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妍,孙晶晶,张建平,尹 智
近年来,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推动下,智慧图书馆成为业界焦点和研究的热点,相关学者围绕智慧图书馆的基础理论、发展趋势、服务方式、馆员素质要求等展开了热烈讨论。同时,随着学科服务的深化,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学科服务内容越来越个性化和专业化,传统图书馆基于纸质资源提供文献服务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用户学习及科研需求。在向智慧图书馆转型过程中,与之相适应的智慧化学科服务应运而生。
2003 年,芬兰图书馆学者艾托拉在《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1]一文中首次提出智慧图书馆(smart library)的概念,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一种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2010 年,我国有学者提出“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的理念,从感知计算的角度对智慧图书馆进行定义[2]。2018 年,初景利等在《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服务》一文中指出,智慧图书馆是驱动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主体动力要素,是图书馆的新定位、新形象、新能力,是未来图书馆的主导模式与最高型态。智慧图书馆由智能技术、智慧馆员、图书馆业务与管理系统3 个主体要素相互融合发展而成,是智能技术和智慧馆员作用于图书馆业务和管理体系所形成的智慧系统[3]。
图书馆智慧服务是指依托智慧的专业馆员和优质、多元的信息资源,在互联、智能技术驱动下,提供主动灵活、无处不在、形式多样的,能有效支持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智慧服务的核心理念是启迪用户“转知成慧”,在为用户提供经过提炼加工而成的知识产品的同时,还致力于培育用户驾驭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帮助用户从“有知识的人”成长为“有智慧的人”,知识服务是智慧服务的基础,智慧服务丰富和提升了知识服务的内涵[4]。持续稳定的基础服务、专业精深的学科服务、持续深入的科研创新服务和面向科研的信息素养教育服务,是智慧服务的实现目标。
有学者认为图书馆智慧服务是图书馆人对读者服务的一种积极进取的自主选择,是图书馆在信息化时代读者服务的新理念、新能力与新服务方式;有学者认为图书馆智慧服务是智慧图书馆建设所提出的新理念、新目标和服务新模式,主要目的是实现知识管理与信息的增值;有学者指出图书馆智慧服务应分为智能型服务、知识性服务和理念性服务3 个层次[5]。学科服务主要是主动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为教学、科研、日常学习提供信息检索服务、数据分析、学科态势跟踪、科研绩效评估等,更具有针对性、独特性、专业性。智慧化学科服务有别于传统的学科服务,更能体现现代图书馆智慧化学科服务的规律和特征。在数字化、网络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化学科服务的发展是必然趋势。
军事科学院图书馆为了加强与军事科学院各院所的联系,建立通畅的“需求-保障”渠道,为军事科学研究提供信息保障和支撑,自2010 年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开展了面向一线用户的学科服务工作。
2.1.1 学科服务
学科服务是图书馆面向院所(或院系)开展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与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相比,学科服务属于开拓性的、主动参与式的创新服务,要求学科馆员深入到用户的科研或教学活动中去,帮助用户发现和提供更多的专业资源和信息导航,为用户的研究提供针对性信息服务,是图书馆创新精神和个性化服务特征的具体体现。目前,各大院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在学科服务方面积极改革与创新,已取得一定成效。
2.1.2 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是具有某一学科背景且受过文献情报专业训练,向特定学科领域的用户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图书馆根据某个院所(或院系)或学科专业需要设置学科馆员,与对口单位建立联系,在院所(或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相互沟通,为用户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收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为教学、科研提供有力的帮助。
学科馆员在图书馆综合水平的提高与自身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学科馆员一般是由具有一定知识背景的专业人才担任,能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有针对性地提供给读者,使图书馆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助于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其次,学科馆员不仅熟悉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而且对所服务的院所(或院系)的学科或研究方向也比较了解,可以根据对口院所(或院系)的学科和科研需求,为图书馆的资源采购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结构更为合理,使新的文献信息及时得到宣传、利用。
在数字化、网络化、开放获取、开放科研的新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工作重心仍然是学科化知识服务。学科馆员是推进知识创新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助手,他们将不断运用自身的新知识新技术,推动科研人员的科研创新。
