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毅梅
(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三农”为核心的乡村建设与转型发展问题一直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在乡村建设与转型发展中作出的重要部署,随着脱贫攻坚的圆满收官,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各项任务的平稳展开,持续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成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扶贫先扶志、扶贫要扶智,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取得了重大成果。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教育扶贫的长效推进,对于实现乡村振兴与繁荣发挥着基础作用,加强农村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对接,是当前推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任务[1]。
1.1.1 乡村振兴为农村教育扶贫提供政策引领
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党和国家从顶层设计入手,通过颁布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农村教育发展扫清障碍,为更好地落实教育扶贫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引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教育扶贫目标从教育脱贫升级至教育振兴,要求实现教育“扶志、扶智”与教育振兴的有效融合,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教育全面振兴;针对乡村建设的政策倾斜,有效推进了农村教育发展。政府通过颁布《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等,从不同时期、不同学段为乡村教育制定了针对性扶持政策,有效补齐农村教育短板,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为教育扶贫的有效落实提供了明确指导[2];乡村振兴政策指引教育人才扎根农村,为教育扶贫提供重要人才保障。国办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教育部等联合颁布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政策方针,为农村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打造了一批扎根于农村的教育人才队伍,为教育扶贫的有效落实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
1.1.2 乡村振兴为农村教育扶贫明确工作方向
乡村振兴离不开脱贫攻坚,加强脱贫攻坚政策与乡村振兴的接续,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根本要求。在脱贫攻坚中,教育扶贫承担着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责任,以“扶志、扶智”为主线,将农村贫困人口从“等靠要”的被动脱贫转变为“愿想要”的主动脱贫模式。乡村振兴工作要求接续脱贫攻坚成果,但其主要的工作对象将从贫困户、贫困村扩展为所有农户与所有行政村,覆盖全部的“三农”工作。在乡村振兴工作由“点”变为“面”、由“局部”变为“整体”的情况下,农村教育扶贫工作也必须要转变方向,由针对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教育扶贫转向整个农村地区的教育扶贫,以实现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主要工作方向,从而有效发挥农村教育扶贫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1.3 乡村振兴为农村教育扶贫提供长效保障
现阶段,脱贫攻坚目标顺利实现后,乡村绝对贫困已经彻底终结,而现实乡村贫困也将进入新阶段,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从结构贫困转向行动贫困,从来源贫困转向支出贫困。农村教育扶贫逐渐向动态性、多元性、长期性转变。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过程中,通过乡村振兴行动规划、具体措施以及行动落实,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从而为农村教育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从而为教育扶贫工作转向与全面深化推进提供了长效保障。
1.2.1 农村教育扶贫激发乡村振兴内在动力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破解乡村转型发展难题的关键所在。农村教育扶贫有效阻挡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为贫困人口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其掌握文化知识与劳动技能的能力,从而使其自身具备“造血”能力,实现自主脱贫,切断贫困的恶性传递[3]。同时,农村教育扶贫极大地缓解了农村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失衡的问题,通过教育扶贫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服务建设的投入力度,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短板,促进教育公平,确保贫困人口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通过教育扶贫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能够有效提升贫困人口的素质水平和竞争力。当以个体为主的贫困人口人力资本得到有效提升后,能够有效改善贫困地区整体摆脱贫困的能力,并能够激发其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从而激发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唤醒农村人口作为乡村建设与转型发展的主体意识,不断发展其主体作用,有效促进乡村振兴。
1.2.2 农村教育扶贫奠定乡村振兴人才基础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城镇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虽然在城镇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可忽视的是城镇化造成的农村人口流失问题严重。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问题在“三农”问题中不断凸显。这对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了非常严重的阻碍。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最根本因素在于人,以及实现人的现代化所发挥出的巨大乡村人力资本力量。而农村教育是实现乡村人力资本积累与转化的根本路径,农村教育扶贫则是解决农村教育落实的一切制约因素,真正使农村贫困人口接受教育的重要工作。农村教育扶贫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针对性地对农村贫困人口知识、技术、素质的更新与培养,提高乡村地区人口的整体受教育水平,从而提升乡村人力资本水平,加强乡村地区人力资本的有效积累,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人才基础[4]。同时,教育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价值导向作用。通过农村教育扶贫,能够有效推进乡村文化的复兴与繁荣,提高农村地区人口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进而推动乡村地区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型与发展,形成乡村人力资本的重要精神力量,使其更加自觉地投入到摆脱贫困、振兴乡村,实现乡村社会现代化的事业中来。
