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哓,单炜
(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浙江湖州 313002)
随着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印象逐渐弱化,中国园林艺术的初衷是为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需求形成的空间环境艺术,具体体现在中国园林艺术创造的观念和所代表的人文特点,宋元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以来园林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为人们学习传统文化和园林艺术,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对传统园林的研究起到了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公元960 年,赵匡胤登基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结束了五代乱世,开创了大宋江山,实施重文轻武的官制,在此期间,政治稳定,国泰民安,社会经济正常发展。此期间经济空前繁荣,尤其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都归功于北宋经济体制的健全。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在此情况下,苏州湖州逐渐成为各地区工人的第一粮食生产地,被誉为“苏常熟,天下足”。农业和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江南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稳定,为后期园林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另外,中国园林是由多方面组成的综合艺术品,这一时期中国绘画的发展逐渐步入鼎盛阶段。在这段时间内,宋朝知名画师们在描绘园林中的景观、花鸟等各种元素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创作出了许多流传至今,仍被人们称赞的园林、园艺相关题材的经典画作,而且无论是对园林复杂结构的把握,还是对园林所蕴含美学的表现,在今日来看仍极具价值。
宋元时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趋势是我国封建社会实现繁荣创新的第一步,也是我国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关键时期,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很大的造诣,促进了我国发展文明的进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凭借自身鲜明突出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创造了我国文明史又一个文化高峰。以地区而言,我国南方的长江流域如四川和江浙,因其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合古代农耕社会的需求,因此,宋元时期传颂着“苏湖熟,天下足”的民间说法。在物质文化方面,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科学技术。在精神文化方面,儒教在宋朝获得了空前的复兴,在“三教合一”的相互交汇后。产生创新的儒学思想——理学。流传至今的“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家是宋人,并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在教育事业、绘画及书法艺术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成就。宋朝在制度上“以唐为鉴”“守内外虚”“强干弱枝”,在唐代发展的基础上保留了其特色。
宋元的建立实现我国由传统的封建社会逐步走向统一,加强了民族的融合,北宋的建立完结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在元朝统一后,无论在文学、艺术创作、艺术风格或是学术研究,统一以后相互影响,起到了极其有益的作用。宋元时期的发展程度秉持着汉唐时期的发展特征,但整体的发展态势比汉唐高出很多。宋元时期封建社会的各种社会因素已趋向于成熟、完善,是中国封建社会承上启下的转折期。