军事科学院图书馆严格规范学科服务流程,要求学科馆员主动深入科研创新一线,精心设计、改造、创新和发展新型信息服务,全面推进学科服务有机嵌入科研过程。图书馆主要从8 个方面确定了学科馆员的职能任务,对馆员的多学科研究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学科服务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一是要熟悉了解对口院所的学科、专业设置情况,科研任务及学科研究动态和发展方向,与用户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二是要熟悉图书馆有关学科、专业的馆藏资源情况及使用方法,熟悉与对口学科相关的各类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检索和使用方式。三是要宣传推广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系统和信息工具得到有效而充分的利用。四是要提供全方位参考咨询服务,随时随地解决用户利用图书馆及信息查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五是要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如集中、分散与个别辅导及推送教学课件等)的信息素养培训,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和自我服务能力。六是要优化用户信息环境,提升用户的信息获取和利用水平。七是要根据一线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跟踪、搜集和整理对口学科的发展动态、最新进展、会议消息、热点问题等信息,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定期编写专题报道、文献汇编等,并及时向用户推送。八是要面向重点课题组和学科带头人提供重点服务。
军事科学院图书馆实施学科服务全馆化策略,建立专职、兼职学科馆员分工机制,每个直属单位至少配备2 名学科馆员,负责联系和服务相关学科领域对应的研究院所和研究室。图书馆要求馆员主动深入科研、教育一线,开展学科服务,主动对用户进行走访调研,开展个性化课题跟踪、科技信息咨询和文献保障服务,及时主动推送学科领域的各类型信息;面向全院重点科研任务,要求馆员紧密结合一线用户的科研进展,密切跟踪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集成和优化课题组所掌握的各类信息资源。
同时,优化学科服务手段,拓展服务渠道,以国内外核心科技论文、专利等为支撑,运用科研评价工具和情报分析软件,结合情报分析和数据挖掘方法,开展学科信息分析研究、学科领域知识平台构建、学科动态监测、专利技术分析及机构竞争力评估等,使科研人员能够全面掌握本领域发展态势,也为制定学科发展战略、优化研究布局提供参考。通过主动、个性化的服务,科研用户逐步建立起对学科馆员的认可和信任,并对图书馆学科服务给予高度评价。
2021 年,面向军事科学院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信息需求提供解决方案。为军事科学院各级机关提供科研产出分析、战略决策参考、竞争情报追踪等学科情报研究报告;为重点科研团队提供科技评价、科技查新、引文分析、学术影响力分析等服务;为科研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保障各类文献信息20 000 余篇;跟踪不同领域学科动态,搭建并维护多个学科服务平台;为全院科研人员提供信息素养培训1 000 人次,编写发放资源使用手册千余册。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从传统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学科服务也相应地向智慧化学科服务转型。作为服务主体的学科馆员,其服务内容、服务类型等都发生了变化(表1)。在智慧图书馆环境下,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模式从依赖于技术、工具和专业的文献信息服务,转变为依赖于学科馆员智慧的知识服务,学科服务也走上以知识传播为主的智慧化学科服务之路。
表1 不同类型图书馆服务的对比
学科服务起源于国外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旨在为学习、教学、科研提供主动性、专业化、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6]。目前,各大院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在学科服务方面积极推进改革与创新,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背景及理念的影响下,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但大多数图书馆仍然沿用传统学科服务模式,且对学科服务转型重视程度不够、体系建设不健全、服务结构不合理,导致学科服务停滞不前,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个别图书馆缺乏专业的学科馆员队伍,学科馆员素质良莠不齐,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服务经验,无法满足学科服务的需要,无法保证学科服务的质量,使学科服务无法向纵深发展。此外,学科馆员应通过学科服务资源平台整合、分析和挖掘处理学术资源、科研数据、用户需求及研究成果等信息,并为用户提供精准的学科服务信息。但很多时候学科馆员只是将这些平台当作知识的存储载体,缺乏深度挖掘信息和处理的能力,也未做到及时更新,没有达到预期效果[7]。
随着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用户需求的改变,传统学科服务向智慧化学科服务的转型成为发展趋势。学科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延伸,逐渐从以提供文献资源、参考咨询、定题检索、信息推送等基础服务为主的传统信息服务向融入教学、科研一线的个性化、专业化、智慧化学科服务转型[8]。
