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2-11-18 21:25朱红波周永新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9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朱红波 李 凡 王 伟 周永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尤其是在一些关键领域频频出现的“卡脖子”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乘势而上,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人才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核心要素,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引领和创新能力培养既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需求。要培育创新型人才,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是基础[1],开展高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思政元素的灵活融入,对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塑造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协同育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一、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愈发凸显。新技术革命导致当前的传播方式和人们价值观念、互动方式发生转变,各种文化、价值观并存的现象冲击着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也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2]。近几年召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都明确强调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育人牢牢把握德行和技能两个方面,在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课程思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补充思政课程在这方面的不足[3]。高职教育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在专业课教学内容中融入塑造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活力的思政元素,培养具有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开发专业课程思政资源

(一)确定专业课程思政目标。高职专业课程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平台,同时也是价值引领、人格塑造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的思政授课,应在发挥其本身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特殊功能、切实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其社会竞争力着手,形成理论体系,并推动思政教学改革[4]。在高职各专业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注重创新发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坚持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认知,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培养辩证思维和创新意识。在专业课程中确定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政目标,要紧紧围绕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专业教学标准。结合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确定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政目标主要包括不畏艰险、锐意进取奋斗精神、永不满足的求知欲望,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知难而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等。

(二)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围绕《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专业课程思政目标,深度剖析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特别是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要求,在专业课程设计中寻找契合点,紧扣时代发展,在立足课程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挖掘创新精神塑造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回顾历史,中华民族在天文、物理、农业、陶瓷、造纸、印刷等领域永于创新和善于创新,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发明、成果等案例揭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内涵;从今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广泛布局到“中国天眼”的落成启用,从“嫦娥工程”的稳步前进到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从页岩气勘探到量子计算机研发,从移动通信技术的赶超到高速铁路建设的领先等诸多方面,向学生展示创新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强化民族自豪感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激发对科技创新强烈愿望和内生动力,以创新思维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把实现民族复兴作为个人的使命担当。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要加强各类科技创新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应用能力,对推动我国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进行教学转化,开发形成微视频、短报告、小故事等多种形式的典型教学案例资源,并结合专业课程特点灵活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

三、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发挥课程主渠道作用

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高职院校不能止步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更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和创新发展的环境与条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培养需要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和手段,灵活运用现代化多样化教学手段,使学生求知欲望进一步增强,并在学习探究中塑造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高职教育中,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大平台,更是价值引领、人格塑造的主渠道,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为进一步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渗入要主动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积极作用,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采用微课、慕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空间,结合专业及课程特点采用线上线下、虚实结合教学方法,整合多种信息化资源,将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相结合,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创新课程评价标准,以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思想、行为素养为目标,探索涵盖课上与课下、考试与表现,集学生日常操行评定、创新竞赛获奖、专利申请等因素为一体的多元评价方式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

四、拓宽创新能力培养渠道,形成多元化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最终要走向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因此,高职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满足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这必将使高职人才培养形成多元开放的格局,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必然。高职专业课教师要积极深入企业一线,了解行业产业前沿技术,获取企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通过申报科研课题或技术创新项目等形式,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创新活动,在实践锻炼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学生尊重科学、勇于创新、服务产业的内在素养。同时,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各类技术技能创新平台的重要作用,形成多元统一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开设创新能力课程、实施创新创业项目和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以及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等竞赛项目,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从而实现教师教学能力与服务能力相融合、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提升,不断巩固和强化学生追求卓越、大胆创新、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激发学生科技报国、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深化创新驱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五、结语

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代高等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和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新时代的技术技能人才不能满足于“熟能生巧”,还应成为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的推动者,在创新创造中攀登技能高峰。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专业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渠道,全面推进高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价值引领、人格塑造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为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创新创业人才和技术储备。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