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欣漪
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语文学科是汉语的重要载体,它汇聚和凝集了中国诸多经典文学,将华夏民族的智慧结晶完美地折射了出来。学生学习语文课程,不仅仅是在吸收相应的学科知识,更是在接受我国优秀文化的熏陶,获得心智的启迪。中国的汉字本身为体系严谨的表意文字,汉字的基本特点为象形,而现代生活中大家所应用到的汉字绝大多数都是简体字,但即便是简体字,对于认识水平普遍较低的小学生而言,学习汉字仍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语文老师应当充分结合汉字的特点,科学应用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汉字进行理解记忆,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到汉字的魅力,提升学生深入学习语文学科知识的兴趣。
在传统的识字教学中,有的教师可能会先讲完课本内容,再开始讲解汉字的写法与字义,这种教学手段过于简单粗暴,没有以学生为主体,也不太重视学生群体自身的认知需求和兴趣特点,导致最终识字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也不能真正地掌握汉字的含义或用法,甚至可能出现一脱离拼音就不认字的情况。而趣味识字教学是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特征,将趣味性融入识字教学中,是一种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现“学玩兼顾”,同时也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使其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帮助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兴趣基础。
在过去传统的语文识字课堂上,部分教师习惯于以严师的形象出现在课堂上,导致很多学生在遇到生僻字时不敢主动向教师请教;有些教师则注重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对学生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都未给予充分的重视,时间一久,很多学生的学习热情都有可能会因此受到打击。而开展趣味识字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思考教学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不断创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识字课堂变得灵活有趣起来。当教师与学生能够和谐共处时,那种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更能让学生沉浸其中,提升识字效率,可让识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广大师生而言,趣味识字教学都是值得重视的重要策略。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识字教学,为了加深学生对汉字的印象,提升识字学习的趣味性,语文教师应当抓住汉字的形象化特点,利用汉字的结构与其背后的含义向学生传授汉字的音、形、义。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形象化教学计划。
首先,中、低年级的小学生本身学习能力就不够强,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语文老师应当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识字兴趣与学习动机,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后续的教学工作。从语文教学实践来看,想要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就必须让学生对学科知识保持源源不断的兴趣与动力,这就需要学科老师提升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要想办法让课堂内容具有足够多的亮点,能够对学生群体带来相应的吸引力,使其能够自发、主动地参与到识字学习中,由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1]。例如,在低年级的语文识字教学工作中,就可以利用汉字形体的特征以及独特的造字结构,帮助学生群体深入汉字背后的含义,从而让学生认识汉字、了解汉字并灵活地应用汉字。这些汉字背后的历史典故、人文趣事等,都是激发语文课堂活力的“点金之笔”。只有当课堂气氛被点燃时,教学工作才能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才能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高效。另外,语文老师应当在课堂上科学合理地应用汉字文化,想办法提高学生识字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而言,认知汉字尤其是理解这些汉字背后的含义,仍具有一定的难度,对此语文老师应当深入了解某些生字背后的含义,帮助学生形象化记忆新字,由此可让学生明白古人创字的目的,让识字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当然,想要充分利用汉字文化来传授学生知识,对教师自身就是关乎文化底蕴的考验,如果教师不提前做好备课工作,是无法做到在课堂上浑然天成般地将传统文化与课程进行充分结合与升华。如此一来,学生也将无法从更为高级、更为深入的视角去发现文化之美、文化内涵,也很难顺利掌握生字、难字。在实践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不少教师喜欢利用重复抄写的这种模式来帮助学生掌握汉字,例如有些学生写错了一个字,就需要将此字重复抄写十几二十遍,甚至有教师会要求学生抄写五十遍。对于部分学生而言,这种做法可能确实能够巩固对汉字的记忆,但这个记忆过程无疑是痛苦的,若是过分依靠这种记忆方法,可能导致学生对汉字学习产生厌恶感。因此,与其要求学生熟记汉字的结构与外形,不如向学生讲解清楚汉字的由来与背景,向他们解释清楚其中的历史文化,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2]。
