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

2022-11-18 21:25张坤美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9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互联网+教育

□张坤美

一、引言

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而“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1]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国青年学子开展强有力的思想教育与引领,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青年大学生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在历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2]青年学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中国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青年成长的全过程、各环节,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让爱国主义教育符合时代需求,让爱国精神代代相传。

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布,力求将互联网与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各行业新的生态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已经成为今天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我们在这个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3]根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新增网民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其中10~19岁、20~29岁的网民占比分别为12.3%、17.4%,合计远高于其他年龄群体。”[4]可见,年龄在18~29岁间的高校大学生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成为网民,尤其是手机网民的主要群体。在此背景下,结合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新特点、新需求,探索“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路径、新思路,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多元化思潮传播无孔不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势必造成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中国的社会思潮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多元化的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碰撞与冲击不断,而思想最为活跃、承载着国之希望的高校学子,自然成为一些敌对势力的主要攻击目标。敌对势力快速适应、掌握、利用网络技术的先天优势和能打破时空局限的特点,将“互联网+”思维充分运用到多元化思潮的传播、侵入过程中,企图利用历史虚无主义、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公民社会等多元化的思潮侵蚀中国青年一代,企图瓦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就曾毫不掩饰地说:“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高校大学生中已经出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淡化和边缘化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的缺失;对党和政府信任的缺失。具体表现为价值追求错位,消费主义价值观盛行、荣辱观念扭曲、随意践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日等现象。

爱国主义教育成败与否,事关中国百年发展大计。马克思曾言,“一定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6]面对敌对势力凶猛的“互联网攻势”,高校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反击力度明显不足,如何见招拆招,充分运用“互联网+”时代优势,将爱国主义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旋律、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中国精神的内核深深植入青年学子内心,守住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抢占并创新高校学子的思想阵地,就成为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

(二)“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思维缺失。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其本质是坚持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内容丰富,意义深厚,价值深远。新时代背景下,应该“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加强爱国主义网络内容建设,广泛开展网上主题教育活动,制作推广体现爱国主义内容、适合网络传播的音频、短视频、网络文章、纪录片、微电影等,让爱国主义充盈网络空间。”[1]但通过调研发现,占比45%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仍采用主题班会、主题学习、课堂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等传统的方式与媒介进行。且围绕学生的专项调研较少,对学情评估不够,认识不全面,灌输式的教育与引导思维仍是主要。忽略了新时代大学生为网络原著民,是新时代背景下浸泡在网络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方法、新途径、新媒介带入的爱国主义思想,而非传统的说教、课堂、参观等。当前爱国主义教育思路、方式、媒介等不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缺乏吸引力,很难能吸引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

根据对28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在爱国主义主题班会、专题学习或是课堂教学中,“低头族”占大半,宁愿低头玩手机、浏览APP、公众号、QQ空间、微博等,也不愿意认真听课、听讲、参与。其中65%的同学给出的理由是老师上课枯燥乏味、表情单一、案例老套,爱国主义主题缺乏吸引力,无法引起自己关注。有53%的同学认为学校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够丰富,真正意义的线上活动少之又少,多以演讲、征文等开展,没有能促使自己参加的“吸引点”。有49.3%的同学认为自己很想亲身体验一下爱国的力量与气场,但在学校只有学生干部、成绩优秀的少部分同学才有机会走出去,自己感到很失望,也很沮丧。

归结起来,一个问题凸显: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互联网思维融入不够、吸引力不足、覆盖面不广、吸引力有限。这样的态势,很难实现预期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也很难让青年学子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积极投身建设祖国的伟业。

(三)“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路径适时性不足。中国现有网民规模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71.6%,手机网民规模10.07亿,在网民群体中,尤其是手机网民中学生占比最多,约占29.7%。其中,“95后”、“00后”的高校大学生又是主要群体。他们是网络原著民,是浸润在大数据、信息化、数据化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喜欢新鲜事物、乐于尝试,思维敏捷、思想灵活,接收信息渠道广,极易接收新信息、新知识、新文化,且追求思想和人格的独立。对学情的全盘把握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初衷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 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中强调:“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己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网络空间理应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空间,是所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充分思考、挖掘和利用的新阵地。但当前诸多高校还未能认清网络时代、大数据、信息化、全媒体等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及即将带来的影响和改变。从教育理念、方法、途径到媒介的选用,对“互联网+”思维的融合,对新媒体、大数据的运用力度不够,停留在老思维、老模式里,迟迟不能做出调整。这既不能适应学生的真正需求,也不能从容地应对敌对势力在多元化思潮侵入过程中采取的“互联网手段与方法”,这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全面推进极为不利。

