时光被照片、文字、视频定格。

因为这些新的“仪式”,我们记住了彼此最美的时刻。再送别时,我们就能带着笑脸,怀着对未来的期待,互道尊重。

离别是为了更好地重逢

朱自清在分离之时望见父亲的背影,潸然泪下。鲁迅与藤野先生阔别,多年之后仍会想念。傅雷与子女分别,相隔万里,仍不忘书信相交。

离别不是句号,而是省略号。离别之后,还有故事等待我们续写。朱自清在外工作,想起父亲的背影,深受勉励。鲁迅用笔与旧社会作斗争,他看见桌前藤野先生的照片,心中又生出了斗志。傅雷从报纸上、收音机里、书信中得知儿子的成就,既为之骄傲,又感觉父亲的责任更重了。离别,让他们之间的情谊更深厚。

每个人都只是其他人生命中的过客。我们的相遇相知,是为了让彼此更好地成长。送别时,应该带着对未来的展望,期待下一次的重逢。

所以,我们与亲友分别时,不要悲伤,多说说鼓励的话吧,送给离人,也送给自己。我们要将每一次的分别作为新的开始,在新的路途中收获新的人生经验,以知识包装自己,以阅历点缀人生。但愿重逢时,我们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君子之交淡如水”,即使天各一方,也能心心相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如果情谊真的深厚,便不会惧怕别离。

猜你喜欢
玉佩藤野傅雷
傅雷的称赞
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了?
董邦震
杨绛眼中的傅雷:严肃不乏幽默
藤野先生谈鲁迅
没有寄出的信
陈述古墨钟破奇案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冰盒电池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Theory on Poetry 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