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对策研究

2022-11-18 21:25朱燕群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9期
关键词:宜居村民生态

□朱燕群 刘 昶 刘 霞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十四五”时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农村生态宜居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居住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

一、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必要性

(一)实现乡村振兴持续发展的需要。乡村振兴主要包括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等五个方面振兴。生态振兴是其中之一,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环境建设基础,主要在于构建生态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构建生态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将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的需要。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发展,每年出台多个中央一号文件推动“三农”发展。近些年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但还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如:在农村中农药化肥过度施用、秸秆焚烧、乱砍滥伐树木、生活垃圾污染、河流污染、厕所改建不到位等。尽管政府加强了治理和改善,但仍还有些指标不达标。因而,在乡村振兴中还需加大治理力度,不断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加快补上农业生态环境突出短板,提升广大村民生活质量。

(三)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需要。随着一系列中央一号文件实施,农业强了、农村美了、农民富了,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但在经济发展、基础教育、基础设施、生态生活环境、医疗服务等方面城乡还存在失衡,城市生活水平、宜居环境、基础建设还明显高于农村。生态宜居环境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生态宜居建设中最直接的获益者和最重要的主体是村民,需要建设美丽乡村,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是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途径。

二、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规划还有待提高。有些县、镇未制定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整体规划或者规划不太合理,有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就对农田进行整理和水渠建设、有交通道路建设资金就对农村道路改造和修建,缺乏顶层建设和整体规划,缺乏空间整体布局,住宅建设未整体规划,未整体考虑乡村绿化、供排水、公共活动场所、生活垃圾处理、生产废弃物处理、畜禽粪污处理、厕所改造等相关配置,以致有些工程、公共资源重复建设,乡村建设未根据本地特色,未体现当地文化和习俗,未体现生态宜居乡村风貌。

(二)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投入还有待加强。有些乡村生活垃圾处理、生产废弃物处理、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后期综合利用、乡村厕所修建和改造、生活污水处理等项目缺乏专项资金投入。部分乡村不能解决农作物秸秆后期综合利用,导致出现秸秆焚烧现象,不能解决垃圾分类、垃圾运转设施、卫生工作人员劳务工资基本资金,造成环境污染,偏远乡村供水工程管理费用不足,导致水质检测、净化消毒、水源保护、供水设备维修难以常态化,影响了村民生活用水质量,乡村亮化工程、绿化工程、美化工程资金不足,导致建设标准不高、工程效果不佳。

(三)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意识还有待提升。村民是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主体和最直接受益者,但少部分村民认识不到位,对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和外出劳务收入比较关注,由于生态宜居乡村不能立竿见影给村民带来直接的利益,可能导致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兴趣不大。部分中青年村民外出务工,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导致有些建设难以顺利进行。由于长期生产生活习惯和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盲目追求农作物产量,导致农药和化肥施用超标,为了方便省工秸秆焚烧现象时有发生,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也比较随意。甚至个别村民为了个人利益,乱砍滥伐树木,将公共资源占为己有。

(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监管还有待落实。乡村加强经济建设,落实乡村产业振兴,将养殖企业和工业企业引入乡村,在建设工作中对畜禽粪污处理、工业污水处理、污气排放等设施设备投入不到位,有些还未经过生态环境部门环境评价,企业随意排放污水、污气、噪音,导致乡村河流、土壤、空气受到严重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产品产地环境,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了当地村民生活质量,甚至造成较大危害。乡村生活污水排放依旧粗放,造成地下水污染;秸秆焚烧时有发生,造成了空气污染;生活垃圾随意处理和厕所革命不到位,造成了环境污染。乡村生态环境监管还有待进一步到位、落实。

三、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整体规划。县、镇规划部门要对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科学做好整体规划,要结合乡情和村情做好规划,做到一乡一策、一村一策,要对乡村整体空间进行合理布局,村民住宅建设科学规划,对乡村绿化、供排水、公共活动场所、生活垃圾处理、生产废弃物处理、畜禽粪污处理、厕所改造等整体配置规划,充分体现生态宜居乡村风貌及当地文化和习俗。

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要以改造和修缮为主,不要盲目追求推倒重建和异地新建乡村,乡村名木古树、历史建筑物、文化村落要最大程度保护好,进行修缮。最大程度不改变自然水系、乡村地貌,凸显当地原生态特色,将原生态特色与现代化建设有机融合,既能传承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又使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在规划中保护好森林和植被,确实保护好环境。

(二)加大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投入。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乡村居住环境整治专项投入,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地方政府要将危旧房屋改造、饮水安全、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等专项资金统筹安排,发挥资金最大效应,做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确保乡村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彻底改善。同时,加大对网络、通讯、供水、供电、道路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在符合相关政策前提下,简化乡村居住环境改造的审批流程、招投标手续,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确保工程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逐步探索乡村生产生活垃圾处理、环境保洁收费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财政补贴政策。

在政府引导下,吸引金融资本、企业资本加入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形成政府、银行、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机制。发挥金融系统建设乡村振兴社会责任积极性,健全乡村振兴信贷担保体系,引导商业银行提供信贷支持。引导行业企业参与厕所革命、垃圾处理、生产生活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

在符合相关政策条件下,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在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自身具备“造血”功能,将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和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发展乡村企业,通过产业发展,提升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力度。

(三)积极引导村民参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基层干部要积极宣传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相关政策,宣传用语通俗易懂,深入各家各户,关心村民生产生活,了解村民的思想状况和所顾虑方面,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宣传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最大受益者是当地村民,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是提升村民幸福指数,进一步增强村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有效途径。使村民对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认知、认同。

要提升村民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相关部门做好测土配方工作,积极鼓励村民按照标准施用农药和化肥、生态养殖;指导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垃圾集中处理;树立村民污水处理意识,减少污水排放量,培养节水意识;树立大气环境保护意识,秸秆不能焚烧,要进行综合处理,减少空气污染。

要发挥村民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切实保障村民知情权,鼓励村民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明确乡村公共环境卫生责任。倡导和鼓励村民自觉形成废弃资源回收、节电、节水、节能等习惯。

(四)加大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监管力度。加大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经费监管力度,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资金量大、来源渠道多,直接影响村民利益,也是村民关注焦点,要对资金来源、项目选择、建设全过程进行监管,在村务公开栏向村民公开,对项目资金进行绩效评价。

加强对引入产业进行监管,特别是工业企业和养殖企业要加强监管。对企业选址、建设、环境保护评价全程监管,确保不影响生态环境;要对企业排污水、污气、噪音等指标进行检测,确保生态环境质量达标,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质量。

加强对农业生产生活进行监管,对秸秆焚烧、农作物施用农药化肥进行监管,对生活污水排放和垃圾随意处理进行监管,对乱砍滥伐树木要及时制止和处理。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将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在建设中根据村情做好整体规划,建设中注重建设实效,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积极探索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途径,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宜居村民生态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宜居的海底城市
“生态养生”娱晚年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