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高校文科教师科研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2-11-18 21:25谢玉洁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9期
关键词:理工类社会科学文科

□谢玉洁

文科教师的科研发展作为理工类高校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科研工作可持续性繁荣发展的重要一环。近些年来,理工类高校文科教师的科研困境突出,制约着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因此,分析理工类高校文科教师科研发展的困境及其成因,提出提升理工类高校文科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建议,对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的创新性繁荣发展,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十分重要。

一、理工类高校文科教师开展科研的重要性

文科教师是文科科研发展的主力军,理工类高校文科教师开展科研从国家的维度来看,是推动实现国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举措;从学校的维度来看,理工类高校文科教师开展科研是优化学校学科结构的重要路径;从文科教师个体的维度来看,开展科研也是促进教师个人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载体。

(一)理工类高校文科教师开展科研是推动实现国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各类风险和挑战日益增多,社会进入大变革时代,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加快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明确强调:“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而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决策,对当前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机遇,这就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有担当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因此,理工类高校文科教师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科研利于文科科研的发展,进而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推动实现国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大决策。

(二)理工类高校文科教师开展科研是优化学校学科结构的重要路径。高校科学研究是自然科学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总称,对于高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对于理工类高校而言,理工科的特色决定了其自然科学研究比重的偏大,而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规模和体量存在着天然不足,进而导致了理工类高校学科结构完整性不足,存在着重理轻文的学科结构问题,不符合现代高校文理协同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而理工类高校文科教师开展科研,文科教师所生发的科研力量与取得的科研成果,能够有效提升学校的文科科研实力,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背景下,实现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协同发展与创新,在优化学科结构的同时,也能够推动学科的转型升级。因此,理工类高校文科教师开展科研是优化学校学科结构的重要路径。

(三)理工类高校文科教师开展科研是促进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和学校长期发展的重要载体。综合素质包括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是制约高校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作为高校存续与发展的基本要素,也对高校的长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理工类高校的文科教师作为一个人数本就相对偏少的群体,他们的综合素质高低更是直接影响着学校人文社科的内涵式发展。理工类高校文科教师开展科研,一方面能够及时学习和掌握专业领域内的最新知识,拓展知识边界和视野范围,提升科研能力的同时综合素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开展科研也能够促使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紧跟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进而培育学生成为社会所需之才,而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因此,文科教师开展科研在这一层面上是有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的。

二、理工类高校文科教师科研发展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理工类高校文科教师的科研发展不尽如人意,以国家社科基金与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量为参照的话,理工类高校与综合类高校和文科类高校的文科教师的科研发展差距十分明显,如2020年南京某综合性大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为25项,南京某理工类高校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仅为3项。理工类文科教师的科研发展,受制于科研管理理念、科研资源配给、科研信息流通等因素的制约,出现了困境。

(一)文科科研管理理念不当。理工类高校以理工学科为特色,理所当然的自然科学研究是学校十分重视并实施科学的战略发展规划的,科研管理理念一般来说也较科学合理,而文科科研管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是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一个附属性存在,据了解,一些理工类高校也只是近一两年才成立了专门的人文社科管理部门。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科科研管理理念多数时候还未成熟就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了,在实践中接受捶打与历练,有时候也未必有明显的成效。又或者参照自然科学研究的管理理念,而人文社科所涉及的范围也是很广泛的,项目、论文、著作、获奖等等,涉及的范围广就很容易出现管理不当的情形,一时半会也无法有效地根据人文社科的学科特点形成科学的管理方法。在顶层设计上没有做到尽善尽美,理工类高校的文科教师从事科研的兴趣与心力也是会大打折扣的,他们的科研付出与对应的管理理念无法形成良性的循环,自然会影响文科教师的科研发展,从而造成困境的存在。

(二)文科科研资源配给不足。理工类高校文科科研资源的配给相较于理工科科研资源的配给是明显不足的,对文科教师发展科研形成了很大的阻力。而科研资源配给的不足,多数情况下,既有学校内部配给的不足,也有学校外部配给的不足,而学校内部科研资源配给的不足又直接导致了学校外部科研资源无法配给足。

理工类高校内部文科科研资源配给的情况,受制于其学校的发展理念与发展定位等的影响,大多数的理工类高校对于文科科研资源的配给与理工科相比,相差甚远,学校的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理工科以及重点的特色学科。而文科科研资源长期的配给不足,文科教师的科研发展也自然难有起色,长期以往,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此外,理工类高校内部文科科研资源的配给不足也直接影响着文科教师在学校外部科研资源的获取。学校内部科研资源的配给,无论是科研启动经费、科研平台的建立还是科研能力的系统培训等等,都深刻影响着文科教师的科研发展,配给的不足只会导致文科教师科研动力的不足和科研发展的停滞,如此往复文科教师的科研能力终会在一年又一年里消磨殆尽。而科研能力的不足,又会使得理工类文科教师没有足够的资本去获取学校外部的科研资源,无论是申报人文社科类项目还是申报人文社科类的奖项,理工类高校的文科教师是难以与综合类高校以及文科类高校的教师相匹敌的,且不说科研能力,就申报经验而言可能都要重重碾压。如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提出的“马太效应”,即“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金钱、名誉或地位等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启动一个类似于‘资源集聚’的效应,从而拥有更多的机会获取更大的进步。”[2]如此的情形下,理工类高校的文科教师科研发展出现困境也就自然而然了。

