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非
(四川大学)
舞蹈艺术中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关系: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虚”是抽象和模糊的,“实”是具体的格式化的。中国舞蹈艺术历来具有“虚拟现实共存”的审美原则。
在中国艺术中,善于运用舞蹈形式、虚实辩证的独特创作手法,贯穿各种艺术,运用虚实共存的美学原则来处理,体现舞蹈的生动魅力。中国舞蹈美学思想自古以来就把“虚”和“实”视为相对的整体两面,强调的不是对立,而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与实的反差、虚与实之间的有无,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舞蹈叙事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塑造人物形象,直面人物内心。虚实关系不仅可以塑造人物形象,还可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心态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合理利用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可以更有效地形象化人物的心理世界,更深刻地描绘人物的内心情感。一般来说,舞蹈叙事除了利用演员的肢体来表达“事件片段”外,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关系技术来辅助作品叙事,推动事件的过程和发展方向,为观众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舞蹈作品中,我们可以通过虚拟的现实关系来表现人物的听、看、做、想、故事的发展,从而使舞蹈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舞蹈的虚拟现实往往是通过模仿、暗示和象征的方式产生的,如虚拟、象征某种对象、某种观念、某种精神或某种情感,虚拟象征特别适合舞蹈的形象创作。
舞剧的基本内容包括对客观生活的真实反映,这是编导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同时,作为一门艺术,舞蹈的最终目的是传达编舞和舞者的生活感知和价值取向,从而激发观众的情感。具体的事物和积极的思维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往往不及抽象的事物,正如“此时无声胜有声”,通过虚拟现实等创作手段的结合,可以充分向观众传达创作者的生命感知和价值取向。
随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虚实结合逐渐成为重要的美学原则之一。在许多艺术作品中,都可以找到“虚实”的创作方法,比如,《父亲》《汉宫秋月》等优秀作品,同时,这一原则在舞蹈创作中也被频繁运用。一部经典的舞蹈作品要让观众回味无穷、发人深省,就必须充分运用虚实结合的创作方法,用真实的情境创造出一个给观众想象的空间,使虚拟环境具有深刻的内涵。肖苏华在《中外舞剧作品分析与鉴赏》一书中写道,“一个编导若是把握不住虚与实,抽象与具象这两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就会陷入抽象主义的漩涡之中,或是滚到自娱主义的泥潭里”。
舞蹈时间是人们将生活中的时间分为过去时态、进行时态和将来时态。在舞蹈表演中,舞者的时间和空间是现在进行时,时间和空间是“真实的”,表演内容是过去时态或将来时态,时间和空间是“虚拟的”。
例如,在群舞《父亲》中,它从舞蹈中的现在时间和空间交替切换到过去的时间和空间,最后,它被拉进了真实的时间和空间。
舞蹈空间可以分为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物理空间包括三维空间和有限的三维空间。心理空间是指虚幻的、无形的、无限的意境空间。编舞和导演利用空间感将虚拟变成现实。在舞蹈创作中,应将有限的舞蹈表演转化为舞蹈内容表演所需的意境空间,在舞蹈创作过程中,通过舞者面部的变换、三维空间的对比和三维空间的调度手段,创造舞蹈画面,从而在时间和空间上,超越当前的舞蹈环境,完成艺术空间的表达和表达。因此,善于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是多么重要。
一般来说,在叙事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空间的构建主要是通过虚拟的舞台场景让观众感受到更加生动的情感,通过真实的舞台场景升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促进故事的发展。
