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帆,罗敏晗,刘 昊,陈飞平
(江西农业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045)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和民族精神的财富,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职责,也是人类共同的崇高事业[1]。遗产廊道是美国在保护本国历史文化时采用的一种较大范围的综合保护措施[2],它将遗产历史文化内涵作为保护的主体,将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平衡作为附加功能,共同完成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其构成要素包括绿道、游步道、遗产和解说系统。与其它文化遗产有所不同,长征红色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线性分布的特点,这与遗产廊道的核心特征极为符合。因此,通过遗产廊道理论的支撑,能够以系统综合的把控手段统筹协调遗产、景观、生态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促使各个遗产区域自发保护,协调推进,达到对长征红色文化的最有效保护和最大化利用。
红军长征历时2 年,途经我国14 个省,18 座大山,24 条大江大河,行程总计约二万五千里[3]。沿途留有包括会议会馆、居民建筑、生活器具在内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抗战歌谣故事、抗战标语等在内的精神文化遗产。整个遗产资源主题鲜明、类型丰富且分布区域广泛,对遗产廊道的构建而言,有着丰富的物质基础,利于构建核心景观带。
长征精神代表的是一种永不言败、勇往直前的信念。在长征期间,红军在当地群众家中居住,举办宣传讲会,鼓励同胞加入红军,弘扬红军思想,相关文物遗迹、传奇故事、光辉事迹等,不仅是对当时战斗形势、革命情形的再现,同时也是对一个时代记忆的独特唤醒。因此,基于这些鲜明的时代特征,开发红色资源,构建景观结构,更能引起参观者的共鸣,激发爱国情怀,弘扬长征精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途径各个省市,其战斗过、生活过、驻足过的广大地域,基于当地不同的地理人文特征与长征遗产资源融合发展,共同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红色景观文化,丰富了区域景观文化层次。这种多元融合的地方红色景观特质,不仅能够更好地避免景观同质化,而且能够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进而推动农业、工商业的增长,形成良好的经济循环。
江西抗战历史丰富,留有大量的红色革命老区,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景区。从1927 年8 月1 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爆发“南昌起义”,军旗升起,到1928 年4 月的井冈山会师,奠定中国革命的摇篮,再到1931年11 月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以及1934 年10 月于都完成“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等革命事迹的发生,给江西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迹。
据史料记载,对江西段的中央红军长征线路可串联为:瑞金市-兴国县-石城县-于都县-会昌县-安远县-信丰县-赣县-大余县-崇文县-德兴市-玉山县-遂川县[4]。整个线路明确,有迹可循,呈带状分布,对于长征廊道景观的构建是很好的基础条件。
对江西而言,不仅红色景观丰富,各种绿色景观资源也独具特色,如石城通天寨的丹霞地貌、永修县的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等,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此外,江西赣南以客家文化为主的特色民居建筑、方言、服饰和饮食等古色资源,也具有较强历史文化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利于和红色景观相结合,共同营造本土特色。
首先,从行政区域上来讲,存在割裂现象。红军长征走过了很多行政省市和乡县,属于线性的活态遗产。虽然国家层面一直强调要做好对长征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有效利用的工作。但是由于行政区划上的割裂,各地政府都自然而然地着重于本区域段的长征遗迹保护和开发利用,相互省市甚至相邻县乡之间缺乏深入的沟通与合作,导致保护缺乏整体性。其次,存在保护程度上的割裂。虽然红军长征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文化概念,但无论是学界的研究还是公众的认知,都过多关注长征路上具显著价值的遗产点,而忽视了一些不太出名的遗产点。例如江西段线的瑞金和于都,一个作为“共和国的摇篮”,一个作为“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其知名度相对于同段路其他的遗产地要高,因此,在宣传力度和保护程度上更受重视。事实上,长征线路上的任何一项单一遗产节点,都无法代表或覆盖遗产廊道整体所具有的价值和呈现出的文化多元性,都具有其独特存在的意义。
首先,从自然因素上来讲,红军长征距今已有87年的历史。在岁月更迭中,受风化、雨水侵蚀等各种自然因素影响,大量遗产点遭受严重破坏,失去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征。其次,从人为因素上来说,长征路线作为促进红色教育、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媒介,各地政府为了改善城市建设,开发旅游线路,难免出现以美化为目的,但缺乏“修旧如旧,整旧如初”的专业性保护措施,对各遗产点随意改建或拆建,从而或多或少导致各遗产点出现失真性的行为。