宋元时期,私家园林的营造空前繁盛,这期间的造园技术和艺术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程度,中国园林体现出诗画入园的意境。
在我国的文化发展进程中,涵盖了诸子百家思想(以儒、佛、道为主),各自又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当时文人画家备受关注,其情感书法和个人思想观念对造园理念有深刻影响,使园林更富有表达文化内涵及展开艺术交流的特殊功能。许多文人、画家精美描绘了庭院、园林中的叠石为山、流水为池、花木虫鱼鸟兽等,运用到园林景观。其中,更多的是以公园中的景观或建筑为题,反映了文人的心声,感叹着序列的变化,维系着他们的生活情怀。园主的情感可在园内处处体现,在现场抒发情感,用材料表达心声。
私家园林设计的构思主要体现在“小中见大”,也就是在有限的空间范围中利用含蓄、曲折和暗示等手法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形成一派深邃的景象,其表现形式与当时的诗画息息相关,追求自然成为园林建设的主要思想,这种崇尚自然美的设计理念应得到尊重和发扬。宋代园林主要有4 方面特点。
2.2.1 疏朗。园内景观体量虽然不大,但整体性强,不琐碎,突出了稀疏明亮的特点。较为常见的布局之一是园林中的主山连绵、客山朝供,形成一体化,整体山势相对较平缓,没有刻意的起伏设计,水体面积占据整个园林的一大部分。总而言之,虚处位置大于实处位置,地处多于高处。也正是因为造园要素需要注重布局着眼于疏,所以园林的景观便可以益见于开朗。
2.2.2 从简。从简的原本含义是崇尚实用、风格简单,可将这种设计风格视作形象、材料简单但在细节处彰显品味。这也是创作设计趋向于写意的象征。整体效果主要以少胜多,以一当十。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园林创造主要采用富有宋元文化的山形、花木、水体,不追求门类的繁杂,不过多用设计手法与装饰材料,也没有划分过多的景区和景域。
2.2.3 雅致。两宋官僚士大夫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晋升的机遇,但出入进退都无法跟从自己的意愿为转移。追求沉湎淫逸的雅趣,此类情况不但在诗歌等文艺创作中有所提及,还反映在园林的设计和建设中,如园内竹林非常常见,而且通常被大面积种植。
2.2.4 天然。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园内景观多为较为普遍的、好养的陆生植物,更多注重它本身与自然、生态的有效融合。
从古至今,我国古典园林在历史发展历程中体现出丰富的中国古典文化内涵,深受山水画、诗词在内元素的影响。在莲花庄园林的发展进程中,受文人山水画的影响尤为直接。
莲花庄位于湖州市的东南方位。在唐宋时期,这一地区又被当地人们叫作白苹洲。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这里写下了《白苹洲五记》,美誉它是一郡之胜。莲花庄庄主赵孟頫是浙江著名的文人雅士,在莲花庄的山水之间注入了文人的一腔情怀,体现文人的意思雅构。与此同时,莲花庄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元代第一座文人名园”,并成为其他园林竞相仿筑的建园模板。南浔“四象”之首刘镛受莲花庄的启发,修建了小莲山庄。无论是赵孟頫、管道升的绘画诗,还是湖州府的历史文化,都在园林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赵孟頫提出“文人画”的概念,以促进文人画的发展和成熟,丰富和深化绘画的内涵。在白居易眼里,莲花庄落红满径,野鸟纷飞,莲叶丛丛,清香不断,是一个饮酒作乐、会友赋诗的好地方。文人园林也在此处充分体现出来,虽然整体占地面积较小,但其中设有山石和植物,还有独特的水系,给观赏游玩之人带来更多的审美感受。在园林专著《园治》内容中,此造园模式被称为“三分匠,七分主人”,简单来说就是匠人造园的作用只占据一小部分,而真正起到作用的是“主人”。赵孟頫的山水画相当于园林的模型图和蓝图,而莲花庄则是山水画的具体实现形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向往理想的自然诗意的生存环境。
莲花庄作为一个私人别院,整体的造园风格主打清幽风气,庄园占地约为7.47hm2,建国后重新修建的莲花庄也将与之相连的潜园划分进来,成为莲花庄的一部分。庄园中亭台楼阁、清雅别致,富有古典文人的温雅气质。莲花庄中最主要的建筑是“松雪斋”,四周伴有著名的“莲花峰”“三品石”。周围种植了满池的莲荷,清幽别致,春有杨柳依依、花草遍地;夏则荷满池塘、郁郁葱葱;秋则菊花清香、幽静异常;冬则红梅点点、白雪飘飘。这是一派江南文人气质的别院,特别适合一人或三两好友一同闲逛。莲花庄作为文人园林的代表作品,其艺术建构从整体建构到细节描写,都体现了文人写意的深邃魅力,山水相通衔接了全园林的脉络,触发观赏者的联想,感悟这宏伟沧溟之势,也充分体会沃野千里的趣味所在。
