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的全面发展

2022-11-19 12:19:53王率滨
农业与技术 2022年7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发展

王率滨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06)

从2017年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三农”问题一直以来受到了空前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三农”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到国民经济基础和人民衣食饱暖的根本问题。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单列专门的章节对“三农”工作部署安排,强调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各个方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农业基础,确定了“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主题和主线。这是目前和未来一个阶段“三农”工作的正确指引。2021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中确切指出目前的“三农”工作仍然非常重要,深入推进乡村发展和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使命,必须凝集全党全国各民族的力量加快推进农村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过上愈加幸福的生活。

在“三农”问题中农民始终都处于主体地位。农民一直是我国最大的发展中群体,农民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人的发展问题。农民为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突出卓越的贡献,广大农民群众期盼公平参与改革发展进程,一同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实现农民全面自由发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是解决人民逐渐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城乡居民之间贫富差距过大,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必然途径,也是实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突出体现。

1 马克思主义为农民的全面发展提供基本遵循

关于广大农民和劳动者在未来生活中解除分工的限制,全面自由地实现自身发展,马克思从打破社会分工、实现共产主义的方向这样作出回答,“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所有人没有特别的活动场所,都可以在所有领域内发展自身,社会调节着整体的生产生活系统,因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今天从事这个活动,明天从事那个活动,上午当个猎户,下午做个渔夫,晚上进行畜牧养殖,傍晚做个批判者参与批判活动,如此我就不仅仅只是一个猎户、渔民、牧民或者批判者。”[1]马克思的这一经典历史论断指明全面自由发展的农民对于未来职业可以自主选择,与之前的阶级社会中发展被严格限制、劳动者的选择权被悉数剥夺的艰难局面显然有着本质性的差别。这种图景对农民生活的多样性和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完成提供了方向和遵循。

2 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

广大农民的全方面发展是一个长时间的社会发展过程,要始终坚持整体思维和系统观推动广大农民全面自由发展。因此,必须从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进行全盘施策,以充分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迫切要求。

2.1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推动农民全面发展,首要的就是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农民劳动经济收入要坚持特色农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优化改革,发展新型高质量特色农业。坚持第一产业的发展基础上,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融合发展,坚持把农业农村的发展放在优先地位,打造现代的农业产业体系,拓展农业的生态、文化等功能,发展观光产业。实现农业的品牌化发展,结合乡村自身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利用自身优势提升竞争力。转变农业的经营方式,建立包括家庭农场、农村承包大户、农业企业等多种主体在内的经营方式。发展农业科技,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利用科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聚焦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不断完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大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和食品产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增收。

同时着力提高农民群众转移性收益水平,致力于稳定劳动报酬收益水平,提供机会让更多农民群众获取财产性收益,扩充生产经营活动获取收益的范围。党的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农民就业鼓励农民创业,拓广增加收入的途径’。当前,要解决好个体农民就业‘走出去’和‘引回来’的问题。”[2]完善包含城乡整体的社会公共就业服务政策体系,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实现农民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助推高质量发展。重视“引回来”,加强宽入、扶助、指引导向服务,支持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就业创业,运用所学本领造福家乡。支持在外农民返乡发扬壮大家乡文化产业、科学技术、旅游开发、生态建设等农村特色产业,造福桑梓,推进文化富民,振兴乡村传统手工艺。

2.2 破除制约农业全面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十四五”时期着力促进农民全面自由发展,必须继续加快探索有益于农民全面自由发展的制度政策环境。

加大对提升乡村基础公共服务条件的资金投入,加速确立城乡融合发展、开放共享的基本社会保障规章制度,促进城乡基本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公平均等化和服务便捷化,使全体城乡居民在就业创业、教育发展、就医养老、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都能拥有城乡一体、公平均等的待遇。适应经济市场化和社会法治化共同发展的迫切需求,强化一切造福于广大农民和为农村谋福利的制度体系建设,把对广大农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放入社会法治的发展轨道[3]。

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主导地位,解除约束农民自主选择和自由发展的体制桎梏,保障广大农民自己当家做主的自由自主权利。保障农民权益首先是保障公民权,要通过各种渠道,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条件,加强农民劳动保护,改善农民劳动条件;完全废止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建立城乡融合、身份平等的新型户口登记管理制度。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将如何尊重和维护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利以及农民生活劳动自主选择权问题纳入社会法治保障。把农民的自由发展权利进一步纳入法治建设轨道。

