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同富裕奋斗推动意识形态建设

2022-11-18 01:04禹竹蕊
理论导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制度建设

禹竹蕊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党建教研部,成都 610000)

中国共产党是以信仰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党将主流意识形态作为重要执政资源,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方向标”“导航仪”,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创新不断升华科学的执政理念,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筑牢思想根基。从建党之日起,党始终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将赢得人民认同作为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开拓前进的重要支撑。作为一项系统宏伟的工程,共同富裕奋斗具象化了“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有利于提升经济实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有利于筑牢人民群众价值认同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从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人民群众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动力。

一、共同富裕奋斗推动意识形态建设的逻辑证成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这一论断科学地揭示了“物质决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厘清共同富裕奋斗与意识形态建设的逻辑关系,有助于我们从理论到实践更好地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走深走实,这也是夯实党长期执政根基的重大政治课题。

(一)共同富裕奋斗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共同富裕从内涵意蕴上解读,“富裕”反映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体现着物质丰富、精神富足和生活宽裕程度;“共同”体现的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共同富裕首先是一种民生追求。从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来看,党将共同富裕升华为政治主张和执政目标,自始至终融贯于治国理政的实践探索之中。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塑主流意识形态,领导革命和建设。基于“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党深刻认识到共同富裕不仅是一种经济目标和经济表述,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和文化展示。中华文明在国人的血脉中根植了追求平等的文化基因,也根植了追求和谐幸福的价值理念。党重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将其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结合在一起,从反压迫、反奴役、求解放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开创一个“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的新天地。党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先进文化,努力启迪民智的同时不断扩大自身影响,通过一次次思想论争向民众阐释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奋斗目标,努力促进政治认同、赢得民心。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一方面注重从革命思维向社会主义建设思维转变[3],另一方面则不断构建理论体系,在带领全党上下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提升理论水平的同时,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对党领导国家权力的建构和辩护功能,阐明自身执政的正当性、合法性、有效性,有力促进阶级意识形态成功转化为国家意识形态[4],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奠定思想文化基础,为开创和发展、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筑牢思想基础。妥善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之后,党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5],在推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明确将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着力将党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追求目标转化为全社会的信念和信仰体系,从而凝聚人心,号召和带领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党的奋斗纲领和政治目标。新时代,新的赶考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党始终坚持从战略全局出发,将共同富裕与民族复兴耦合关联,紧紧抓住新发展阶段的机遇,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再次开辟共同富裕奋斗的新际涯,赋予共同富裕新的时代内涵,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更为宏大的展望和擘画。

共同富裕奋斗是党缩小收入、城乡、地区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党推动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实践支撑。共同富裕奋斗清晰地呈现党的奋斗目标,反映党治国理政的实践探索和推进历程,纲举目张地指明价值目标和奋斗方向,改变了过去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自成一派、各行其是的做法,形成两者相待而成、相须而行的崭新面貌,通过惠及人人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不同的社会和政治力量有机整合到统一的中心框架中,确保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认同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为党赢得广泛政治认同,从而实现政治社会一体化。

