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波,张晶红
(1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贵阳 550000;2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课程思政理念发展的时间不长,目前仍处于探索时期,课程育人的理念还有待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高校中单纯依靠思政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部分教师思想政治观念淡薄等现象依然存在,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全方位的成才需求,还阻碍了高校各类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追求。新时期高校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也提出了新要求,专业知识的传授也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形成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体系,在学科中人文品德、价值观念、科学精神等方面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出课程思政教育在学科中的作用,为全方位培养学生,完成立德树人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高校教育往往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大学生人生规划以及价值观念的指导,导致很多大学生拥有高智商却缺乏高素质,大学生高智商犯罪案件逐渐增多,深究原因,就是缺乏在具体学科中引入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低,意志品格不坚韧,遭受挫折和困难很容易打退堂鼓,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极端。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光靠高校开设的一门或一类思政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课程是学校育人的载体,学校通过具体的课程一方面传授学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在培育学生的品格,磨练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以便造福社会。因此,高校在设置具体课程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利用植物构建景观,发挥建造、观赏、美学、环境功能[1]。其中环境功能尤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利用植物的生态功能,达到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温的目的。这就要求高校在设置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时要考虑到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以课程为导向,逐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生态意识、工匠精神,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融入爱党爱国的情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使学生肩负起时代建设的重任。
从课程思政的内容上看,其目的就是要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各学科之中,深挖其他学科德育的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个学科教学的始终,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并驾齐驱,共同承担教育学生的任务。协同育人的理念可以为国家不断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衡量一所大学教育水平重要的指标。
我国自2014 年将德育纳入到教育改革重要项目以来,思政教育的分量逐渐增加,遵循教育的规律,回归育人为本的初心,形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终身育人的制度,俨然成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及趋势。本质上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坚持”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融入各学科,为各个学科增强德育教育,是教育变革的新趋势[2]。
对于高校的课程思政而言,首先要向学生展示一种创新的思维,强调人们要用哲学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不能陷入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泥沼,要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观念、正确的立场去观察事物,并分析问题,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把握时代发展的方向。
高校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植物的培植形式、造景要求以及设计方法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园林植物的特点以及植物造景的方法和要求。但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价值的引领。要想将课程思政与“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很好地融合,就是要将思政课程引入到植物景观设计基础课程和技能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实现素质、知识、能力一体化发展;激发爱国、爱家、爱社会的博爱情怀,培养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敢于探索、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要让学生不仅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以回馈社会。
2.2.1 思政的元素要符合植物景观设计的课程内容。在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中,要学会多角度深挖思政元素,以思想价值为导向,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强化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赏析古典园林构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古代园林的鉴赏能力,通过赏析古代园林之美,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的同时,树立包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观念。在对各类植物进行系统学习的同时,引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理念带进课堂,让科学的发展观念深入人心[3]。通过讲述园林史上文人大家造园的心路历程,使学生感悟精湛的造园技艺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还可以通过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全国园林城市等热点时政话题,来引入课程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增强学生对园林专业的职业认同感,明确时代的发展需求和社会的价值导向。在学生进行项目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团结协作的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念。
2.2.2 “三位一体”教学。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可以通过构建理论教学、设计实践和项目实训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景观设计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工程项目实训,让同学参与劳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锻炼学生坚毅的品格。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深挖各个教学章节中蕴藏的思政元素内涵,帮助学生增强职业认同感,践行“劳育”的教育理念。在实践和项目实训中,通过引入课程赏析、案例解析、分组设计以及汇报成果等环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工匠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4]。
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即在传统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增加视频教学、翻转课堂、情景体验、分组讨论、结果汇报等多种教学方式,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程的教授效率,让学生在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以价值为导向的思政教育目标。
2.3.1 课前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①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在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导入课程,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针对具体某小区的绿化环境提出居住区绿化的意义?居住区绿化应该怎样进行设计?通过类似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在课前通过问题提前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具体的课程学习中,可以采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例如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调研校园周边的绿化环境,收集优秀的案例,以具体的目标任务驱动学生,提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思维和团结协作的学习意识。
