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花园参与式空间微更新的路径探索

2022-11-18 21:50张郢娴
现代园艺 2022年19期
关键词:营造花园居民

张郢娴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朝阳 100101)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为城市的发展建设带来了规模、高效的空间生产,城市绿地的集中规划建设范围显著增长,大型的城市公园绿地主要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建设与养护,但是由于经费的限制、速度之快以及后期维护不当等原因,导致公园绿地在实际使用后出现了空间使用率不高、质量低下等问题。如以社区为单位的附属绿地,包括商品房小区和老旧小区,前者开发单位在业主未入住之前已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并建造实施,但当项目完成之后便转交给物业进行管理,整个设计过程居住者与开发单位无任何交集,并且其没有机会参与到社区空间的设计营造中;后者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公共空间本就缺乏,再加上缺乏专业物业公司的管理和维护,空间或被废弃,或被私人侵占,导致绿化面积和户外活动场地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快速的城市建设使得绿地空间在大幅度缩减,存量土地的优化以及因资源不均带来的部分衰败地区的更新,已然成为城市更新建设中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如何从粗放型向内涵型发展的转变,如何提升和激活碎片化空间的品质和活力,如何优化存量土地的复合使用,如何调动各方人士的共建共治共享,已成为城市与社区公共空间发展与治理的重要任务。

1 社区花园的内涵发展

早在19 世纪末,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他的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概念,认为为防止城市的无限扩张,为了人、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应该设置绿带(Greenbelts),城市花园由此应运而生。阿索马尼·波登教授(Prof.Asomani Boateng)认为将社区内闲置遗弃的空间用来进行农作物的耕种,会让城市空间和社区空间变得干净整洁,并且将农作物用于绿化,可以使城市呈现出自然质朴的乡村景象。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其著作《城市发展史》写到:“城市是社会活动的剧场”。正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群组成的各种多元化的活动,才使人们在城市(社区)空间中产生联系和交集,空间也才具有了社会性。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指出城市的终极功能是为人服务的,一切让人与城市功能分离的做法,都会让城市成为规划的牺牲品,并强调了邻里社区不只是建筑物的简单堆砌,更是由社会联系构成的有机组织构造,是由各种活动的人群与建筑、与空间共同铸造出来的生活场所,是情感维系着的家园。

基于城市微观层面的社区微更新的改造方式,是对大规模城市化和机械理性主义城市规划的一种反思,它是以一种微观的视角来看待城市,它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也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应,这种微观的转向将会成为城市和社区治理改革的方向。社区的微更新不对用地属性或者规划指标进行重大改动,旨在微观层面强调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和社区规划的全程共同参与、共同缔造,培养和提升他们对自己社区的认同和参与意识,通过专业人士在不同阶段的组织指导,最终达成居民自治的目标。

社区花园是社区景观空间微更新的一种模式,它以可食地景作为主要的设计要素,以共建共享的方式在社区的室外公共空间中开展园艺活动[1],强调投入的低成本、工程量小、贴近居民大众、贴近百姓生活且便于实施、参与度高、简单易操作等。社区花园旨在探索一种新的介入社区营造的方式,将其作为社区治理的媒介,培育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到景观的设计与实施之中,通过在地行动,助力当地居民从被动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社区营造的主人。

2 社区花园与现行主流景观生产方式的异同

目前主流的景观空间建设讲究高效、快速、高投入,从整体规划、方案设计到施工一气呵成,未来将要入住的居民没有机会参与到自己家园的建设之中,在情感上难以引起共鸣,而社区花园是以种植植物为主体,通过植物与居民之间的协同生长,共同参与营造自己的家园,整个过程的参与会强化社区居民的认同感。此外,系统的规划设计已将公共空间的每一寸土地都界定出它的功能属性,居民只能被动地使用这些已经被设计规划好的场地,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而社区花园主张的是一种适度留白的营造理念,居民可以自由灵活地加入到设计过程中,并可以在不同的空间挖掘不同的营造方式。另外,统一建造实施的景观构筑物等产品,在设计、生产和后期报废的处理上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导致环境和资源的浪费,而社区花园倡导的是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旧物料,来充分发挥它们的潜在功能。这与传统主流的景观生产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设计逻辑和运作方式,以社区花园为代表的景观微更新模式可以说是对现行景观生产方式的一种补充和矫正[2]。

