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金婵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经验有限,要让他们在“正确”中反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利用错题资源,使学生在“错误”中反思。在本文中,笔者尝试发挥错题资源在“培养学习习惯”“扫清学习盲区”“厘清学习成果”“总结学习规律”中的作用,使学生在错题中受益,在错题中成长。
小学生经常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犯一些“低级错误”,总结起来包括以下几种:
首先,计算中的失误。很多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出现看错数、对错位、算错结果、抄错得数等错误,在习题和测试中总是难以求得正确结果。
其次,审题中的偏差。很多学生在审题的时候容易出现误解题目意思、遗漏关键信息等问题,导致列式和解题时出现错误。
最后,书写中的遗漏。很多学生在书写中容易出现忘写单位名称、数学符号等错误,导致整个解题过程功亏一篑,错误频出。这些错误看上去是“马虎”导致的,事实上,却往往是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体现。如果学生对于此类错误没有足够的重视,没能从学习习惯着手加以改正和规避,则容易对于自身的学习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1]。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错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及危害,认识到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和规范的书写习惯的重要性,帮助学生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入手,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数学素养。
例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出了下面的习题: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鱼缸,长8 分米,宽5 分米,高0.6 米,现要给这个鱼缸的四周贴上装饰壁纸,请问所需的装饰壁纸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在答题过程中,有学生直接利用长方体表面积公式进行求解,所得结果为:2×(8×5+5×0.6+8×0.6)=95.6(平方分米)。结合该生以往的表现,教师判断这是不良审题习惯导致的错误。于是,为了培养该生缜密的审题习惯,教师要求该生在审题的时候圈画出关键信息,留下审题痕迹。并且在动笔解题之前,对照审题痕迹,对于题意进行再次审视与剖析。该生按照教师的建议,再次进行审题时,发现了“无盖”“四周”“0.6 米”等之前没有注意到的信息,理解了题意,并改正了错误。
与此同时,学生通过这道错题,也掌握了正确的审题方法与技巧,尝到了认真审题的甜头,这对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显然大有帮助。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注意力不集中,重难点抓不住,课后复习不及时不到位等原因而产生学习盲区。如果这些学习盲区不能被及时发现和清除,则容易产生“知识断层”,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造成严重影响[2]。
然而,小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检测与自我调控能力较弱,要想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盲区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那么,教师恰恰可以利用错题,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盲区,并做到及时弥补。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出了如下习题:请找出10 ~20 的自然数中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数。针对这道习题,排除审题失误的因素,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错误,判断学生的学习盲区。
比如,有学生给出的答案为:12,14,15,16,18,20,表明该生掌握了“合数”的概念,但没有掌握“奇数”的概念;有学生的答案为:11,13,15,17,19,表明该生掌握了“奇数”的概念,但没有掌握“合数”的概念;还有学生的答案为:11,13,17,19,则表明该生掌握了“奇数”的概念,但是对“质数”和“合数”的概念产生了混淆。当教师发现了学生的学习盲区之后,就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加强复习,从而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短板,完善知识体系。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导致他们在学习中往往缺乏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因此,他们对于某些综合知识点难以做到全面理解,对于某些相似知识点也难以做到深度辨析。于是,在他们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诸多“知识混淆”之处[3]。
与单纯的“知识盲区”相比,“知识混淆”更加隐蔽,也更加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难以发现,也难以改正。久而久之,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与拓展,这些“面目模糊”的知识点就会混合到一起,难以区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发挥错题的作用,让学生以错题为依据,抓住综合性知识点中的不同要素,或者理解相似知识点中的细微差别,从而厘清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出了下面的判断题:两组平行对边组成的图形为平行四边形。面对这道题,很多学生的判断结果为“正确”。显然,这反映出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概念理解得不够全面和透彻。于是,教师要求学生翻开教材,再次阅读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并圈画出关键词。此时,学生会发现自己在做题的时候忽略了“闭合图形”四个字,从而产生了知识学习中的模糊与混淆。而教师恰恰利用错题资源,帮助学生消除了这种模糊和混淆,使学生厘清了学习成果。
再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时候,教师给出这样一道题:汽车沿着笔直的公路行驶,此时,汽车在做_____运动,而车轮在做_____运动。显然,教师出这道题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能否区分“平移”和“旋转”两个概念。当学生出现错误答案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题目,指导学生对于两个概念加以辨析与区分。总之,教师可以利用错题资源,帮助学生厘清学习成果,同时,培养思辨能力。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海量的数学知识和无尽的数学题目给学生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这种永远“未知”的挑战,学生需要做的首先是了解自己。只有掌握了自己真实的学习情况,明确自身在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倾向与趋势,学生才能调整学习方向,优化学习方法,更好地迎接挑战[4]。
那么,学生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建立错题集,定期进行错题整理与分析,是不错的方法。如果学生能够从错题内容、错题类型、错题原因等方面对于错题进行整理,就能够从中总结出学习规律,为自己的学习提供指导与启示。
例如,针对“三角形”的内容,学生做出如下错题分析:基本概念题4 道,其中,判断题1 道,涉及的知识点是三角形的概念表述;填空题3 道,涉及的知识点是三角形分类和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题2道,出错原因皆为没有找准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对应关系。通过这份错题分析报告,学生能够迅速了解自身在“三角形”相关章节的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同时,透过这些错题,学生还能够发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短板:一方面,思维不够缜密,对于概念、定理、公式不能做到周密思考、透彻理解和清晰界定;另一方面,思维不够灵活,面对条件和情境较为复杂的题目,难以正确运用公式求解。那么,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可以有意识地在这两个方面加强努力,争取弥补不足,强化学习。
综上所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犯错,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错误,使犯错变得有意义、有价值。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于错题资源的利用策略与途径进行研究与探索,充分发挥错题资源在“培养学习习惯”“扫清学习盲区”“厘清学习成果”“总结学习规律”中的作用,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因“错误”而变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