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佳
美育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幼儿园必须充分对幼儿开展审美教育,让幼儿正确地感知美、认识美、创造美,增强对美的自主感受,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幼儿园的美育需要与幼儿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适应,让幼儿充分感知美,在现实生活中体悟美,用天真、自然、充满童心童趣的眼光去看待美。幼儿教师需要让幼儿园美育更加直观,给幼儿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采用开放、自主的教育原则,增强幼儿园美育与幼儿自身的适应性,减少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束缚,充分发挥美育的效果[1]。
对幼儿园美育而言,教师必须遵循直观性原则,充分调动幼儿的感性认知,加深幼儿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这样才能发挥美育的价值。幼儿年龄较小,需要通过直观感知和亲身体验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2]。在美育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幼儿真实地感知审美对象,确保每个审美对象都是具体可感的,最好能够让幼儿听到、触摸到、嗅到,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让幼儿理解美的含义,增强幼儿的记忆力。教师如果想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美,就要带领幼儿身临其境,使幼儿看到娇艳的花朵、潺潺的流水、繁茂的树木,观察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欣赏大自然的四季变化,真正体验大自然的美。教师在美育活动中遵循直观性原则,能够进一步提高幼儿园美育的效果。教师除了运用实物教学、环境感知,还可以利用直观教具加强教学,为美育提供辅助,提高幼儿的理解能力。
幼儿园美育需要遵循个体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作用,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现实生活环境、家庭教育情况、个人经历,结合幼儿自身的特点设计教育方式,全面提高美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3]。每个幼儿都有自身的独特之处,有些幼儿性格开朗,从小在农村长大,对乡村的建筑物、动物、植物比较熟悉,感受美的能力较强,户外活动经验丰富;有些幼儿从小在城市中成长,对现代建筑物的接受能力较强,视野更加开阔。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到幼儿的闪光点,结合幼儿的个性差异开展美育活动,把握好幼儿的心理,选择更加有趣的教育方式,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美育的现实价值。
幼儿教师在美育中需要遵循自然性原则,让教学活动适应幼儿的天性,用丰富多彩、鲜活有趣的美育活动抚慰幼儿的心灵,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得到自由发展。在传统的美育中,很多教师都容易对幼儿进行约束,习惯性地采用成人的视角开展美育,将美育变为一种“复制”,要求幼儿被动地接受成人的审美标准,导致幼儿缺乏个性创造。要想真正解决这种问题,教师就要遵循自然性原则,减少对幼儿的控制,加强对幼儿的引导,以问题为导向,在教育活动中充分相信幼儿,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让幼儿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审美创造能力。
基于幼儿生活的幼儿园美育能够从幼儿的家庭环境、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入手,增强美育与幼儿之间的联系。从本质上来说,所有的美育素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生活中的素材能够成为审美对象,美育所取得的成果也能应用于生活中,所以生活和美育是一种“互化”的关系[4]。回归生活能够真正体现出幼儿园美育的价值,增强幼儿在现实生活中的审美能力,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让美育充满生活意义。基于幼儿生活的幼儿园美育能够推动幼儿园课程的完善,促进幼儿园课程体系的优化。幼儿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现实生活,树立“以美育人”的目标,设计适合幼儿的美育课程,在课程建设中选取有价值的教育素材,充分挖掘生活化的课程资源,改变传统单一式的幼儿园课程模式,提高幼儿园课程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在以往传统的幼儿园美育中,很多教师将美育与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等艺术教育等同起来,忽略了美育的内涵,课程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充分体现出幼儿园美育的价值,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通过生活化的美育,幼儿教师可以对美育活动进行集中筛选,将现代化的教学创意与美育课程融合起来,丰富课程内容,加强对美育课程的反思,促进教学活动的完善,提高幼儿园美育的专业化水平[5]。
幼儿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幼儿的年龄尚小,思维意识、情感、人际交往、生活经验都处于不成熟的状态。幼儿教师需要通过美育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让幼儿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个体的发展状态走向类群发展状态,学会与人相处,用正确的眼光看待社会,加深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知。基于幼儿生活的美育能够帮助幼儿提高社会性,引导幼儿完成自我认知,激发幼儿进行自我完善。幼儿正处于一个可塑性最强的阶段,美育能够提高幼儿对艺术的感知能力,促进幼儿的全脑发育,让幼儿通过实践体验各种美育活动,更好地认识世界。美育能够让幼儿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调和幼儿的情绪和情感,涵养幼儿的品格和心性,让幼儿对自身的行为举止更加关注,最终实现社会化发展。在美育活动中,教师不仅会收集更多的生活化素材,还会组织幼儿进入大自然,开发出游戏活动、参观活动、美工活动等,让幼儿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倾听他人的思想和观点,欣赏美的事物,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使自身不断获得成长。