(二)共同富裕奋斗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物质基础

任何科学的意识形态都与客观真理和绝对自然相符合[6]。“精神共同体”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其形成被视作一个共同体成熟的标志和最终旨归,其政治认同真实反映社会生活。一个执政党如果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领导与执政成就,政治认同就会逐渐弱化[7]。对此,习近平指出:“从根本上说,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空谈党的领导,空谈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空谈思想道德建设,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8]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躬行实践,努力提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增强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及时根据形势变化加强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积极保障改善民生,带领人民群众从解决温饱到同步奔小康、再到共同富裕奋斗,不断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尽管意识形态领域不时风起微澜,党始终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斗争精神,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将规划的美好愿景一一实现,用执政绩效有力回应质疑、鼓舞人心,用执政成就回馈人民、提升福祉。中国的崛起是我们党卓越执政能力的最好证明,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先进的意识形态,既符合意识形态自身发展规律,也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相一致的原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9]。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恩格斯强调,要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在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10]。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调适和创新是永葆生机活力的奥秘所在,也是确保与时俱进的动力源泉。经济发展是改善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他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内在逻辑与紧密联系,积极开展系列创新,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经济建设和治国理政的基本范畴并贯穿始终,通过思想引领凝聚发展共识,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思想引擎”和理论前提,不断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措施,稳步提升经济实力。新时代,党在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的同时,把意识形态工作提升为党的一项全局性工作[11]。尤其是近年来,党中央将共同富裕奋斗放置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以谋篇布局,明确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奋斗目标[12],从中央到地方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人民群众走上共同富裕之路,进一步筑牢意识形态物质基础,奠定稳定之基,实现新跨越。

(三)共同富裕奋斗夯实主流意识形态制度基础

制度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法律关系而产生,不同制度之间基于内在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有机整体。制度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最底线的社会共识,就在于其蕴含的价值理念得到人们的认可。换言之,制度存在的根本意义就是让人们在价值分歧的现实世界中能够有序和善地生活在一起[13]。制度设计旨在实现目的和价值统一的融会贯通,通过制度建构和制度执行很好地实现价值理想的现实化、导向化,有效地约束和引导共同体成员,进而将意识形态的价值诉求和政策性主张真正转变为现实。当共同体成员遵守和执行相应的制度时,制度本身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政治理想就会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共同体成员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从而实现意识形态和制度的良性互动。新时代,党将制度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的制度基础,积极推动意识形态建设。

共同富裕奋斗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之中,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展开的实践。中央和地方所制定的推动共同富裕的政策文件、制度措施①,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元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尤为突出的构成单元。党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理论学习和理论创新,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飞跃,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并通过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帮助人民认同和接受这样的价值理念并在行动上予以自觉遵循和践行。一方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价值注解和价值实现是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其所蕴含的价值取向需要通过制度规范加以确认和体现。党为推动共同富裕所制定的政策文件、制度措施,其实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在价值观念的实践表达和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制度成果的有力彰显。系列制度建设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跳出单纯形而上的框囿,随着共同富裕的逐步发展而不断具象化,推动人民群众更好地认同和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共识,筑牢意识形态价值认同的根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思想引领,更需要将党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引领转化为政策和制度,为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党不断制定和完善有关共同富裕的政策文件、制度措施,为实现强国富民规划目标蓝图。党通过制度建设推动共同富裕,回应现实、满足人民的期盼期待,生动而形象地展现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充分证明适合国情的道路选择无比正确,引领和整合多元价值的同时不断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赢得政治认同、树立政党权威[14],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和拥护。在夯实主流意识形态制度基础的同时,形构稳定的社会秩序,凝聚人心、维护安全、推动发展,消除各种负面思潮带来的不良影响,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激发活力、提供动力。

二、共同富裕奋斗推动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探索

作为一种主体性意识存在,意识形态的内涵包括哲学方法论、价值评价体系,以及政策性主张[15]。其中,价值评价体系(亦称价值观念体系)被视为意识形态的本质内容,有着强烈的实践诉求。意识形态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不仅仅是形而上的学说和理论,还需要通过形而下的运动在实践中去证明这种理论和学说。因而,实践性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是内在观念和理念通过行为活动外化表达的根本原因,也是意识形态与外界关联的重要节点。简言之,意识形态既包括抽象的政治目标和理想,也包括具体的实践内容和要求,而实践是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得以实现的途径,是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行动导向和群众导向发挥外部链接作用的有效进路。斯拉沃热·齐泽克认为,意识形态“缝合”具备整合功能,通过将自由漂浮的因素整合到一起,创造和维持意识形态场域的同一性,这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关键。在这其中,“缝合点”和“链接点”尤为重要[16]。为了避免表面张力导致意识形态建设目标仅仅停留于文件政策的顶层设计,党历来注重通过有效的实践去努力实现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近年来,党中央出台系列政策和制度加强引领和规范,为共同富裕指明奋斗方向。同时,地方党委政府遵循党中央领导和整体规划,立足地区实际,根据地区基础条件、地方特色和发展程度努力推动共同富裕奋斗的实践探索,对意识形态建设发挥了积极助推作用。

