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干预在高血压病人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2022-11-19 05:29郭宏欣天津市河西医院护理部天津300222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2年9期
关键词:血压高血压患者

郭宏欣(天津市河西医院护理部,天津 300222)

近年来,有报道指出,高血压不再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开始倾向于年轻化发展,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25~34 岁高血压病患者占据总数的20%,除去遗传等不可抗因素,从其生活、饮食习惯等因素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发现过度饮酒、运动缺乏等不良行为习惯所致超重、肥胖等健康问题,均是提高高血压发生率的危险因素,此外,收缩压会随着每天钠盐摄入量而出现增高[1]。由此可见,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可见较多不良行为习惯,所以予以其行为干预和健康指导等护理工作,提高患者对病症的自我认知水平、治疗依从性,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对血压控制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积极影响。基于此,本文现总结健康干预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报道如下。

1 高血压概述

1.1 高血压病情特点(1)临床症状不典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具有病程长、病情进展慢特点,通常情况下患者未见典型临床症状,均是行常规健康体检或合并心、脑、肾等器官并发症至医院就诊时才确诊病情。病发后,大部分高血压患者自述有不同程度头晕、头痛、颈项僵直、疲惫劳累及心悸等症状出现,在遵循医嘱服药或稍作休息后即可缓解不适[2]。(2)收缩压明显升高: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通常是以舒张压明显下降、收缩压则相反有显著升高,是患者血压波动异常主要特点,且可见较大脉压差,尤其是超过70 岁的老年患者,血压波动更为显著。(3)血压值波动较大:情绪起伏大、从事体力劳动、体位变化以及季节更替时都会导致高血压患者出现较大血压波动,且年龄越大患者血压波动幅度越大,究其原因,临床表示患者随着年纪上增,动脉硬化问题和压力感受器敏感度下降等生理变化情况,均会导致其机体血压调节功能下降,并出现失调问题,在外界因素刺激下造成血液波动[3]。(4)血压的昼夜压差变化较大: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特点在于昼夜差距大,但动态分布图可见规律性双峰双谷的曲线图,一般来说早上8:00~9:00 是老年患者第一个血压高峰值,10 点后可见血压值逐渐平缓并慢慢下降。12:00~14:00 血压值进入到第一个低谷期,直到下午15:00~19:00,血压值开始提高,并进入当天第二个血压高峰值,患者晚上10 点后入睡,血压值就会进入到当天第二个低谷期[4]。(5)体位性低血压及餐后低血压发生风险较高: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及餐后低血压发生风险较高,尤其是老年患者,多见于其接受降压治疗期间,而餐后低血压问题是导致其跌倒或昏迷的独立危险因素。

1.2 高血压与脑血管意外的相关性高血压患者随着病情进展,相应的心、脑、肾等并发症也会随之出现,是导致其诱发冠心病、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报道指出,心脑血管疾病(CVD)会随着人体血压的持续升高而提高发生概率,具体数据可见患者血压上升至140~149/90~94 mmHg 时,CVD 危险也随之增倍,当血压超过180/110 mmHg 时,CVD 危险发生率达到10 倍左右。由此可见,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值对其心血管疾病发生具有一定防控作用[5-6]。

1.3 高血压的治疗和护理目标 治疗高血压的目的在于避免诱发其他并发症来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其生存质量。与此同时,考虑到高血压发病机制复杂和生活客观影响因素较多,所以还需重视患者情绪波动,引导其做好情绪调节工作来稳定血压在健康范围区间,能有效减轻机体不适。现阶段,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标准是控制血压低于140/90 mmHg,老年患者最终降压目的是降低收缩压至不超过150 mmHg,尤其是超过80 岁的高龄患者,血压尽量控制在140 mmHg 以下,合并其他高危或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需注意不超过130/80 mmHg[7-8]。根据上述要求,需综合高血压患者基础情况来合理制定降压方案及目的,评估好心血管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为后续制定治疗及护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2 健康干预措施在高血压中的应用