在舞蹈《父亲》中,现实行为构成了角色与故事叙事之间的现实关系。现实行为反映现实空间中的真实事件,心理行为反映心理空间和虚拟事件。《父亲》描述了茶馆里一群退休的空巢老人。虽然他们的生活很悠闲,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很孤独。他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回来看他们。这部作品用最简单的文字表达了世界上最真诚的家庭感情。
在刚开始,老父亲主人公以自然驼背的形式在舞台区域的中间,以静态灯光追逐和动作造型为开始,一目了然,直截了当,富有表现力,对《父亲》的主题进行了提炼和总结,加上配音的配合,观众的情绪产生了共鸣。它不仅捕捉了观众的情感,而且对舞蹈的情感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延伸作用。从“暗”到“亮”,从“亮”到“暗”,从“散”到“集”,从“集”到“散”在构图中。在流动变化的动作和画面中,人们可以看到茶馆里退休老人的悠闲幸福生活,感受到四川茶馆浓郁的茶文化意境。
由于特殊的舞蹈内容和形象表现的需要,该作品采取了现实—虚幻—虚实结合—现实的时空结构安排。按照我的理解,我把它分为五个大段。
舞蹈的第一段是舞蹈的引言部分。主要的时空是现实的空间。在舞蹈的开始,音乐旁白被用来解释作品的主题,这让观众感觉像一个孤独的房间里,一个老父亲,在悲情中,你会体会到“父亲盼儿儿不归”的凄涼。
在第二段中,主要的时空是虚拟。音乐的喧嚣,淡化了父亲对孩子的思念,将画面拉到了一群空巢老人在茶馆喝茶聊天的快乐回忆碎片上,用交错时空的虚实表达手段,强调了一群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
在第三部分,主要的时空是现实的空间,音乐切换,整个音调变得安静。其他老人最后只留下凳子在舞台上,整个舞台只留下父亲站在空凳子上,颤抖着弯腰擦凳子,突出了空巢老人的孤独形象。每个人的空间安排都从“散”变为“集”,再加上音乐叙事的渲染,将情感推向高潮,凸显父亲对孩子的思念和精神世界的空虚,折射出老父亲人走茶凉却后的孤独内心感受。
第四段是虚拟的空间。唱戏曲的歌声把画面拉回茶馆听戏的场景,展现了老父亲们一起听戏的快乐场景。
第五段主体空间最终回归到真实空间。老人们互相道别,准备回家。老父亲把他们打发走了,但他独自坐在长凳上,留下了一个孤独的老父亲的形象,望着远方,它表现了老父亲孤独的心情和期待孩子归来的心情,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在舞蹈作品中,段落之间的过渡处理不容低估。例如,舞蹈动作和动作之间的联系需要连贯自然,否则,会给人一种严重的突然感。尤其是叙事舞蹈。更重要的是在过渡阶段,要注意虚拟现实与现实的转换与衔接。舞蹈《父亲》采用蒙太奇的过渡手法,使用灯光和明暗交替。就像电影剪辑一样,它一个接一个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例如,父亲在茶馆里的快乐慢慢转变为现实中思念孩子的孤独表情的相对变化。
最后,当和其他老人一起离开时,情绪的突然变化,从喜悦到悲伤,可以让观众清楚地感觉到舞蹈的情绪在变化。舞蹈中的几次虚拟与实时、空间的转换,使用简单明了的表达手段,合理地变换故事,适合观众观看和理解其内容的心理节奏。
这种现实与虚无的交替,将导演想要表达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让观众深切感受到这部用舞蹈词汇来揭示和反映生活的作品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是不言而喻的,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空巢老人的照顾,特别是在精神上,让老人真正感受到子女的爱,安度余生,不再孤独。
《汉宫秋月》以一位老宫女的视角,展现了宫女们在深宫高墙中孤独凄凉的生活经历。这场七分钟的舞蹈展示了皇权边缘的宫女们的生活。无数宫女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老宫女的悲惨生活。作者以记忆为手段,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了少女生活的反复无常、跌宕起伏。一下虚拟空间,一下现实空间的舞台空间交错,促进了舞剧情节的发展变化,更加鲜明的对比出老宫女和年轻宫女。
《汉宫秋月》在空间建构过程中,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舞台表现力,而且使作品的情节与人物、人物关系更加和谐统一。
我把它分成三部分。现实空间的第一部分展现了老宫女的绝望、无助和无力的挣扎。第二段是虚拟空间。音乐突然停止,老宫女的动作也停止了,年轻宫女流动退去了。这感觉像是时间和空间的颠倒。老宫女似乎还记得,当她年轻的时候,她也有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聊天,一起工作,一起打扮,形成虚拟空间和真实空间之间有着强烈的对比。第三段是真实空间,老宫女受到年轻宫女的嘲笑和鄙视。说不出的情感会变成扭曲和奇怪的肢体语言。被压抑和束缚的宫墙,最终将女仆困在里面,无法逃脱。舞蹈结束时,她留下一束光给等待的老宫女。她的眼睛黯淡。音乐声中最后一扇宫门的关闭,摧毁了她所有的希望、回家的路、青春和那些年轻宫女的生活。