(一)以“全民共富”筑牢意识形态建设稳固根基

现代化成果的分配走向关系到人心向背、社会大局和政权稳固[17],社会发展的成果理应惠及每个人。故而,从“实现谁的富裕”维度审视,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富”,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机遇、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通过各项举措带领全体人民逐步实现普遍富裕:第一,打好脱贫攻坚战役,聚焦解决贫困对象突出问题,努力完成全民脱贫,为全民共富的实现奠定扎实基础。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重其与脱贫攻坚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相互承继关系,系统谋划、全面衔接,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强调坚持稳中求发展、以改革促创新,以乡村振兴奋力推动全民共富,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第三,完善分配机制,充分发挥再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全民共富再上新台阶。包括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调节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减税降费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稳住经济大盘;加快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重点关照“弱势群体”利益,确保发展成果更公平、更普遍地惠及全体人民。上述举措(参见表1)为共同富裕奋斗提供强大“思想引擎”,让人民群众深刻体会到共同富裕不是一小部分人的专属福利,而是全体人民的福祉,是党带领全体人民携手并肩、共享繁华共享盛世,从而让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更加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意识形态建设筑牢稳固根基。

(二)以“全面富裕”积蓄意识形态建设生机活力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归宿,而经济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手段和路径。共产主义是一种以经济发展推动人的发展的现实运动[18]。共同富裕不是单一的经济发展概念,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跃升、整体有机辩证的推进[19]。故而,从“实现哪种富裕”维度审视,共同富裕就是“全面富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各层次齐开花的富裕,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党进一步明确全面富裕是物质与精神文明相互驱动、共同繁荣的过程,在追求全面富裕的进程中集中力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党注重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需要和期待,不仅努力实现人民腰包鼓、衣食足、医疗好、住房有,还致力于实现民族精神独立、文化自信自强、生态环境优美、经济节节攀升、公共服务普及普惠,为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和分享到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的成果。第一,经济方面,促进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双向提升,升级优化经济结构,走好高质量、创新、节能、环保发展道路,促进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升级。第二,政治方面,大力弘扬民主政治,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协商建设,汇聚各党各派、各界各阶层人士的智慧和力量,确保人民群众在政治、法律、教育、道德生活等方面的需求能够得到有效满足,积极营造生动活泼又有条不紊的政治局面。第三,文化方面,发展积极、健康、丰富的文化产业,有的放矢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多样的文化需求,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齐头并进、互融互促,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更强精神活力。第四,社会方面,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提升公共服务,确保人民生活品质得到改善和提高。第五,生态方面,尊重自然法则,强调生态质量,推动绿色与发展良性循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丽家园的美好追求。上述举措(参见表2)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不但为意识形态建设注入无限生机活力,还与意识形态建设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