莲花庄园林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其自身的雅逸,主要指的是景物题材的风雅。园林不仅是为文人提供咏志和游玩、观赏的地点,也充分体现了园宅的文化身份。所以园林中的景物要全方位体现封建士大夫身份的象征,简单来说,园林内部的景物题材要足够风雅。
引水入园:莲花庄被称为“锦云百顷”,有不亚于苏杭园林的旖旎之美。莲花庄4 个园区均有湖池,湖池迂回曲折,水光云影。池中的有的石块推挤成假山,有的层层相叠形成山峰,山水相依。莲花庄的山与水相映成趣,使全园的脉络环环相扣,可见莲花庄四面环水,以水景、荷花闻名当时。莲花庄整个园林的水面面积占总面积的1/3。
敬竹:莲花庄中的植竹主要以竹子为主要核心,在此园中,竹子是整个园林的代表植物,也是不容缺少的一部分。赵孟頫和妻子酷爱竹子,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竹子也是“比德”的植物之一。因此,园林中加入了许多竹子元素,两人所建的鸥波亭是石竹搭配建造,典雅脱俗。
品石:莲花庄中三品石的建筑中,有很多利用石块堆砌形成的假山或山峰,并逐一分布于园林的楼阁、弄堂之间,观赏者可随着重重叠石所开辟出来的道路,观赏周围不同形状的岩石,感受态势不一山岩的魅力。莲花庄潜园中,太湖五老峰是极为出名的,其主峰高3.8m,是赵孟頫松雪斋的旧物之一,上面的“莲花峰”为赵孟頫所写。另一景观,大假山是由1000 多t 太湖石堆砌而成,有3 个主峰及多个洞穴,让游园者在游玩时感到幽静有趣。
宋元时期在文化艺术方面颇有成就,园林艺术的表达形式便是建筑领域的重要反映之一。北宋末年出现的“花石纲”事件是直接造成方腊起义的主要导火索,事件的起因是宋徽宗为了构建全新的御花园酿成了不可挽回的大错。战争结束后,杭州、苏州和湖州等地区的王公贵族们的私人园林成为城乡风景的决胜之地,或作赋赞美吴兴美景,或泼墨描绘山水风光。对当地传统园林的发展产生了强烈影响的同时,为吴兴园林增添了更加深刻的历史沉淀。
赵孟頫是元代文学家、艺术家。莲花庄作为赵孟頫的祖宅,其造园方式、造园意境更能体现主人的审美趣味,赵孟頫的重要绘画思想是“云山为师”,即画家要以自然山水为师。与其他绘画形式有所不同,在山水画方面,中国文人更喜好清净淡泊的平静之美,而厌弃过于激动的崇高之美。而赵孟頫深刻理解这一点,因而其笔下的山水画更符合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莲花庄园林就以自然山水景观为主题,漫步其中,绿意扑面而来,莲花庄中最多见的便是古木、千年的香樟及白杨,呈现出一种生命的厚重和沉淀,风姿绰约,直冲云霄。在莲花庄内建有以诗词为名的园林建筑,如惊鸿桥、三品石、松雪斋、晓清阁、澄寰观等。由此可见,宋元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宋元时期的绘画,诗词方面对莲花庄造园艺术有直接影响。
中国园林设计近年来发展进程飞快,因受到西方国家新思潮不断涌入的影响,很多设计师一味追求“洋”化,导致园林设计呈现出比较明显的趋同化的特点,忽视了中国深厚的传统园林文化底蕴。在现今嘈杂的环境中,园林景观设计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在山水中沉淀,向文人骚客看齐,寄情于山水,流连于曲径之中。对古典文人园林美学追求的有效渗透,应注重于精神内在方面,以体现其积极意义。作为一个优秀的传统园林文化应当是发展的。在莲花庄所见所闻,一石一溪水,从简单的自然风光到精心的景观设置中,均让人们感受到了莲花庄私家园林的雅致、自由、空灵、超脱之感。从园林文化的本质上,这是景面交心,是一种艺术,是从内心深处呐喊出对理想家园的渴望,是应该继续传承的。
在社会经济和国力建设的迅猛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审美需求也随着时代的渐进逐渐提高,需要在园林的创造环节中添加更多人文气息及炎黄子孙的印迹。虽然不能像古代文人给自己建私家园林,但可在公园等地方享受其优美的环境。所以在设计现代公园等园林景观时,应融入传统思想和文化造园艺术,传承弘扬传统精神,使现代的园林设计更有生命力,提升我国园林营造的艺术境界。
宋朝时期的人们在注重修身养性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进使自己生活的园林环境更加精致舒适。如宋词中对当时社会各个层面生活描述得那般细致,宋代园林同其他朝代相比较而言也更加精致。包含盆景、鱼缸、对联、匾额等多种小型艺术品配套,充分体现了高度的艺术性,宋元时期中人工营造的成分增多,在园艺技术进步的背后,体现了以诗画之境指导人工造园技艺的进步,私家园林的营造由再造第二自然转变为山水诗画意境的营造。
我国古代士人喜欢居住在自然美景中,感受天人合一的意境美。为了既能享受如山川般的自然之趣味,又可以移居于山野之中,将自然风光建造在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私家园林就这样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