在舞蹈中,老宫女摇摇头,跪下,卷起袖子,继续擦地板。大家慢慢地聚在一起跳舞。他们和老宫女一起擦地板,一边玩一边低声说话。老宫女左右张望,把手放在耳朵上,倾听宫女们的低语。在这里,电影中的蒙太奇技术被用来阻止老宫女进入。虚与实、动与静的手法再一次生动地展现了老处女在深宫的悲惨生活。
舞台特效灯光的虚拟现实相互转化,从而表达老处女心中黑暗、凄惨和孤独的情绪。一束蓝光照亮了黑暗的舞台,把老宫女和年轻宫女隔开。穿着破旧的粗布和白衣服的老宫女弯腰,反复用抹布擦地。年轻的黑衣宫女,从丝般的黑发到稀疏的白发,是老宫女的过去,也是年轻宫女的终结。虚是这位老伴娘曾经向往的命运,但实上它早已消逝,让她无休止地等待。
《汉宫秋月》不仅描写了宫女的悲惨生活,而且还对古代的这种体系进行了批判,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是老宫女的悲伤和失落与年轻宫女的欢乐和憧憬。
作品中仅使用了少量蒙古族特有的动作元素,即柔软的手臂和手腕动作,尤其是“老雁”的翅膀,时而伸展,时而抽动,这与舞者的情感表达非常一致。所有的回忆,所有的美丽,所有的思念和所有的忧郁都在一张长凳上完成,编舞用两个演员来表现老艺术家内心的情感活动。男演员代表老艺术家,女演员代表老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就时间而言,老艺术家是实时的,而妻子是以往的;在空间中,老艺术家的现实存在,老艺术家的妻子在想象,一旦老艺术家重复这一势头,逆时针画出一个圆圈,就表现出对过去的向往和对生命周期的思考;女舞者的大量“柔臂”动作代表了雁的形象和老艺术家的情感。
根据我的理解,我把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真实空间。一个老人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然后他慢慢地挺直身子,看着天空。面对蒙古语呼麦的变调,老人突然似乎想起了什么。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向前看去,就像一条通向他青春的隧道,明亮而遥远,身后的女舞者出现了,用她们的手臂模拟着雁展翅飞翔,这也似乎显示了老人年轻时,像雁一样飞翔的状态。这位老人经常受到过去记忆的影响,看到自己经历了数千次的航行,在他壮年的时候情绪高昂。
第二段是虚拟想象空间。舞台的中心变成了一个光圈,老人看见了那个萦绕在他记忆中的好女孩。他们曾经很幸福,过着平凡的生活,美丽而甜蜜。第三段回到了真实的空间。远处的蒙古马又一次进入了老人的耳朵。这位老人不得不回归现实。他突然在板凳上不知所措,像只老雁一样拼命地拍打着手臂,好像在说他想重游蓝天。但他无法抵挡时间的流逝,随着最后一声沉闷的“咚咚”声,老人终于回忆起往事,回到了现实。
总之,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是虚实的结合。这部作品中的舞蹈美非常简洁。我们暂时不要谈论前者。然后,我们可以从作品的三段中看到线索。第一段和第三段实际上是“老雁”或“老艺术家”。这些翅膀的第二段是一个虚拟的想象。女舞者的出现似乎是他年轻时的心上人,也似乎是他无法完成一生的理想和夙愿,充满了憧憬、欢乐纠葛、痛苦、遗憾……
“老雁”背后的翅膀,或青春的梦想,或另一只“雁”的失踪,或无法摆脱无限遐想的真正的“老雁”,随着音乐和行动而起伏。在这部作品的结构处理中,舞蹈的动作从未离开过凳子。正是这样一种设计,让观众始终感受到时空交错的错觉。这两个人似乎在同一时间和空间跳舞,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蒙太奇式的舞蹈创作手法,在情感的渲染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其舞蹈主题也从简单的形象塑造渗透到了深刻的人生哲学之中。
从以上几个舞蹈案例分析来看,编导和导演创作的舞剧讲述了丰富多彩的故事,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体验艺术与灵魂的碰撞,这是由于虚拟与真实的关系在舞蹈编舞中的应用,舞蹈作品变得更加紧张和吸引人。
中国舞蹈的审美追求是虚拟与现实的结合,情感与场景的融合。虚实关系也是故事叙事和形象塑造过程的具体方法。中国舞蹈艺术的美源于作品中虚实的关系。处理好虚实关系,不仅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更能更好地传达人物的内心情感,有效地促进故事的发展,甚至表现作品的深层意义。巧妙运用虚拟现实与舞蹈的关系,可以使舞蹈结构更加合理紧凑,非常值得舞蹈编导和导演参考。就我自己而言,我认为虚拟现实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在舞蹈作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以上分析的三部作品中,正是因为编舞灵活运用了虚拟现实与现实的关系,增强了表演的感染力,随着虚拟现实的变化,丰富了观众的感情,引起了读者的思想共鸣,最终,这部作品的故事传达得如此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