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慧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中“找规律”的课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是非常有帮助的。
作为传播知识的导师,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找规律”这一课程的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进而促使学生探究能力得以有效提升,也为日后学习更加高深的理论知识奠定基础。
小学阶段数学教材中关于“找规律”的内容,主要以数字或者图形等为主。教师通过对数字与图形等作出科学的设计,以此来引导学生看清它们的运动轨迹,并达到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目前,各个版本的数学教材中都包含“找规律”的教学内容。而在苏教版小学教材中,“找规律”的内容被安排到了小学高年级教材中。这些教材将“找规律”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进行归纳以及类比等推理能力的有效媒介。教材编写人员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逐渐更直观体会到“规律”的魅力,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实现数学推理能力与分析能力的有效提高,为日后成为合格的人才奠定牢固的数学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找规律”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小学阶段的孩子在小学后期推理能力与研究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这就为开展“找规律”教学提供了牢固的基础。在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等方式去分析物体在变化的过程中呈现出的在数量上的一致性与存在的规律。当学生对规律的形成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知道物体变化的大致规律以后,教师再让学生通过其所掌握的规律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进而在解决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找规律”的精髓。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有效的研究来发现,间隔排列的物体在数量上的差异或者是否存在的某种规律性,从而逐渐强化这种分析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在内容上主要是表现为,将两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成行,帮助学生认识“规律”的内涵,进而实现探究能力的有效提高[1]。
为了让学生更能体会到“找规律”的精髓,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还安排了物体搭配与排列方面“找规律”内容。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策略引导学生在对两种物体进行配对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搭配的精髓,以便让学生对搭配实现初步了解的教学目的。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对某种物体的排列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进而找出其存在的规律。相对而言,这部分“找规律”的内容比较复杂与困难。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对问题中使用的符号等进行思考,其后再从中找出物体呈现的规律,最终推断出它的运动轨迹,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有效解题提供了良好的方法保障。
小学阶段的孩子,其思维还处于直观状态,通过对“找规律”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学习思维从具体事物到抽象思维的转变,为日后学习更多高深的理论知识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2]。
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点。为了降低知识的难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设计的过程中,加强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希望通过这种编排方式让学生更好熟悉数学内容,促使他们认识到数学中与“规律”有关的知识其实都是源于现实生活。换而言之,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存在一定规律或者以某种形式呈现出规律的特征。这种教材编写方式在大大降低数学知识学习难度的同时,对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夯实数学知识,也是大有裨益的。
事实证明,这种教材编写方式是有效的。由于苏教版中关于“找规律”方面的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尽管与其他数学内容相比具有一定难度,但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然还是能够领会到“找规律”的内涵,也能够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学习对数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逐渐也喜欢上了数学,并将这种喜欢迁移到了其他学科中,久而久之,实现个人综合能力的有效提高[3]。
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性,如果前一个知识点没有掌握,会对后面知识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制约。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不能凭着自己的兴趣来学习。这也是许多学生觉得数学比较枯燥的根本原因。
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对“找规律”这一知识点的设计上,融入了许多趣味性极强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一步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会逐渐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4]。
不可否认,由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找规律”内容的设计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因此在教学时能够瞬间吸引学生的目光,能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体会到,再好的教材如果没有配以科学的教学方式,教学质量也必定大打折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切忌照本宣科,而应该深挖“找规律”这一课程的教学重点,然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一向学生诠释。对于始终不能把握“找规律”教学重点的学生,教师要以极大的细心和耐心通过与学生不断交流的方式逐步提高知识点难度,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能够理解“找规律”的内涵。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同,对于“找规律”这一内容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对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于掌握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作业的难度,避免他们学习内容产生枯燥感,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掌握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降低知识点难度,降低由于屡次失败而形成沮丧感的几率,逐步提高学生对于“找规律”学习的信心,进而战胜困难,以积极的态度开展学习。
教师在进行“找规律”这一内容的授课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并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促使教学效果充分发挥,进而引导学生点燃他们心中的求知欲[5]。
综上所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找规律”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作了创新设置,一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整与丰富,使教材更具趣味性,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编排形式上也作了大胆改革,能够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有效拓展,进而实现学生探究能力与解题能力的有效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再好的教材,也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做支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有必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探索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找规律”这一内容的具体教学方式,以便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