红军长征历史文化作为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在遗址遗迹保护,精神价值提取及产品经济价值开发上,虽然各地方政府都考虑到了要与当地的人文特色相结合,但总体来看,保护形式上却多有相似。例如,在对长征文化保护和利用时,首先就是建设长征文化博物馆、长征英雄纪念馆等。甚至仅仅通过放置各种景观雕塑作为红色精神的表达形式,长此以往,同质化就变成了红色文化保护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导致景观资源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有效占领市场。
对江西长征红色景观的保护和传承主要包括3 个方面:一是保护从瑞金到遂川长征沿线的遗产遗迹、结构风貌,发挥其价值;二是采取措施发展当地历史文化遗产聚集地区,促使沿线经济、文化和社会水平联动发展;三是注重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产遗迹、诗词口号、故事文物等保存和利用,提炼其精神内涵。
对于遗产廊道而言,各遗产点和廊道整体之间是有机统一的,以一般常规方式进行保护,将会产生割裂,过于强调整体,又会缺乏细节。因此,对于长征遗产保护,要做到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循环往复地宏观把握策略。要加强相邻行政区域之间的沟通联系,追求保护体系的动态整体性,注重增加景观的多元性。以瑞金到遂川整条长征线路为例,首先要划分确立各个城县遗产点的等级,依据等级进行主次节点的营建,恢复和保护各遗产点的历史人文风貌。其次要提升沿线生态环境,协调好整体艺术风格,减少对原生景观的破坏,建立完善的游步道体系。最后,在坚持突出重点、分级、分类划分保护的同时,应当结合当地具体的水文地质条件,打造地方特色,做到文化、经济、生态以及功能协同发展。
长征遗产廊道的每个节点都是构成遗产廊道的重要单位,给予观众最深刻和直观的形象展示,应当充分把握好不同节点的景观效果,构建联合模式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果。在具体利用中,一是要注重对原有遗址遗迹的活化利用,尽可能恢复和利用其原有的功能与作用。如原有宗祠、寺庙等,作为当时人们朝福祈愿地,经过合理改造,现今仍然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原有的会议厅、居民建筑等,可以结合它们原有的历史底蕴转化为图书馆、党史演讲厅、会议接待厅等。第二点则是要突出节点的不同主题特色。虽然长征遗产廊道总体主题文化一致,但由于长征遗产廊道各节点在时间关系上有着逐步推进的关系,在具体内涵上有着细微的不同。所以,在营造景观时,可以根据各个遗产节点的时间段,着重强调不同时间点的景观效果,叙述不同的历史故事,打造属于自己的地方特色。
当前,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以及国家对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殷切期望,各地在将文化遗产与特色景观相结合的保护利用方式与实践方法上,都已取得了较多的经验积累,构建了许多的模式结构。例如静态保护与活态保护协同发展、点面保护与物质保护共同推进等,这些保护模式都日渐成熟,彰显着独特的人文价值,值得各遗产保护地相互借鉴,扬长补短,打造自己的特色亮点。例如,瑞金红色文化保护地在借鉴其他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率先开创了红色文化遗产“寻根问祖”的文物认护模式,通过全民参与、全方位、大范围的“联保机制”,使保护责任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力量,高效发动更多人主动承担保护责任,既增强了互动性又传播了保护理念[5]。同时,对地方经济及社会效益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科技和文化的结合也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保护形式。“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科技驱动发展的文旅时代,科技助力产品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将为景观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赋予极高的能量。数字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大潮流,是驱动经济内循环的重要动能。因此,对于长征红色遗产的保护,也应当与时俱进,切实做好红色文旅产业和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例如,线上通过“互联网+”的模式,构建江西红色文化网上讲座、线上博物馆、VR 景观体验中心、5G 直播展览等多种形式,以数字科技为手段,让景观更加现代化,内容更加多样化,从而达到吸引人气、宣扬文化知识等作用。线下,一方面可以利用声光电等技术渲染气氛,模拟场景,增强趣味性,同时还可构建夜景游览体系,打破景观时效性界限;另一方面,在线下将实体廊道的景点地图、节点解说、路线优化等融进手机的应用软件,从而构建与遗产内容相匹配的解说系统,让行程更便捷,内容更充实,更易于理解。
在长征红色景观的保护中,要充分发挥好政府的引领作用,健全各项管理体系,完善责任机制,起到好的龙头带动作用,在内容上,要建立标准化的信息数据库、详细化的遗产古迹保护法,加大对设施建设的投入比例。国企合作,引进优秀资源支持,不断探索良好的工作流程,借鉴学习好的保护利用模式,深入挖掘当地地方特色,以创新性灵活应对不同遗产节点的差异,形成完整化、系统化的保护模式[6]。
长征之路作为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产,其所留下的遗产遗迹更是人们宝贵的物质财富。在遗产廊道理念的支持下,本研究以长征红色遗产资源的保护为核心,深入分析江西红色景观、长征文化遗产的特点,结合实际提出长征红色景观的保护策略及相关利用方法,以求达到基于遗产廊道体系的视角,构建完整可行的红军长征文化景观保护框架,从而起到传承长征精神、保护长征遗产、改善生态环境、振兴区域经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