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中氨氮中毒浅析

2022-11-19 02:19:43
河南水产 2022年3期
关键词:氨氮鱼类池塘

刘 辉

(鹤壁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河南鹤壁 458030)

随着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 养殖方式由粗养转为集约化养殖,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绿色渔业生产技术的推行应用,对水产养殖提出了更高要求。 水作为养殖动物的重要承载者,在养殖的各个环节都凸显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夏季鱼类生长迅速,代谢旺盛,水质管理难度增加,残饵、鱼类代谢产物、水体中悬浮物及浮游动植物的过量繁殖, 加剧了水质的污染,BOD、COD、N、P、H2S等含量的增加,水中溶氧量下降,蓝藻、绿藻的异常繁殖,导致水环境的恶化,增加鱼类患病的频率,对渔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以下就高产池塘氨氮中毒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1 氨氮产生的原因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 氨氮和亚硝酸盐超标是普遍的问题。 氨氮与亚硝酸盐都是氮循环的中间产物。氮,在空气中约占78%,任何一个水体都存在氮循环问题,一旦氮循环受阻,氨氮或亚硝酸盐就会快速出现并升高。 水体中氮的来源途径:一是在投喂过程中产生的残饵,这部分大概占到投喂量的1%~5%;二是鱼类排出的粪便,在鱼类摄食饲料中,一般只有70%~80%能被消化道吸收,剩余部分以粪便的形式排放到水体,被消化道吸收到鱼体内的含氮物质占40%~50%,用于机体的增重;三是沉积在池塘底部的含氮有机物的分解,如死亡的生物体等,多见于常年未改底清淤、底部已经恶化的老塘,底部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氨氮和亚盐就会进入到养殖水体当中。

2 氨氮中毒机理

水中含氮物质经细菌分解进行氮化作用, 所形成的产物为离子氨(NH4+)和非离子氨(NH3),天然水的铵盐是水中以NH4+和NH3形态存在的氮的含量之和,水化学分析测定的氨氮也是两者之和。 铵和铵离子在水中可以相互转化, 但他们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却有很大差异,NH4+没有毒性,NH3的毒性很大,氨氮中毒,实为非离子氨(NH3)的中毒。 水中非离子氨增加时, 直接抑制鱼体新陈代谢所产生氨的排出,NH3则在血液中积蓄起来。 水体中的非离子氨不带电荷,因其较高的脂溶性而容易透过细胞膜, 通过鳃组织中的毛细血管而进入血液,NH3在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蛋白,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便失去了与氧结合的能力,造成机能失调、食欲下降、抵抗力下降等。

3 氨氮对养殖生物的毒害

非离子氨对水生动物具有强烈的毒性, 轻则抑制生长、损害鳃组织、皮肤中粘液细胞充血、血液成分的改变和红细胞受破坏、抗病力下降,重则抢救无效,全池死亡。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中规定非离子氨含量不得超过0.020 mg/L,在高产池塘养殖中,总氨的含量常在2 mg/L以上,在水体pH值较低时对鱼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而夏季当水温升高和pH值因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而急增时, 就可能导致鱼类直接中毒,特别是刚下塘几天的鱼苗,最容易中毒死亡。

4 影响养殖水体中氨氮中毒的因素

4.1 水体中总氨的浓度

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养殖水体中氨的输入。水体中因施肥、投饵、动物排泄、死亡的浮游生物等有机物过多,透明度低,水质老化;二是氨的支出。植物的吸收作用、硝化作用、向大气发散等。

4.2 溶解氧

非离子氨随着水中溶解氧的减少而增大。 水体中氨的含量较低时候, 由于池水的稀释作用和硝化细菌的作用,将水体中的氨转化为硝酸盐,因此水体中的低浓度氨对鱼类不会产生较大影响。 但是如果水体中溶氧低时,底层的厌氧菌大量繁殖,水体中有机物的硝化作用加强,因蛋白质分解而生成的NH3增多。由于水体中反硝化细菌的作用,含氮化合物还原生成的NH3也相应增多,同时水体中水生生物的生长代谢而产生的NH3排入水中,因此水体的中NH3的浓度会不断增大。如果水质得不到有效治理改善,鱼类的NH3中毒现象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实验表明,当水中总氨为0.02 mg/L时, 鱼体血液中总氨可积蓄到7 mg/L,其中毒性最大的非离子氨(NH3)为0.032 mg/L,这时鱼类出现食欲碱退,行为缓滞,游动失衡。

4.3 水体pH值

由于水体中非离子氨在总氨氮的比例随pH值、离子强度和温度的不同而变化, 在一定的温度和离子强度下, 非离子氨的比例随着水体pH值的增高而明显增大。 pH值每增大1,非离子氨所占的比例增大近10倍。pH值越高,非离子氨的比例越大,浓度越高。

5 氨氮中毒症状

5.1 水质

水体肥而浑浊。 水体表面不断有气泡从水底冒出并在水面形成一层灰褐色油膜, 在池塘的下风口较多,同时可以闻见一股腥臭味,这种现象以晴天发生较多。

5.2 鱼类中毒症状

症状轻时可以导致鱼类食欲减退, 吃食绵而无力,生长缓慢,在塘边慢,似浮头症状。 严重时病鱼出现呼吸困难,张口无力,游动缓慢,有时出现狂躁不安状游动,并伴随零星死鱼现象。 活体检查发现鳃丝暗淡,体表粘液增多,解剖发现肝、肾、脾等内脏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淤血受损。

6 氨氮中毒预防措施

6.1 控制养殖密度。 加强管理,合理投喂,定期调节水质,保持水质的肥、活、嫩、爽,预防水质老化。

6.2 开机增氧。 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开增氧机,加强水体对流及底层有害气体的排放, 一般情况下晴天中午开增氧机1~2 h,在温差变化较大时可以使用葡萄糖和维生素C调节水质,补充碳源,提高鱼体免疫力。

6.3 加强水质调控措施。 定期消毒和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藻相菌相平衡。

7 氨氮中毒治疗办法

7.1 加水。发现氨氮中毒池塘可以大量更换池水,对于池水较浅的池塘可以大量加注新水。

7.2 调水。全池泼洒食盐,每667 m2(水深1 m)用食盐20 kg左右, 与阻止氨态氮及硝酸态氮继续进入血液。 也可泼洒沸石或活性炭, 一般每667 m2用沸石15~ 20 kg或活性碳2~3 kg,可吸附部分氨氮。

7.3 增氧。使用增氧剂,泼洒双氧水、过氧化钙等。同时也可以施用水质调节制剂或解毒类产品,缓解、抑制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的产生对鱼类的毒害作用。

在当前节能减排和发展绿色生态养殖的大环境下,对于池塘养殖来说,养鱼先养水,控制管理好水质,不仅是渔业生产的第一要求,也是保护好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提质增效,维持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猜你喜欢
氨氮鱼类池塘
悬浮物对水质氨氮测定的影响
化工管理(2022年14期)2022-12-02 11:43:52
基于MFCC和ResNet的鱼类行为识别
改进型T-S模糊神经网络的出水氨氮预测
云南化工(2021年8期)2021-12-21 06:37:36
热闹的池塘
奇妙的古代动物 泥盆纪的鱼类
探索科学(2017年5期)2017-06-21 21:16:16
氧化絮凝技术处理高盐高氨氮废水的实验研究
环境科技(2016年6期)2016-11-10 05:14:06
鱼类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池塘
间位芳纶生产废水氨氮的强化处理及工程实践
环境科技(2015年3期)2015-11-08 12:08:34
夏天的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