2.3.2 课中导学明确专业价值。①调研成果分享。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分组让学生去实地进行走访调研,在课堂中分享调研成果,具体可以让学生简析自己所拍摄照片中绿化的优缺点,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②理论的讲授。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向学生讲授绿化对提升人居环境、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以及助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让学生逐步增强职业认同感,明确时代赋予社会及个人的价值,争做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时代青年。还可以通过对反面绿化案例的解析,让学生明白绿化对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③景点园林案例赏析。在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或者电脑VR 等新媒体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从而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学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优秀园林设计方案同样也能发挥榜样的力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的信心倍增[6]。④设计成果汇报。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对小区绿化环境方案的设计并进行初步设计方案的汇报,一方面通过小组探讨、提问、互评等环节,逐步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对案例的解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今后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3.3 课后拓展深化探究意识。①方案优化设计。在课程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小组互评以及老师反馈的意见,及时优化本小组的设计方案,让学生学会不断改进、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虚心求教,反复推敲设计出生态实用、美观大方的优秀方案。②关注行业动态。行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生改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与行业相关的热点话题:如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新型景观建设等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
2.3.4 优化考评体系。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传统的考评体系已经难以全面反映出学生整体的表现,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因此,打破传统的考评体系,优化并创新考评的方法势在必行,教师可以从增加过程性考评为切入点,逐渐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考评来打破传统期末考试的方式,逐步纠正学生应试学习的错误观念,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①强化过程考评。在考评的过程中,除了平时的课堂考勤制度外,还应该将课外调研结果、翻转课堂、在线学习等多方面的平时表现综合考量,以便教师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考评,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课堂考勤为主、多种考核方式并存的综合考评,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纪律习惯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更加坚定自己好好学习的决心[7]。
②优化期末考核。传统的期末考核对于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无疑是一种好的方式,但面对相对开放包容的高等学校教育,考核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固化。因此,建议教师在期末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考核,具体在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中,就可以采取竞赛作品的设计、撰写论文以及绿化工程实训等多种考核方式来进行。学生在考核过程中,通过关注相关赛事、参与工程实训,进一步拓宽视野,了解到园林行业的前沿知识,并掌握园林绿化的相关工艺,有利于自我创新意识、劳动意识、科学意识的培养[8]。
③增加附加考核。在考核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主动去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在期刊学报上发表论文,参与老师课题的研究,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园林相关知识,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同时,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高校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播正能量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作为高校的一名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重要性,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要以身作则发挥表率的作用,增强在学生面前的威信,教导学生要尊重师长,对自己的追求时刻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其次,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对价值的判断能力,引领学生健康地成长。
通过深挖课程思政的元素,并集合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内容,将原有的课程内容项目化,可以通过当前的时事热点话题进行课程的引入,也可以通过对经典园林案例的分析,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穿插课程思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9]。
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固守的行业精神,这种精神需要我们时刻对行业保持敬畏之心,直接的呈现就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适当进行警示教育,通过观看一些施工质量问题酿成事故的悲剧,来提醒学生恪守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程思政教学的教育理念下,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在学生设计方案时,要教导学生认真严谨,严禁弄虚作假等不遵守职业道德的行为,严格要求学生。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职场的环境,来考验学生的职业素养,另外,还可以通过刻意设置冲突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培养职业道德,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教师在专业课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要学会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会传承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上的优点和经验,并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精髓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使学生在植物景观设计中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10]。
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可采用数字化设计与多媒体交互等多媒体技术,来创新植物景观设计技术,与学生分享行业热点以及相关技术科技前沿信息,培养学生植物景观设计的创新能力。
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思政的引入要遵循时代发展的规律,要将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设计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采用环保的材料以及施工工艺,减少对生态自然的破坏,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课程思政与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融合是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一次实践,它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针对课程的特点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课程思政背景下各科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将植物景观学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剖析,为其他课程的融入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