总之,社区花园作为社区绿色空间的一种营造方式,不仅为居民提供园艺或农业生产活动,也营造了绿色生态的环境,还在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实现社区的景观微更新、构建共治共享的社区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 社区花园参与式空间微更新的价值体现

3.1 社区花园推动了居民之间的联结与互动

社区花园作为景观微更新的一种模式,它的主要目标是进行社区营造,即通过共同协作的方式,逐渐将孤立冷漠的邻里个体之间联结起来。社区花园的整个建造过程,鼓励居民从规划设计到施工阶段能够全程参与进来,当花园完成之后,除了提供种花种菜的功能之外,还可以用来举办各种各样的社区活动,从而增进居民之间的情感联系。

3.2 社区花园建立了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结

在城市里经常面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与协调难题,而社区花园的营造,可以利用绿色植物过滤和吸收掉一部分污染物,调节城市微气候,维持人、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此外,社区花园还可以扮演普及环保教育的角色,在花园营造的过程中,市民可以学习到很多生态与环境方面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于今后逐步地重建城市与生态之间的良性关系。

3.3 社区花园助力激活城市碎片化空间

城市中不乏各种荒废遗弃的空间,通过社区花园的营造来活化与激活这些碎片化的空间,从而将原来较为消极的空间转化为积极有活力的空间。在美国的西雅图,闲置的空地、电塔下、公路旁、高架桥下、停车场的屋顶,随处可见社区花园的案例,西雅图市政府法令指出,只要不影响交通安全,可以申请在自家门口区域之内种植蔬菜;新加坡在街道的微改造中,制定了“乌节路商业街城市设计导则”,对雕塑、喷泉、橱窗、装饰小品、照明、植物配置、建筑立面等景观设计要素进行了详细的控制规划;同时在该城市的铁路线下方、立交桥下、地铁站附近、水渠旁边等零星废弃的空间也进行了景观微改造,增加绿化和可以活动的公共空间。由于亚洲城市密度普遍偏高,有些地方居民将花园搬到了屋顶,比如中国台湾和香港就建有数量可观的屋顶花园,居民可以一边种花种菜,一边欣赏城市的天际线。

3.4 社区花园改变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营造模式

传统的城市和社区的建设改造,大多数是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营造模式,而社区花园则是让居民自始至终都参与营造自己的社区。社区花园推动了另一种城市治理模式,即强调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公众共同参与社区的治理,构建出了一种由政府主导、非政府组织促进、居民参与的多元共建体系。这种民间团体与政府的合作模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循序渐进的社区营造方式,它让城市的发展与更新更加贴近居民的生活,民众的参与协作也让民间自发和自我的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在活化社区空间的同时,也让社会网络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4 社区花园参与式空间微更新的路径探索

4.1 初期的实验萌芽:专业团队主导、居民辅助参与

在社区花园建设的初始阶段,设计团队首先要对社区进行全面的调研分析,包括小区的人员构成、居民的使用习惯和多种诉求等。首先,通过实地观察、走访、问卷调查、访谈以及询问社区居委会等方式了解使用者的构成,即社区花园的使用群体,同时根据人口构成大致推算出未来使用社区花园的各类人群和不同人群的使用频率。其次,倾听和掌握使用者的诉求。由于社区类型不同、人员构成不同、场地现状条件不同,每个社区都有各自的独特性,因此,要根据特定社区的特征和居民的需求来确定花园的风格和类型。社区花园的类型包括观赏性花园、可食性花园、疗愈性花园、容器花园和香草花园[3]。除了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获取信息之外,也可以通过举办小小设计师、花园征集活动等形式来深入了解使用者的真实需求。最后,要了解和挖掘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是社区特有气质的体现,包括社区的人文历史、居民的集体记忆、社区习俗、节日等群体活动,在社区花园营造过程中,要深入挖掘与保护社区内集体文化和社区精神;在社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方面,要关注小区居民的日常活动需求和自发性的活动,研究他们在该公共空间中的使用习惯或生活规范,使其在时间的积淀下,逐步转换成具备历史文化特征的公共空间。

在设计前期规划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收集居民诉求信息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专业设计团队要从专业的角度对众多信息和需求进行判断、分析与提炼,最终形成设计的初步草图方案;然后通过张贴方案图纸、印发宣传册、组织活动等方式推广和征求反馈意见;再次,可以邀请相关居民、企业组织、社会团体等开展动员大会,会议的目标一是征集社区花园设计方案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希望获得资金、物料、植物种子等方面的支持,三是寻找社区内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四是掌握愿意参与和投入时间精力的个体居民和对自然教育感兴趣的亲子家庭。