在幼儿园美育中,教师需要对传统的美育进行改革,从幼儿的视角出发,提高美育与幼儿的适应性,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在幼儿园的户外环境设计上,以往的设计大多以成人的审美眼光进行分析,如有些幼儿园的装修风格是中式古典风格,有些幼儿园的装修风格是欧式宫廷风,这些与幼儿的审美标准存在较大差距。相关研究表明,幼儿更喜欢充满童真童趣的建造风格,如有些幼儿向往童话世界,希望户外环境有童话中的色彩,有些幼儿喜欢科幻类的电影和动画,对宇宙飞船、月球和太空比较感兴趣,希望在户外环境中看到这些元素。大部分幼儿经常在绘画作品中绘制树木、小鸟、花草、蓝天、白云等内容,这些都能体现出幼儿对现实世界的向往。因此,幼儿教师及幼儿园的管理者需要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从幼儿的视角出发,为美育奠定物质基础,全面优化幼儿园的户外环境[6]。在室内环境方面,由于幼儿对文字类、抽象类的墙画和装饰不感兴趣,因此,幼儿园的设计者需要适当降低装饰的高度,以幼儿为主体,关注幼儿的体验和感受,通过直观、有趣的图画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设计的互动性,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室内的墙壁开辟出自由创作区,让幼儿在这个区域进行互动,每天完成一处填色任务,增强互动效果,提高互动的趣味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对室内环境进行自主调配,让幼儿在美工区、科探区自由发挥,进一步扩大区域游戏的范围,提高室内活动的开放性,让幼儿在室内自由驰骋,充分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自身的审美素养。为真正实现幼儿园美育的生活回归与超越,幼儿园管理者和幼儿教师需要站在幼儿的视角思考问题,为幼儿营造舒适、自然的美育环境,让幼儿亲近自然、品味生活,释放自己爱玩的天性。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幼儿园美育需要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让美育提升高度,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体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让幼儿受到文化的滋润,促进幼儿发展。以文育人是美育改革的灵魂,幼儿教师需要认识到美育改革的重要性,参与到美育改革的实践中,充分关注幼儿在现实生活中的审美感受,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更加宽广的环境中积累生活经验和知识,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促进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在当今时代,幼儿会接触到很多电子产品,且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视觉图像,这些视觉图像都是人为创造的。人们将视频等材料进行剪辑和拼接,通过影视、互联网及广告的途径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会让幼儿处于一种“超真实”的环境中,容易被琳琅满目的人造自然现象充斥,最终影响美育的效果。为防止幼儿在生活中受到快餐化审美活动的影响,教师需要树立以文育人的目标,科学设计幼儿园的美育活动,筛选审美素材,提高审美活动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让幼儿接受良好文化的熏陶,防止美育活动走向形式化,深入挖掘美育活动的价值。教师需要让美育跨学科,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融合审美元素和人文精神,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充分运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构建传统文化与幼儿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美育课程体系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展人文主题的美育活动,提高活动的探究性和综合性,让幼儿在活动中受到文化的浸染和熏陶。
在幼儿园教育中,游戏是最为主要的教育教学途径。幼儿能够适应游戏的方式,在游戏中获得实践能力,获得身心全面发展。为充分发挥美育的价值,进一步提高幼儿园美育的作用,幼儿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游戏精神,用游戏来释放幼儿的天性,推动美育改革。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几乎占据了幼儿生活的全部,幼儿教师只有将美育和游戏精神结合起来,才能增强美育与幼儿的适应性。在幼儿园所举办的艺术类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引导幼儿自主表现,提高幼儿对艺术的感知能力,让幼儿在创造中体会自由和平等,感受到参与的快乐,加强与教师及其他幼儿的互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游戏精神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愉悦性。在以往传统的艺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追求整齐划一,重视艺术教学的专业性,忽略了幼儿的感知和感受,导致有些幼儿无法适应这种活动方式,出现了抵触情绪,这与最初的教育目标相悖。针对这种问题,教师需要注重幼儿在艺术活动及其他美育活动中的感受,提高幼儿的自主性,激发幼儿参与美育活动的内在动力,减少对幼儿的束缚。为充分发挥游戏精神,教师要让幼儿玩得开心,不盲目监督和要求,让幼儿自由发挥,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幼儿在美育活动中感受美。
美育关系到幼儿的成长,良好的美育环境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对幼儿实现启蒙教育,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在幼儿园美育中,教师需要深刻认识到美育的内涵,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充分结合幼儿的现实生活,提高美育的质量,促进幼儿成长。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完善幼儿园美育课程,加深幼儿对文化的认知,关注幼儿的兴趣,利用游戏精神开展美育活动,调动幼儿的自主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