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城市治愈性景观设计探析

2022-11-18 21:50赵梅红冯宇璇
现代园艺 2022年19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疫情

赵梅红,董 齐,冯宇璇

(中原工学院,河南郑州 451100)

1 后疫情时代及治愈性景观设计的概念

1.1 后疫情时代的概念

“后疫情时代”由《中国社会报》于2020 年5 月24日提出,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 年6 月同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通电话时,提到“后疫情时代”一词。所谓的后疫情时代,并不是指疫情全面结束,而是在爆发了这场疫情之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受到疫情的影响:小范围疫情不时发生、出行仍需配戴口罩、居家办公学习等。虽然整体形势逐渐向好,但是疫情防护工作仍然刻不容缓。人们长期居家不能出门,也会对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人们处于亚健康状态。

1.2 治愈性景观设计概念

1.2.1 治愈的概念。“治愈”这一概念最早源于圣经,是指人们在宗教活动中的某种仪式,通过音乐与舞蹈相结合来使人治愈。“治愈”包含给人安全感、治疗负面情绪的意思。日本20 世纪90 年代末开始流行的一种音乐门类叫“治愈系(Healing)”,这类音乐普遍节奏舒缓,令人心情放松且净化听者的心灵,后来“治愈系”一词也出现在书籍、电影、设计等领域。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治愈系”一词便随之流行起来。

1.2.2 治愈性景观的概念。治愈性景观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埃及时期,当时就出现了为法老开辟的行走花园。而真正意义上的治愈性景观设计于20 世纪70 年代兴起于美国。工业革命让人们每天处于紧张的工业化大生产以及二战所带来的社会变动之中,人们的精神经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痛苦,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在自己的领域寻求解决方法。治愈性景观设计是在设计优美的自然景观基础上加以改善,使用者通过景观环境、游览行为、气味的体验等活动潜移默化地接受身心上的治愈。治愈性的景观并不一定对地块进行复杂、华丽的设计,反之简单明朗,让人们更好地与自然界产生关联,逃离平时压抑的工作环境。密歇根州立大学乔安妮教授对治愈性景观公园曾进行了简单的分类,主要分为5 种类型:医疗花园、体验花园、冥想花园、复健花园、疗养花园。

2 后疫情时代城市治愈性景观设计的现存问题

2.1 缺少安全且舒适的社交距离

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到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被迫发生改变,不得不重新适应新型的社交、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于疫情,人们被动地在家隔离,减少了社交,虽然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阻断病毒传播,但也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比如孤独、焦虑、失眠,甚至抑郁等心理疾病。在后疫情时代,人们虽可以外出活动,但仍需要注意人与人之间的防疫距离。郑州市于2021 年7 月20 日发生城市内涝洪灾,惊魂未定的城市居民还未从洪灾的创伤恢复,疫情接踵而至,城市公共场及部分小区因处于高风险状态被封闭,焦虑、恐惧的阴霾笼罩着郑州市民,当疫情降为低风险时,人们最渴望的就是能够走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和朋友放松交流,城市公园等公共景观场所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但人们在进入城市公园这样的公共环境时,“距离”成了人们心中的阴影,既想亲密又不敢靠近的恐惧心理给人们交流带来了负面影响,疫情后的城市公园景观还未进行改造,人们缺少安全的社交距离。

2.2 缺少刺激性运动基础设施

这场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场考验,而缺乏社交、对疫情发展情况难以预测、对家人和生活的担忧,这些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给人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这些负面情绪不断积压,需要得到释放,而运动是一种很有效的解压方式。现有的城市公园或绿地,虽设有运动空间,但形式单一,并不能满足通过运动心理解压的需求。例如郑州市的城市公园及街心绿地等公共活动场所,基本是给慢生活状态提供活动区域,诸如篮球场、足球场等运动场所很少,人们在运动时不能很好地释放身心。

