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有莉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中关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一种视界,只有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才能在语文学习中充分地发挥其主动性。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需要教师的引导,怎样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怎样才能够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固化在一篇文本内容上?这是值得每个教师深思的问题。问题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带入更广阔的领域,使其懂得语文是有温度的学科,是有情感的学科。在语文学习中,放飞思维,固守初心,方能得学习之精髓。
“教学情境法”一直以来都是适用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其能够在教学导入、教学氛围营造、学生学习思路拓展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使得语文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进展顺利,是教师实现高质量教学的“得力干将”。
在情境创设时,也有多种方式可供教师选择,口述、游戏、互动谈话、现代信息技术等都是教师能够有效创设情境的良好途径,而利用问题进行情境创设,则是最为直接的方式。教师善于运用导向性较强的问题,在学生中引发积极的讨论,既能够充分营造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和投入程度,也能顺势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为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做好充足准备,保证其后续学习的动力储备。
例如在《草原》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导入时,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有去草原游玩的经历吗?”学生大多数表示未曾去过。于是,教师借助多媒体,通过展示图片和播放视频、相关音乐等,让学生通过视听双重感官,感受草原美景[1]。在此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隔着屏幕欣赏到了这么迷人的草原之景,你们能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它吗?如果能去到草原,你希望自己置身于一个怎样的环境之中呢?”
学生由此展开讨论,极尽自己积累的词汇,去描述自己心中所向往的草原。而后,教师再进行情境的创设:“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和同学们所观、所想的有相似之处,却也有其独特的魅力,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品一品老舍先生眼中的美好风光、颇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吧!”而后,教师要求学生将作者所描写的草原之景的句子画出,并配以音乐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写下这些文字的心境。教师继续提问:“同学们,音乐如此美妙,景色也如此怡人,你从这些字里行间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教师的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带有目的地欣赏句子,提高了阅读效率。
上述案例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以问题的引导为主,进行相关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在氛围的感染下,找到学习兴趣点,从欣赏文字到体悟感情,循序渐进地实现对文章的完整阅读,并打开了阅读和理解的思路,为教师的高质量教学奠定基础。
想象是每个孩子的天生的能力。在想象的世界中,学生会产生一种心灵的放松,以这样的姿态去学习语言,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如何启发学生的想象,拓展其想象空间,便成为教师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
学生想象的启发,需要依靠教师科学的引导,用与文本相关的问题,带领学生走进童话般的世界中,这样学习语文就会多一份温情,赢得学生的学习热情。除此之外,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的发展需求,感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忽略学生的实际发展,也不能脱离文本的基本内涵,要以文本为点,放散开来,打开思维,使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以此展开想象。
例如在《陶罐与铁罐》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这篇童话故事中,有两个重要的角色,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这个故事中的角色,置身在角色中去体会情感,能不能发现陶罐和铁罐的不同之处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学生们边读边想象,边想象边思考,终于懂得了人要谦虚、要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道理。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再想象一下,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呢?”这样引导性较强的问题,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发生迁移,使其产生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启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因而教学效果显著。
由此可见,课堂中的问题,不仅要有趣,更要有效,学生们只有在探讨有趣味性的问题时,才能实现思维活跃。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启发性较强的问题,以此来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探究欲望,还应该关注问题的迁移范围,使学生的想象真正服务于思维。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内容是有限的,而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课本就是个例子。”因而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通过课本这个“例子”为学生找到思维发展的路径,让他们在一种较为轻松和自信的课堂环境中深化自己的思维品质,在学成后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么应当怎样去构建这样的课堂环境,升级学生的思维呢?对此,教师应当认识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这一教学问题。问题设计得当就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就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有效而更为全面的拓展,以此强化学生的思维,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自然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爬山虎的脚》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文本内容的延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读文章、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提问:“同学们,这篇课文描写了我们常见的植物——爬山虎,详细地写出了它的脚,那么你有没有觉得作者的观察非常细致呢?大家想,如何才能细致地写出一种事物的姿态呢?采取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呢?从哪些方面去描写呢?”学生们开始认真地读文本,研究教师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和总结下,明确其对作者写作手法和技巧的学习和理解。而后教师可以借助该单元的略读课文,继续深化学生思维:“同学们,我们自主阅读一下《蟋蟀的住宅》这篇文章,看它采取的描写方法与这篇文章有何不同呢?”
教师借助这样的前后衔接,“趁热打铁”,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略读课文,并在这样的拓展中,达到深化学生思维的目的。不仅使学生学会阅读,更使其学会观察和思考。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以问题促延伸,以问题深化思维,能够助力教师实现深度教学,从而激发学生深层次思维的发展,这应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常态。在基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需要逐步培养,而教师就要做那个引路人,让学生通过一片树叶看到整片的森林,这样的语文学习才能让学生看到未来,才不负社会对教师培育人才的期望。
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发展,也能够引起学生对于某一现象的深层思考。在语文教学中,恰恰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关注文本背后的深藏哲理,而不应该只看到眼前的表面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与生活建立联系,从文本中找到生活的影子,感悟情感,从而借此提升自我的思想道德品质。问题设计的时候,教师要特别注意它的逻辑性,要从表象背后找到深藏的情感[2]。
例如在《普罗米修斯》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关注文本传递出来的思想品质,而不止于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1.文中的普罗米修斯为了什么而被宙斯惩罚?2.面对宙斯的惩罚,他有几种选择?3.他为什么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还回火种?4.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呢?你看到了这些人身上的什么品质?这些问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和探讨,不仅挖掘出了文本的主题意蕴,也使学生的思维发生有效迁移。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作品人物的刻画有所了解,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更为通透,因而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由此可见,用问题探究主题意蕴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是极其有效的,教师要精心选择那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深层探究的欲望,进而指导自己的生活,提升自我精神品质。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出那些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用问题培育学生的品质,用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文本学习中想象,在想象中思考,深化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