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接续,是当前乡村建设与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扶贫作为实现脱贫根本之策,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后,也必须要及时转变观念,实现与乡村振兴的精准对接。农村教育扶贫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扶贫要服务于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农村教育扶贫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中的造血功能。农村教育扶贫要跟随乡村振兴由“点”变为“面”、由“局部”变为“整体”的工作部署,转变以往针对特定贫困户、贫困村的扶贫目光为以全部农村地区为立足点的整体意识,进行统筹规划、共同推进,将缩短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公平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目标。深刻领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立足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不断提升农村地区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建立教育服务与发展的长效机制,切实提升教育扶贫的持续性作用。重视教育扶贫向更高维度发展,以转变农村农民思想、思维,激发乡村地区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农村教育扶贫精准对接乡村振兴,要求从原来的低维扶贫转变为高维扶贫,改变以文化知识传递、技术传授为主的教育扶贫服务,为引导农村农民树立自力更生观念、脱贫致富目标,获取强大的内生动力,从而自觉投入到乡村地区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实现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基本形成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体制,在农村教育扶贫中,针对不同学段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扶贫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的发展阶段,以“三教”体制定位的农村教育扶贫在不同学段的教育中存在明显的教育壁垒,并未实现融通式教育扶贫,影响教育效果,不能有效满足乡村振兴需求。因此,乡村振兴下,农村教育扶贫需要打破“三教”壁垒,建立融通式教育扶贫体制,有效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建立横向的普教、职教融通式教育体系,将教育扶贫目光放在被“升学机制”淘汰的农村学生,为其提供农村职业教育扶贫服务,解决其没有生存技能的问题;同时,在职业教育扶贫中适当增加文化类课程,解决职业教育中学生文化课教育接受程度不足的问题。建立纵向的农村职教、成教融通的教育体系,推动农村职教与成教的教育资源共享,利用职教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和课程设置,提升农村人口的基本能力,更好地适应农村产业发展要求。同时,实现农村职成融通,还有利于在农村社会建立终身教育理念,转变农村人口以经验为主陈旧的生产生活认知模式和思维定势,全面提升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其对现代化社会的适应能力,推动乡村振兴。
农村教育治理体系是农村教育制度体系的总称,也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扶贫工作的落实与推进。随着乡村建设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重心转移,对农村教育治理体系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往的农村教育治理体系中,主要以精准短期治理为主,因此,在农村教育扶贫中,也具有一定的精准性、短期性特点。乡村振兴要求常态化推进,这就要求农村教育扶贫要向大格局发展,要建立长效机制。因此,需要推进农村教育创新长效治理体系的构建,为乡村振兴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将农村教育治理体系从精准短期治理转为创新长效治理,要进一步加强政策规划,针对当前教育发展形式的变化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有效提高政策引领作用,加强对教育扶贫工作推进落实的指导。要构建农村教育多元共治治理体系,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激发乡村教育多元治理主体的活力;发挥政府主导,明确划分社会、学校、家庭各方治理主体责任;健全保障机制,明确各治理主体的权力边界,加强其互融共治。
教育服务质量是宜居社区建设的重要标准。乡村振兴下,以大格局、全面统筹为主的农村教育扶贫要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农村教育服务质量方面,转变农村人口“有学上”的目标为“上好学”,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完善农村基础教育设施与教育保障制度,加强对高素质教师的吸引力,改进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农村教育价值定位转变。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建设好小规模学校,并不断完善建校标准,实现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发挥农村地区学校建设的区域优势,提高建校质量,增强农村学校对社会的吸引力。吸引并留住高水平教师,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农村教育扶贫工作应当注重为教师进入农村教学提供充足完善的保障措施,增强农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同时通过丰富农村教师专业学习与培训机会,使其有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让优秀教师可以向农村地区流动。通过不断提升农村地区教育服务质量,增强农村社会吸引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持,进而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当前,我国乡村建设正处在脱贫攻坚与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历史交汇时期,加强二者的有效衔接,既能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又有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村教育扶贫作为消除贫困代际传递、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与乡村振兴具有高度的耦合性,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保障。新时期,农村教育扶贫工作应当积极转向,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结合,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全面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