高血压与患者日常行为、心理状态和遗传因素存在密切关联,所以,治疗期间需考虑到其多方面致病因素来进行全面干预,并采取有效健康干预措施来强化患者健康意识,提高其对慢性病和个人情况的自我认知水平,引导患者保持良好积极态度参与到病症治疗中,并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对提高患者整体降压疗效有积极影响。健康干预措施在高血压中的应用步骤具体如下:

2.1 收集患者个人资料 高血压患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通过收集其个人资料来对患者基础情况进行评估,尤其是心理状态和健康治疗方面相关知识,确保后续治疗流程有序进行,收集资料期间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可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采访(1)心理状态:患者在学习生活中是否存在心理压力,是否因为长期患病而丧失治疗信心,并出现一系列不良情趣,如焦虑、抑郁、紧张、失眠等。(2)生活方式:患者因为健康干预方面知识认知较为浅显,所以对自身健康处于一个不重视状态,可见多种不良生活作息,因此需了解患者是否有适当锻炼习惯,是否存在暴饮暴食和抽烟、酗酒。(3)学习能力:了解患者自身文化程度及接受能力,以及学习习惯和学习环境,不良生活作息的形成是否与缺乏相应的健康培训有关,对预防性医治知识表示完全不了解或了解甚微[9]。(4)环境因素:患者生活状态是否因为工作放慢、学习状态紧张、害怕增加家庭经济负担而未办理住院治疗,导致疾病反复发作。根据上述个人资料收集来制定针对性健康干预方案措施,力求提高其健康知识认知水平和个人防护能力。

2.2 服药干预 结合患者病情、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给药措施制定,尤其是老年患者,需反复强调科学合理用药是稳定血压和改善病情的关键所在,禁止在有效降压后擅自停药或者减少用量,血压上升时又自主加量服药,都是错误的服药行为,容易造成血液反复波动,影响病情康复进度,并由家属参与监督。考虑到慢性病需长期用药,所以应选择药效温和的降压药物进行治疗,并结合患者昼夜动态血压节律图来制定合理用药方案,通常建议患者上午6 点、午间14 点及晚间22 点服用药物,能很好发挥出降压效果的同时避免病情突变,尽可能让血压控制在140 mmHg/90 mmHg 范围区间,进而达到持续性稳定降压的干预目的,防止血压过低或降压过快而影响心、脑、肾等器官的血氧供给,造成不必要的器官损伤[10-11]。此外,综合评估高血压患者机体基础情况,尤其是老年群体,通常合并有其他基础性疾病,需注意所选降压药物是否与其他药物作用存在禁忌,避免产生药物性毒副作用,降低患者用药安全。

2.3 饮食干预 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客观因素来制定饮食方案,包括年龄、病情、家庭以及经济条件等,注意荤素合理搭配来满足患者每日营养需求,并叮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改饮食方案,有问题及时联系医护人员及时解惑,饮食方面相关注意事项如下所示:

2.3.1 控制脂肪 有报道指出,脂肪不仅会刺激患者食欲,还会为食物增加香气,与此同时,长期停留在胃部里会增加患者饱腹感,加快维生素K、D、A、E吸收和消化,所以适当增加脂肪摄入量,能合理增进患者体质量,满足机体热量需求[12]。但是过度摄入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其中所含饱和脂肪酸是诱导患者动脉硬化和提高高脂血症发生率的危险因素。因此,高血压患者对每日动物脂肪摄入量进行严格控制,增加一定程度的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来稳定内部环境,对预防高血压发生同样有积极影响。因此,建议患者日常多食用芝麻油、棕桐油、红花油、花生油、菜籽油、豆油等,注意蛋白质、脂肪酸、脂肪每日的摄入比例,少吃动物内脏,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最佳比例控制在1.5:1 左右。

2.3.2 控制盐摄入量 氯化钠作为盐的主要成分,人体血液浓度会因为盐吸收水分后有所提升,进而增加机体心脏负担和提高血流量循环,促使血管异常收缩,导致血压上升。所以需严格控制患者每日盐分摄入量,即每日盐的摄入量不超过6 g,可有效预防血压波动,降低高血压发生率。