表1 以“全民共富”筑牢意识形态建设稳固根基

表2 以“全面富裕”积蓄意识形态建设生机活力

(三)以“共建共富”凝聚意识形态建设最大合力

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惠及群众,才能汇聚源源不断的群众力量,推动共同富裕从构想变为现实。故而,共建共治共享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特征和实现路径。从“怎样实现富裕”维度审视,共建共富是全民参与、齐心协力、成果共享的共同繁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共同富裕奋斗中的集中体现。党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充分激发全体人民勤劳致富、奋斗致富、创新致富的激情,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构建人人贡献、人人尽责、人人分享、人人超越的和谐社会,引领人民共同建设温馨家园,共同享有高品质生活。第一,动员全民参与,不断激励共同创建、积极作为,确保共创与共享并举。第二,注重人才培养,出台激励政策,在引进和资助各类人才和产学研平台的同时,打造顺畅、有序的人才流动格局,积极构建人才横向、纵向的双向流动桥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为实现共建共富激发活力。上述举措(参见表3)最广泛地调动起人民群众参与共同富裕奋斗的积极性,大大提升了共建共富的可能性。更为关键的是,在鼓励人民群众共建共富的过程中,畅通了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的途径和渠道,进一步激发了人民投身共建共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诉求和政策性主张真正转变为现实,为意识形态建设凝聚最大合力。

(四)以“逐步富裕”提供意识形态建设不竭动力

从实际情况出发,当下的中国尚不能一蹴而就地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共同富裕只能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从发展规律审视,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整个过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决定了这一目标绝非短期就能实现,只有脚踏实地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才能实现长期的、稳定的发展。故而,从“何时实现富裕”的维度审视,共同富裕是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足履实地、久久为功的逐步富裕。党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一项长期且复杂的任务,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既尊重规律又积极作为,既脚踏实地又敢于创新,在不断发展中解决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第一,全面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成果,为推进逐步富裕提供安全保障。第二,加大社会保障,在逐步富裕过程中形成社会综合保障格局,使民生兜底工程坚固可靠,增强人民安全感,为实现逐步富裕保驾护航。第三,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扩宽逐步富裕涉及面,创新探索共同富裕发展新路子。上述举措(参见表4)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共同富裕绝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有盼头的政策主张和制度实践。党为实现“逐步富裕”而打造的政策体系与行动方案,系统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意蕴,真正获得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

表3 以“共建共富”凝聚意识形态建设最大合力

表4 以“逐步富裕”提供意识形态建设不竭动力

三、共同富裕奋斗推动意识形态建设的未来展望

实践证明,共同富裕奋斗为意识形态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也大幅提升了政治认同,有效避免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空洞化和泛化,确保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具象化。未来我们应继续从战略高度推动共同富裕,使其成为实现政治社会一体化的有力支点。

(一)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证

共同富裕不仅是党的政治主张,更是党的执政目标,是党多年来在治国理政中践行初心使命、孜孜不倦的伟大探索。一代代共产党人在探索中不断深化对共同富裕的理性认识,领导中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从提出经由社会主义道路让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到先富带动后富,再到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战略,再到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党根据国情和形势变化,不断描绘蓝图、调整方略、调适方法,将协调、平衡、共享、可持续的理念深深根植于推动发展之中,确保共同富裕奋斗取得新成效。党的领导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最大优势,也是共同富裕奋斗的最大底气。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内涵丰富,涵盖了意识形态的生产、论证、传播、落实、保障、维护等一系列活动。只有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证,才能确保发展平衡充分,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大船劈波斩浪,朝着正确的航向勇毅前行,才能通过共同富裕奋斗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真正焕发生机活力。

(二)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正如有学者所言,泛泛而谈会导致认同淡漠,致使“意识形态悬浮”,难以真正入脑入心[20]。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加大对意识形态的具象化表达,通过具体的实践将意识形态宏大叙事的奋斗目标更为清晰地呈现给民众,增强其说服力和吸引力,增强人民的认同感。高质量发展代表着生产力的质变与飞跃,是新时代共同富裕发展的最显著标志[21],更是推动意识形态建设的坚实基础。踏上新征程,我们要努力构建效率和质量双增长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确保各类经济主体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得到充分彰显,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先决条件,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筑牢物质基础。第一,要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用先进理念推动经济发展,确保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持续释放经济活力,为实现共同富裕累积丰富的物质财富。第二,要更好地推进新发展格局构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不断提高区域内普遍富裕程度,为实现整体性富裕打下坚实基础。第三,要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保障重点领域的改革顺利推进,确保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平衡的发展再上新台阶,用现代化社会治理模式助推人们生活质量提升。这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强物质支撑的必然之举,也是为意识形态建设固本培基的应因之策。