加强农村村民自治队伍建设。摆脱依靠村委会和村民委员会完成乡村治理的局面,使农民能够切实参与到乡村政治生活中,在有关切身利益、自身发展问题上不仅有参与的权利,更有决策和监督的权利。只有不断培育广大农民的民主参政决策意识,提高广大农民的民主参政决策能力,让农民群众真正意义上成为乡村治理实践的主人公,才能在政治环境上实现民主,才能让农民为自己的自由全面发展建言献策,实现农民在政治参与中的全面自由发展。

2.3 完善农民教育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始终是坚持“以人为本”,因此在建设完善乡村基本教育服务体系时要基于乡村本身,努力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激发农民的积极主动性和独创性,为推进乡村教育发展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有益于农民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升,除培育农民职业技能外,还应培育农民在精神层面的素质,激发农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办好乡村的基础义务教育。有效解决当前城乡义务教育教学资源配备过度不平衡的问题。确立关爱帮助农村留守学生开心求学和茁壮成长的长期有效的体制机制。深入展开城市高水平学校和农村发展有所欠缺的学校结对扶助行动,积极通过农村信息教育手段让乡村学校直接分享城市高水平学校的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尽力缩小城乡基础义务教育差距[4]。

搞好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习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确切指出,“推动确立新型职业农民规则制度,完备配套措施和相关政策体系。”[5]抓住加快培育新型职业技术农民这个工作重点,就牢牢抓住了新型农民的职业先锋队,就掌握住了推动农民职业发展的指引力量和前进航向。提升农村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优先鼓励各类水平较高的农业专科院校试点展开普通本科层级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政府资金调拨、盘活学校资源等多种方法优先创建一批职业实习点。鼓励职业学校强化关于农业专业发展、建立技术研究开发平台、开办具有鲜明特点的工艺课程,培育农村迫切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6]。

建立新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条件,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多元多样的文化需求。要深入挖掘农村本土的道德模范、劳动榜样以及各类先进人物事迹等农村文化建设素材,弘扬社会正气,移风易俗,铲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等对农民群众的精神腐蚀。助推乡村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遵从农村本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农村自身的特色,重视乡土气息,保持乡村整体风采面貌,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乡土风情,记得住乡愁”。对具备重要传承价值的历史村落、历史建筑以及其他各类文化遗址和历史遗迹都要进行价值评估、重点保护、修整和继承。做好农村的精神文化发展,提升农民的各方面素养和能力,实现农民的全面自由发展。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乡村开展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精神驱动力和智力支撑。习近平指出,“时代愈是前进,知识和会运用知识的人才的关键性就越发突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之路的正确性就愈发被印证。我国目前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阶段,但是要达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补齐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短腿’,需要愈加看重教育,全力培养出更多适应党和国家发展以及时代需要的有用人才。”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7]。为了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乡村振兴之路愈走愈宽,开辟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更高更新境界,就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农村凝聚人心和铸魂育才的作用。

2.4 推进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丽的自然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资源,是最普惠万家的人民生产生活福祉。”[8]也就是说,人民既是推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又是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成效的切实享有者。一个地方生态环境是好还是坏,人与自然是否和谐共生,群众才是感触最深、最有发言权的群体。因此,一定要牢固树立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发展目的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发展理念,广泛采纳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坚持在农村地区实事求是,因势利导,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尽力为之,把当前迫在眉睫事情做好,极力避免形式主义作风、整治官僚主义作风,预防政策施行片面化和不分析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况。”遵循农业、农村、农民协同发展规律,依照乡村振兴整体规划布局,既发展好现有乡村,又保护好现有乡村;既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美好新生活,又让广大农民拥有美好的乡村环境。

乡村振兴是一个涉及到生态环境保护和贫富差距调节的深远战略,农民在此战略中占据着主体性地位,个体农民的全面自由发展将会为乡村振兴的整体布局提供更加稳固的现实基础、增添更加多元化的社会助力,并在长远、科学的体制机制框架下呈现出更有生机活力的精神风貌。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