2.3 工业化严重,自然体验感差

研究表明,人处于自然之中能够缓解负面情绪,调节心理压力。而当前国内很多城市公园绿地的体验感受不高,人们从没有工业化环境中脱离出来,缺乏与自然界的互动。经历疫情后,恐惧焦虑的阴影笼罩着人们,后疫情时代的人们更加渴望与自然亲近,感受自然,逐步从疫情的阴影中走出来,拥抱大自然。而现在很多城市景观缺乏人工景观与自然的结合,人们与大自然互动太少,无法真实地感受自然,也就无法缓解心理压力。笔者调研郑州市城市景观后发现,大部分城市景观人工痕迹过重,自然体验感较差。

2.4 缺少智慧型景观服务设施

疫情给城市公共环境带来了种种影响,人们对于室外公共空间的需求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之前的室内活动逐渐转移到户外。疫情前的公园服务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疫情后人们的需求,公园缺少智慧智能化沉浸体验式景观。例如在进入公园或其他绿地公共环境时缺少自动测温仪测温,人们相互防备,心理高度紧张导致无法在绿化环境中全身心放松,也缺少智能化净化空气环境等有利于疫情防控的智能家具。

3 后疫情时代城市治愈性景观设计的应对策略

3.1 控制安全舒适的社交距离

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距离具有重要意义,这个距离影响着交际双方的关系、心理状态;同时也应注意病毒的传播距离,两种因素相结合,应用在景观设计中,应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减少密切接触,引导使用者控制在安全的社交距离范围内活动。例如,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维基奥镇的吉奥托广场,设计上采用网格状社交距离格栅,这是在后疫情时代产生的新型广场的改造模式。根据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人与人之间应保持1.8m的最小安全距离的防疫规定,该项目以1.8m 为基本尺寸建立格栅,在格栅交点处绘制尺寸渐变的正方形,确保在疫情期间人们仍可以安全使用公共场地。

3.2 增设刺激运动景观设施

20 世纪90 年代,加利福尼亚州一项研究表明: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生活的鼠比一般鼠产生了更多新的神经元,相对于不玩跑轮的鼠,那些玩跑轮的鼠在压力测试中的整体焦虑程度较低。也就是说,锻炼对鼠有保护作用,使它们免受充满压力的情境伤害,所以人们通过运动可以很大程度缓解压力。同时,人们对封闭性的室内运动空间不可避免会心生压抑,而户外活动场所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优势,既满足了公众社交、运动的需求,也满足了拥抱自然,追求绿色生活的心理。在景观建设中,应最大限度地运用场地尺度、地形,设置一些运动设施。

3.2.1 街道娱乐刺激。当大量公共室内聚会场所关闭时,街道在疫情期间成为承载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由此可见,在后疫情时代,城市治愈性景观设计除了需要满足居民户外行走的要求外,还需要刺激居民运动,如线性公园、口袋公园、艺术互动空间等。美国丹佛的商业街区Cherry Creek North,在还没进行街道改造之前,面临诸多问题,比如高昂的维修成本,基础设施恶化,美学陈旧。景观设计师对街区广场进行了重建,对街道周围环境进行了提升,加入了适合活动的空间设计,延长了人们购物吃饭和散步的时间,无形中增加了运动量。

3.2.2 全龄活动空间。全龄活动空间能满足所有年龄段人群的需求,为全家一起出行娱乐提供了场地,在增进家人之间感情和互动的同时也释放了心理压力,例如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星河丹堤社区运动场,该公园面向全区不同年龄段的亲子客群以及运动爱好者。在功能布置上,除了常规的小型足球场、极限篮球场、活力网球场以外,还增添了多功能运动场、滑板场等,把休闲运动和极限运动场所结合在一起,改变以往公园单一的锻炼设施,刺激人们更愿意走出家门活动。