在社区花园施工建造的过程中,专业团队通过前期对参与居民的了解,可以根据每类人群的特长将营建任务拆分后分配给相应的人群,例如有木工和手工艺经验的人可以准备建设所需要的材料,有施工经验的人可以进行种植池的砌筑,有园艺技能的人可以负责植物的种植和养护,儿童则可以进行后期的装饰品制作和墙体的彩绘等涂鸦工作[4]。通过一系列营造活动的参与实践,可以逐步培养居民与社区、与花园的情感,不仅增进了邻里之间的友谊,激活了社区的活力,而且这种社区微更新模式也充分体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

4.2 中期的实践探索:挖掘社区能人,社区花园培训

由于长久以来的公民精神和公共意识的缺位,在社区花园营造的初期,居民持观望态度者较多,只有当参与者真正地感受到参与的乐趣和可能性之后,才会对花园营造团队建立起信任,前期实验探索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居民对自身环境提升改善的关注,从关注到开始行动,进而自我参与建造和维护,最终形成自组织的社团。当然,在自组织真正建立之前,需要专业团队对其进行培育,可以以成立社区花园培训班的形式,传播专业知识,培训内容不仅要包含策划、设计、施工、维护、管理等理论指导,也要有专家分享具体的成功案例,同时还要将课堂讲授与户外实践动手操作相结合。培训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传授花园营造的专业知识,另一面在于挖掘社区能人,动员在地居民参与社区花园营造活动,通过营造理念的传播和实践经验的分享,逐步改变居民的传统观念。社区能人通过培训学习,再带动各自社区进行花园营造,这种由在地居民自行设计、自发建造、维护与管理的小型社区花园,由于居民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其后期运营维护效果较好。通过社区花园培训赋能、培育社区能人、带动在地居民的自治方式,显著地提升了花园建设的实践和传播速度,丰富了参与式空间微更新的形式。

4.3 后期的推广拓展:陪伴式培力赋能,孵化社区自组织

每个社区内都普遍存在着在花园营造、园艺种植养护方面的兴趣团体,通过社区在地居民的原生动力和既有关系,以自愿原则为基础,通过专业团队的陪伴式辅导的方式,引导兴趣团体从松散随意的状态转化为规范化的组织,逐步扩大活动参与的人群和覆盖范围,使其在社区内部逐渐形成社区自组织,并以自组织的形式为主体独立开展各种花园营造的活动[5]。

社区自组织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自组织过程形成且趋于稳定之后,专业团队要逐步地组织社区在地居民进行自主提案社区花园的营建,提案内容包括社区营造的内容、选址、规模、设计方案等。提案的主题除了社区花园的建设之外,专业团队可以引导居民发散思维,只要有助于推动空间更新的想法思路均可,比如休闲座椅的改造、适老化和无障碍设计、儿童设施、立体绿化等。此外,还可以利用废弃物料制作景观装置小品或植物种植池,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建设疗愈花园,闲置废弃边角地的改造及其不同功能属性的挖掘,等等。

为了实现社区花园营造理念的广泛快速传播,为了让不同地域、不同城市和社区的居民能够更多地参与进来,专业组织团队亦可以通过网络推广、线上辅导和互动的方式,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民众,旨在向各地花园建造的支持者和爱好者传递社区自治与公众共同参与的理念,增进不同城市市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通过对社区的多种微更新模式的探索,激活了该群体的主观能动性,突显了自组织的运营能力,在协力建设、共同维护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在地的自组织,进而影响更多的居民自发地加入社区营造之中,从而持续恒久的实现社区的有机更新。

5 结语

以社区花园为代表的空间微更新模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景观治理实验,它以社区碎片化空间的改造为着手点,以植物种植和自然科普教育活动为切入点,让市民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内感受农耕劳作的欢乐,感受亲子时光,感受播种与丰收的喜悦,感受邻里之间交流互动的温暖。社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探索,虽小微且渐变,但在精细化存量发展阶段,尤其是在“人民城市人民建”思想指引下,它是共建共治共享层面的一条重要的社区参与路径和有机更新模式。

猜你喜欢
营造花园居民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石器时代的居民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谢翠菊 营造农村妇女“幸福站”
高台居民
营造温馨如家的购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