(三)持续发展高水平社会保障作为关键支撑

对于减少突发损害、增加临时援助、维持基本生计和缩小贫富差距等问题,社会保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动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因素[22]。同时,扶弱济困、改善民生,不但体现了党一贯坚持的共同富裕理念,更体现了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和执政理念,为党的执政筑牢价值认同、赢得政治认同。新征程上,我们要构建更为合理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切实保障社会成员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权利。第一,要进一步明确社会保障主要内容、帮扶对象及最终效果,逐步建立健全高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保障最低生活的基础性作用,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共同富裕在越来越富足的社会福利中得到充分彰显。第二,要完善对特殊困难群众的帮扶制度,为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提供坚强制度支撑,让人民感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在切实贯彻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第三,要持续推动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等一体化制度建设落地生根,不断提高抗击风险能力,真正做到经济发展和风险管理“齐头并进”,在确保物质富裕的基础上有效防范、降低影响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种风险,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灾返贫”,为实现共同富裕系好“安全带”、筑好“防护栏”,让人人都能从党的执政成就中得到回馈,提升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质言之,持续发展高水平社会保障,做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少”“每个都很好”,是党有效进行政治整合、开展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支撑。

(四)扎实推进高品质文化创造更好引领社会

追求文明生活、满足文明需求、筑造文明家园、实现文明理想,在人类进化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共同富裕是多层次生活的集合体,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水平深刻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影响着共同富裕质量[23]。这一切有赖于高品质的文化创造。究其本质,意识形态建设是政治建设,也是思想建设,还与文化建设密切相连,致力于实现全民族在精神上的自给自足和自立自信。因此,高品质文化创造不仅有助于共同富裕奋斗,也“辐射”意识形态建设。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为导向,继续鼓励支持保障高品质文化创造,倡导和弘扬先进文化、优秀文化、民族文化。第一,要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融合发展的步伐,保障文化产业、事业健康发展,满足人民多元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精神文明水平,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培育高尚的文化品格,提升人民群众内在品质。第二,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高品质文化创造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普及[24],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简言之,新征程上以共同富裕奋斗推动意识形态建设,要扎实推进高品质文化创造更好引领社会,以高水准的社会主义文化引导和激励人民,才能更好地引领思想文化、统合价值观念,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优条件。

(五)规范构建高标准安全防线提供坚强保障

安全防线是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也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坚强保障。当前“两个大局”交织激荡之下,多元社会思潮暗流涌动、相互碰撞,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各种风险挑战对社会发展、国家总体安全造成了一定影响,给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带来了潜在阻力。新征程上,以共同富裕奋斗推动意识形态建设,面对诸多解构力量的冲击,我们要立足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更为审慎地研判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围绕中心工作、围绕共同富裕奋斗需要,筑牢安全防线,为建设和谐社会架设“防火墙”。第一,加强制度建设,将党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融入高效合理的制度体系,以制度支撑确保共同富裕这一战略目标的有序推进和顺利实现。第二,在共同富裕奋斗过程中正确处理人民群众内部矛盾,不断提高对潜在不和谐因素的处置效率和内部矛盾化解水平,实现社会和谐和经济增长同步推进。第三,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同时推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走深走实,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场域为共同富裕奋斗创造和提供良好舆论环境,更好地培育政治认同、凝聚社会共识,确保社会治理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稳步前进,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结语

共同富裕奋斗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面向,也逐渐成为推动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切口。共同富裕奋斗为全社会带来的可喜变化,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解释力和指导力,增强了人民对党的政治认同及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要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共同富裕奋斗推动意识形态建设,通过切实提升经济实力筑牢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的物质基础,从而确保党战胜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风险挑战,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注释:

① 包括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所明确的中国特色共同富裕实践的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制度及其政策、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及其政策、产权保障制度及其政策等等。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制度建设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