3.3 减轻工业化景观,增强自然体验感

“积极的干预”是指能促进或改善患者的情感认知状态,阻碍或减少忧虑的想法,降低压力激素等能促使生理系统发生有益改变的环境特征或场景”(Ulrich,1999,49)。与自然亲密接触已经被证实是极佳的积极干预的方式之一,大量证据表明,身处舒适的自然环境中,健康状况能得以改善。生物学家爱德华·欧·威尔逊在“亲生性”假说中指出,“亲生性是人类与其他生物天生的情感联系。天生意味着具有遗传性,因而是人类终极本性的一部分”。因此,根据人们天生亲近其他生物的天性,通过接触自然这一积极干预方式对存在心理亚健康问题的人群来说是很好的治疗方式。

3.3.1 增强园艺体验感。“园艺疗法”是增强园艺体验感的方式之一,在西方国家比较流行,这种心理治疗方法就是让体验者运用植物、体验园艺活动等,增加人与植物之间的互动,调节身心状态,促进心理健康。纽约大学医学中心在一项住院病人心肺康复计划的实施中,发现并记录下了园艺活动对病人情绪和心率的积极影响。在日本进行的一项老年人园艺活动计划表明,需要长期护理的住院病人在参加了一些园艺活动后,“心理健康”得到了显著改善。许多人对药物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往往也乐于选择这种方式来放松身心。例如,美国的俄勒冈州烧伤中心治疗花园,为患者提供了一处自然舒适的空间环境,为医院员工和患者家属创造一个慰藉与解压的舒适场所。抬高的组合种植床使患者可以近距离地接触植物,选用观赏性的植物并考虑其季相变化。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休息、观景、冥想、呼吸芳香空气来刺激感官、舒缓压力,摆脱麻木疲惫的状态,使紊乱的生理机制得以调节。

3.3.2 融入自然元素。将自然界中的元素进行抽象化处理,使之融入景观设计之中,把人们的生活空间自然化,从而引起人们对自然的共鸣,激发“亲生性”的本能。例如莫斯科的扎里亚季耶公园,穿行于公园的不同角落,人们都会邂逅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景观平台,这些平台重新展现了俄罗斯多样的区域性景观,包括苔原、草原、森林和湿地。它们沿着从东北向西南方下降的台地布置,其交叠的形式最终创造出14000m2的围合空间,使自然与人工构筑物融为一体。人们可以尽情融入大自然的怀抱,呼吸清新空气,释放压力。

3.4 设置智慧型景观服务设施

3.4.1 沉浸式景观体验。“沉浸(Immersion)”这个词汇在《设计的法则》里出现,指的是让人专注在当前的目标情境(由设计者营造的情境)下感到愉悦和满足,而忘记了真实世界。沉浸式体验能吸引参与者的注意力,使其减少或忘却负面情绪。传统景观中主体是植物与构筑物所构成的空间,游览体验取决于自然节点的空间排布,游览过程中,使用者在各景观节点上与自然交互较少,展示形式单一,不同季节时段的植物对展示效果有较大影响,室内及夜晚展出效果较差,很难跟上年轻一代的喜好。通过将新媒体技术引进传统的景观空间,运用光影、声音对节点进行针对性设计,使游览景观空间过程中除了单纯地观赏景观空间中的自然物之外,还可以与之进行互动。这种技术可以让人们更有游览参与感,从而达到心理疗愈效果。

3.4.2 测温互动景墙。柳梢堰智慧公园入口采用了测温互动墙,通过热感应灯光装置和红外热像仪,对人的体温等各项机能进行检测,并将这些数据进行三维空间成像,以景观墙的形式呈现,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使其充满了趣味性,在后疫情时代,这样的装置不仅使游览者沉浸于美景之中,又能时刻关注自己的健康问题。

4 结语

后疫情时代,社会各界越来越注重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自然景观又是影响人们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关工作者对景观设计的更新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身处当下特殊时期,城市治愈性景观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治愈性景观设计将会以新的面貌出现并发挥其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景观疫情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张鑫、靳政景观设计作品
蔡清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