2.3.3 增加粗纤维等食物的摄入含量 高血压患者日常饮食中可多摄入富含钾物质的食物,如竹笋、花生、核桃、黑枣、冬菇、大枣、香蕉、大葱、梅菜、贡菜、禽肉类等,并增加钙的摄入量,如牛奶中就含有丰富的钙物质和促进身体生长发育的氨基酸,进入人体后可以被消化掉97%以上,所以日常养成每日入睡前或清晨一杯牛奶的习惯,能降低患者高血压发生风险[13]。此外,多进食小米、玉米、麦片、花生、水果、卷心菜、萝卜等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可以帮助患者代谢热能和促进肠道蠕动,降低糖脂吸收程度的同时可以减少便秘,减轻高血脂对其血管壁的损伤程度。

2.3 心理干预 考虑到高血压患者病程长且无法治愈特点,加上需长期坚持用药和保持良好饮食习惯来稳定血压,所以大部分患者对病症存在自觉有较大压力,与此同时,对于高血压和个人情况都是存在一知半解或是浅显的认知层面,所以负面情绪问题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现象。所以,护理人员需重视高血压患者负面情绪护理,积极与其沟通来了解其不良心理,讲述病发原因和临床表现等高血压相关知识,并及时采取对症处理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缓解其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增加治疗信心[14]。心理疏导、移情易性、松静疗法等都是临床常用心理护理手段,护理人员通过仔细观察患者情绪和心理变化来进行沟通,讲清楚高血压与人格特征、生活应急事件及生活环境的关系,鼓励患者注意消除焦虑、紧张、易激动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日常鼓励患者多参加户外活动,如垂钓、旅游、观光,根据个人喜好听音乐和选择舞蹈,陶冶性情和提高生活质量;松静疗法可以让患者在幽雅的环境中聆听轻松、悠扬的民族音乐或古典音乐,利用音调、节奏、强度来发挥音乐疗法的镇静、降压作用,必要时可通过训练患者接受生物反馈仪输出的人体生物信息来放松肌肉状态,对个人心理、生理活动能有意识的进行自主控制。此外,还有集体心理疗法、运动疗法、艺术疗法、气功疗法、行为训练和行为矫正疗法等,都可以根据患者心理状态和家庭情况来进行合理调整。

2.4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可以采取多元化健康教育方式来开展高血压疾病宣教工作,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来提高患者知识掌握程度,常用宣教模式可考虑以下几种模式(1)举办高血压知识讲座,主要讲解慢性病发病机制、血压计正确使用方法和防治原则及必要性,增强患者对慢性病的重视程度,强化其自我管理意识的同时提高高血压知识知晓率[15]。(2)护理人员开展病症防治宣教工作:护理人员接触医院门诊收治的高血压患者,对其进行多个层面的宣教教育,帮助患者及陪同家属能正确认知到慢性病的可控性,了解诱因,强调长期高血压会损害心脑肾等器官功能,表明每天定期测量血压和监测指标变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需遵循定时间、定体位、定部位、定血压计4 大原则来提高血压测量精准性,同时结合其实际情况来提出合理控血压的建议。(3)设立宣传栏,栏目内放有高血压相关的纸质资料,便于就诊患者随时查阅或是发放宣传手册,并在院内播放相关视频,在患者等待就诊时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来了解知识,提高慢性病相关内容的普及范围。

2.5 运动干预结合患者病情、机体基础情况来制定合理运动方案,保持合理运动能有效增强体质和提高身体免疫力,推荐体育项目可考虑保健操太极拳、瑜伽、慢跑、体操、散步等有氧运动,每周5~7 次,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30 min~1 h,若运动期间出现机体不适,如心悸、极度乏力、气短等,需立即停止运动。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血压作为临床常见慢性病,属于一种进行性心脑血管损伤疾病,目前临床尚未确定患者主要发病机制,均是认为与其遗传、环境、生活方式有明显关联。所以,临床强调在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需联合健康干预来全面提高患者对病症的认知水平,面对慢性病无法治愈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并形成正确的防治观点来提高治疗依从性,并养成良好生活、饮食习惯,减少客观因素对患者机体造成的负面影响,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积极影响,望采纳。

猜你喜欢
血压高血压患者
《全国高血压日》
王振义 放弃专利为患者
警惕异常的血压晨峰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降压快的药就是好药吗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Hold住,你的血压!
最怕啥
恐高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