以军事科学院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为例,在从传统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及军事科学院调整组建背景下,军事科学院图书馆服务的对象范围扩大,重点服务人数增加了2 倍;服务的学科范围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军事学、生物学、医学学科,扩大到军事科学全学科;空间功能上,也由借还书等传统功能,拓展到具有大数据科研、在线资源库、自主学习等新功能的智慧型图书馆。因服务对象、服务学科等发生变化,为明确服务定位、提升服务环境、打造智慧型图书馆,军事科学院图书馆在智慧图书馆转型上进行实际探索,启动了图书馆智能化改造项目。根据服务内容、服务定位、用户需求等,对图书馆南北两区的功能布局、内/外观设计及风格定位等开展智能化改造,新建“学科服务研讨间”“信息素养培训室”“研习空间”等,全力推进智慧资源建设、智慧空间改造及服务方式变革,提升整体智慧服务水平,打造面向全军的军事智慧学科服务平台、军事科学研究思想库和信息源。
军事科学院图书馆在向智慧图书馆转型的过程中,应明确服务定位、提升服务环境、拓展服务资源、转变服务方式。结合智慧图书馆建设改造经验及学科服务实践,本文从以下5 个方面提出了军队院校图书馆智慧化学科服务的实现路径。
建设世界一流的军事科研机构,要有相适应的军事科学信息保障和相匹配的军事科学图书馆,只有建设智慧资源、改造智慧空间、变革服务方式,才能提升整体智慧化学科服务水平,才能承担起为军队科研单位服务的任务。因此,合理调整空间布局,打造个性化、人性化服务空间成为必然。在空间功能上,需从传统单一借还书,转变为具有自主学习、多功能研讨、新科技体验中心、信息素养培训空间等多功能的智慧化图书馆。利用智慧化硬件设施,深度融合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供个性化学科服务。
资源、技术、馆员和用户是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四大要素,其中最核心的是馆员。图书馆在向智慧图书馆转型的过程中,服务内容、服务类型及所依赖的服务条件等都产生了变化,这也对作为学科服务主体的学科馆员的自身素质和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知识分析能力、教学科研保障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成为衡量一名学科馆员能力的标准。
学科馆员可以通过自学、培训等途径加强自我学习和主动学习,扩展知识,提高服务技能和学科知识分析能力。同时,为科研人员提供信息服务的学科馆员还需要加强自身科研能力,主动学习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具备把握专业信息点的敏锐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和创新能力,以更加智慧的方式去开展学科服务,做到个人与智慧图书馆共同提升、共同进步。
在智慧图书馆环境下的学科服务,要尽可能实现智能化,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服务。面向院所(或院系)相关部门、科研人员、研究生等尤其加大资源宣传力度,通过走访、电话、邮箱、微信等方式及时进行联络和宣传。同时,充分发挥公众号、微信等平台传播速度快、沟通交流方便的优势,在图书馆网页及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资源更新内容,实时发布相关资讯宣传图书馆资源和服务,打通用户的信息获取渠道,增强学科服务的宣传力度,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目前,各院校图书馆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以研究生文献检索课和面向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培训为主,内容多为馆藏资源与服务介绍、中外文数据库检索与利用,以及文献管理软件、数据分析软件等的使用培训。保罗·泽考斯基最早提出“信息素养”一词,他认为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技能”[9],目前开展的这些培训达到了使用户掌握信息搜集、信息评价和使用的目的,但基本停留在信息层面。智慧图书馆应进一步明确科研人员需求,开展分层次、个性化、嵌入式的信息素养培训,有侧重地进行授课,全面满足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专业人群的信息素养教育需求。
在军队院校智慧化学科服务实现过程中,保密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做好资源保密工作、推进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安全发展迫在眉睫。2011 年5 月1日正式实施了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密条例》,该条例遵循信息化条件下军队安全保密工作的特点规律,顺应军队信息化建设趋势,增加了涉密信息建设与使用、国际互联网管理等方面的保密要求[10]。因此,军队院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学科服务应建立适合军队科研单位的服务机制与服务模式,加强用户身份信息验证,做好重点资源的网络监控,加强专业学科服务网络的安全防护;积极构建符合军队院校实际情况的学科服务平台,针对不同院所(或院系)的特点制定学科服务流程和规章制度,如访问机制、保密机制、应急服务机制等,保证在遵守军队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满足科研人员的各种学科服务需求;加强互联网与军综网门户网站的建设,打造将互联网、军综网、移动App、微信公众号等服务平台集成于一体的泛在化学科信息服务体系。
对军队院校图书馆来说,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适应新时代强军目标及图书馆向智慧化方向转型发展的要求,推进军队院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打造全军一流智慧化图书馆十分必要。在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的进程中,学科服务也面临着转型与创新。不同的图书馆,学科服务面临的问题与难点不同。图书馆要以探索创新的实践精神,学科馆员要以积极饱满的进取态度与坚持终身学习的决心,不断推动服务创新,探索智慧图书馆环境下学科服务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出一条适合军队院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学科服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