(三)文科教师的科研价值认同偏颇。理工类高校的文科教师作为学校里占比略小的一个群体,多数情形下会自贬为是学校的一个附属性存在,对科研的意义与价值认同是偏颇的,失去了从事科研的内生动力。或是趋利思想作祟,为了晋升评职称而从事科研,或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为了完成既定的科研工作任务,机械地从事科学研究。可以说无论是哪一种情形,都在无形间丧失着生发科研兴趣与活力的内在力量,科研过程中的乐趣也是无从体会的,久而久之也不利于科研能力的提升,科研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当然,科研价值认同的偏颇也体现在一些文科教师的“特立独行”上。理工类高校的文科科研资源是有限的,换言之就是只有一部分的文科教师能够获取,还有另一部分的文科教师是无法获取的,在重重的压力之下就导致了一些文科教师为了争取到有限的科研资源,宁愿特立独行也不愿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这样思想无碰撞交换的情形可以说是把双刃剑,或是以一己之力取得重大的科研成效,或是科研道路越走越窄,最终走入科研的死胡同,这是对科研价值认同的偏颇所导致的可能性结果,最终也不利于文科教师科研的发展,甚至会出现科研困境。

三、提升理工类高校文科教师科研能力的路径

由以上分析可知,外部因素与自我的内部因素共同导致了理工类高校文科教师科研困境的存在,想要摆脱这种困境,提升科研能力,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文科教师自身层面都要积极主动采取相关措施,本文试图从优化文科科研管理理念,制定合理管理制度;构建文科科研交流平台,活跃科研发展氛围;加强文科科研团队建设,推动教师协同创新等三个方面探讨理工类高校文科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路径。

(一)优化文科科研管理理念,制定合理管理制度。理工类高校因其长久以来的理工类办学特色与理念,自然科学的科研管理部门一般成立较早,大多数理工类高校也能够根据自然科学的科研发展规律,对于自然科学的管理有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理念,从而也能够依此制定有效合理的管理制度。而理工类高校对于文科的科研管理长期以来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日积月累变相导致了文科教师科研困境的存在。而理工类院校如若提高文科教师的科研能力,摆脱困境,在学校层面而言,对于文科的科研管理理念是要优化的,不能盲目照搬理工科的科研管理理念,要在尊重文科科研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构建合理的科研管理体系,制定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

具体来说,学校的科研资源要合理配置,不能厚此薄彼。科研经费的分配制度、文科科研项目的申报审批制度、文科科研成果的评价制度、文科科研的激励制度等等都要根据人文社科的特色,在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下构建合理的管理制度。而这些方面都是关乎文科教师科研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构建文科科研交流平台,活跃科研发展氛围。理工类高校文科科研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科学化合理化了,是在大的方向上走上了正确的轨道。也需要小层面上措施的锦上添花,提升文科教师的科研能力。对文科教师而言,积极活跃的科研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有效地激发文科教师的科研热情。因此,理工类高校,可以积极构建文科科研交流平台,来活跃科研发展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科教师的科研能力。

文科科研交流平台的构建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学术沙龙是活跃科研发展氛围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在学校文科科研管理部门的统领下,各二级学院具体承办围绕教师们的科研项目或是科研过程中的疑难困惑等的学术沙龙活动,同时可以邀请相关学科的点评专家来参加学术沙龙,从学术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优化和成果提升建议等多方面进行点评。此外,学术讲座对于活跃科研发展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学术讲座可以包括拓展文科教师学术视野,激发学术灵感的知识型、创新型讲座,也包括辅导文科教师合理有效地开展科研的技巧型、功能型讲座,学校的文科科研管理部门可以联合二级学院或者二级学院独自定期主办不同类型的学术讲座,以此来活跃科研氛围,激发科研热情。还可以搭建“学者培训班”作为文科教师的科研交流平台,以构建团体的形式,将文科教师集结在一起,定期开展培训,以促成文科教师们科研热情的生发和思想观点的火花碰撞。通过以上三个科研交流平台的构建,长此以往,生动活泼的科研氛围就会慢慢出现了,文科教师的科研能力也能逐渐提升。

(三)加强文科科研团队建设,推动教师协同创新。理工类高校的文科教师群体,在有限的文科科研资源的背景下,科研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单打独斗”的现象,不愿意分享科研思路和成果,而在当下科研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共享和团队协作是尤为重要的。而加强文科科研团队建设,可以让学科领域相同或相近的文科教师协同创新,“注重学科交融,寻找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增长点”[3],同时也可以达到取他人之长以补自己之短的成效。

文科科研团队的建设,也能够帮助文科教师在团队的聚集下,互相激发科研热情和兴趣点,汇集各自的科研智慧和科研基础,寻找科研创新点,合力申报高质量科研课题,获取校内或校外的科研资源,以此来形成良性循环,不仅在这一过程中文科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科研的热情也会高涨。

因此,理工类高校的文科教师要提高科研能力,加强团队建设以推动教师协同创新是非常必要的一环,学校可以从相关政策和经费投入层面来大力支持文科科研团队的建设,相信文科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指日可待。

四、结语

理工类高校的文科教师是繁荣发展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群体,对理工类高校文科教师的科研困境进行剖析解读,并探讨解决文科教师科研困境的路径,既顺应了国家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政策要求,也是理工类高校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选择。

猜你喜欢
理工类社会科学文科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数说
孙文科
3300多名本科新生清华报到 理工类超八成
对理工类职业的四个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