汉字认读是汉字教学中的第二个环节,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具备可以在不同情景中独自认读的能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若是单纯的汉字指认、阅读认读,很有可能无法激发学生汉字认读的兴趣,更不能很好地挖掘出汉字认读的潜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想办法在“快乐认读”的目标之下,为学生营造出更为熟悉的、更具兴趣的“生活”情景。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具有生活气息的汉字情景,如课文中“服装”“球”“静”等词组或词汇都可以在日常生活情景中找到。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一则电视节目中常见的服装广告,此类广告的宣传语中多数都会带着“服装”二字;或者为学生播放不同场面的指示牌,“此处请安静”“图书馆请保持安静”等,这些指示牌又几乎都带有“静”字。为了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记忆,还可以要求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广告语、广告牌、指示牌等,这些生活情景对于学生而言都再熟悉不过,如此一来,必将拉近学生与词汇之间的距离,可帮助学生在认读成功时加深对汉字的印象。即便是认读失败,也可以帮助学生在相应的生活情景中对汉字进行准确认读。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关的“认读任务”,要求学生们在每天的生活中,去观察、留意生活中出现的文字信息,鼓励他们独立进行认读,对汉字的含义进行重点的分析。这个任务同样跟学生们的生活有着关联性,可有效促使学生对汉字认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且在文字积累的同时,有助于帮助学生提升自己对汉字的处理能力。[3]
汉字辨析是汉字教学中的第三个环节,这个环节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们能够分清汉字的字形、字音,从而拥有准确区分、认读以及使用汉字的能力,降低学生们使用汉字时的出错率,加深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印象。但是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单纯的汉字辨析训练较为枯燥,辨析的过程往往也是复杂且难以记忆的,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题,教师可以考虑“将计就计”,利用人们因为汉字错用的例子,将两个相似的汉字放置于一个形象的、有趣的故事场景中,让学生们在记故事的同时,加深对汉字的理解与学习。[4]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花的学校》一课中,笔者专门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小故事:有一天,同学A 对同学B 说:“我们有空一起去狂街吧?”同学B 好奇地问:“狂街是什么意思?”同学A 嘲笑道:“你连狂街都不知道啊?你从来没上过街吗?就是跟爸爸妈妈或好朋友一起到处走走看看啊”。二人鸡同鸭讲了半天,最后才搞明白原来同学A说的是“狂街”实际说的是“逛街”,就是因为弄错了字形与含义,导致他在同学的沟通中闹了好大一个笑话。因此,为了不让我们自己也在同学或家人面前“闹笑话”,我们一定要努力认清不同汉字之间的结构、形态及含义,千万不能当“睁眼瞎”。
从教学实践分析,引导学生之间展开学习交流,可以达到提高促进、丰富见识的作用。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不应是孤岛,他们本就处于同一年龄阶段,认识水平也都差不多,相互彼此之间进行学习交流,有利于获取到更多的识字方法。教师也可以多鼓励学生相互分享交流一些自己新认识的生字,通过这种正向的沟通交流,一是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人资情况并进行巩固,二是也可以利用同龄人、好朋友之间的力量激起学生群体中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可以在环境的影响下慢慢爱上语文识字。[5]
识字检测是汉字教学中的第四个环节,这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是检测学生们在一个阶段内的汉字学习成果,同时也是在为学生进行查漏补缺,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与认识,这样可以为学生们日后的汉字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为了提高检测工作的趣味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识字接龙”的游戏活动。首先将全班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组别,而后分别从每组中抽选一位成绩较好的学生,确保该学生已经正确识记本单元所有生字词汇,让该学生做游戏的组内裁判,其余学生则做为队员来完成游戏活动。教师需为参与游戏的学生展示相关的生字及词汇卡片,若是有学生回答错误或无法准确说出答案,则由裁判拿玩具气锤轻轻敲打该名学生,若是已经顺利识别出生字词汇,则更换卡片,并由下一名学生继续回答。这种游戏活动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充满了趣味性,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同时还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教学效果,其最终的教学效果远比任何一次传统教学来得更好。[6]
总之,识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点,为了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老师应当给予识字教学工作足够的重视,运用趣味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情投入,让识字学习变得趣味横生,让学生在获得快乐的同时,提升识字能力。而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还必须明白,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处于学习的主导地位上。因此,在开展识字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个人意愿和学习需求为前提,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为目的,不断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趣味性教学方式为主,通过丰富多彩、乐趣横生的识字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能够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养成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习惯,并鼓励学生时刻以愉快轻松的心态去识字、认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识字能力,积累更多的汉字,为将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