(四)“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联动机制不健全。“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不是某一部门之事,也不是某些人之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应该是高校、社会、家庭三者合力完成的事。新时代背景下,只有形成健全的“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联动机制,才能适应新形势,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合力,帮助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目前,在诸多高校,“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引导队伍,大多只是附加于学工部、学生科、辅导员、班主任,或只是作为思政课教师的课堂一角,其余部门和人员很少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中来。且缺乏专门的培训与知识更新,更甚者对“互联网+”思维不知道、不了解、不利用,尚未形成健全的教育联动机制。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联动机制不健全,无架构、无体系的网络教育效果十分有限,也不会形成持续的、稳定的心理涟漪。通过对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案梳理发现,只有少部分高校考虑到社会、家庭要素,很多高校忽视了社会、家庭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性,对“三全育人”理念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践行深度不够、机制不全。同样是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都在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教育引导,虽形式不尽相同,但内容重复、知识点零散、抓不住重点是常事。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学生丧失兴趣,看轻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进而不学习、排斥爱国主义话题,想要进一步升华,就难上加难了。

三、“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一)打造“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模式。新时代,是互联网和自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引领下,我国互联网基础建设、互联网运用和互联网政务发展等取得了历时性的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实施爱国主义数字建设工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与网络传播有机结合。创新传播载体手段,积极运用微博微信、社交媒体、视频网站、手机客户端等传播平台,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新技术新产品,生动活泼开展网上爱国主义教育”。

充分运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探索形成“互联网+学生活动”“互联网+思政课堂”“互联网+谈心谈话”“互联网+专题学习”“互联网+基地参观”等新的生态模式,不仅能全面适应学情,还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也能整合资源,增强教育的延展性和持续性,让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如“互联网+基地参观”可以有效克服只有部分同学能参加的短板,运用3D全景等技术将各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制作成3D、5D立体视频投放到高校内建立的播放室,同学们对新技术充满好奇,且足不出户就可以身临其境体验,不仅能保证安全,吸引同学们全身心参与,还能节约资源,将教育引导的效果一直延续。

(二)搭建一批“互联网+”新媒体教育平台。“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的探索创新,离不开一批新媒体平台的搭建,有了合适的平台,才能科学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根据对高校抽样调研显示,98.26%的学生在通过手机使用微信、QQ、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平台,81.1%的同学在使用易班、校园BBS等校园网络平台,68.9%的同学在使用抖音、快手等视频软件。62.84%的学生喜欢阅读学校采用微信、QQ、微博等方式进行宣传信息的推送,57.09%的学生喜欢学校通过微信、QQ、微博等方式策划开展活动。每天使用手机在1~2小时的占11.34%,使用3~4小时的占45.06%,5~6小时的占26.45%,6小时以上的占17.15%。

以上数据显示,“互联网+”思维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全方位的运用及一批高质量新媒体教育平台将成为“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只有真正用好、用活新媒体平台,才能抢占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将爱国主义的内涵、理念、价值等通过音频、短视频、网络文章、纪录片、微电影等形式潜移默化地浸润到同学们心中,持续性激发同学们的兴趣。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在推广使用易班,其次是官网、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平台。但经过梳理发现,部分公众号、官网、抖音等自媒体仍处于“公示栏”水平,只是把线下的活动搬到线上,或是作为新闻窗口,未能让这些平台动起来、活起来,真正走入学生心中。

微信、QQ、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自身的建设较为完善,功能齐全,各高校除了注册、打造属于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同学们使用频率高的平台,策划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线上活动,让同学们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在玩手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参与其中,潜移默化传递爱国主义价值观,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比如线上辩论、线上观影、线上竞赛、线上歌唱比赛等形式,通过灵活的时间和形式,加上有效的激励奖励办法,就能让自媒体平台真正活起来,让爱国主义思想流行起来。其次,打造一张能网罗同学们思想的“网”。通过调研发现,同学们对老师个人的微信、QQ、微博等的关注度和兴趣度远远高于官方的新媒体平台。各高校要充分运用高校教师的个人新媒体平台,尤其是有影响力的教师。通过老师个人对优质爱国主义网文、原创文章、生活感悟等的分享、转发、推荐等,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和浏览,由点及面,形成一张爱国主义教育的“网”,将同学们的思想网罗其中,最后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三)打造“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尖锐队伍。“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的总结、平台的搭建、运营,都离不开一支专门的、尖锐的队伍。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当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都在强抓的重中之重,“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队伍的建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一环,是从上到下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1.是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站位高的队伍。只有政治站位高,才能真正理清、弄懂爱国主义教育的真正地位和内涵;才能在教育开展过程中有足够的高度来引领青年学子;才能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精神,跟着时代发展而进步,及时有效地学习新事物、新技术、新思想;才能走入学生内心,摸索学生感兴趣的、关注的、想学习的。只有一支有高度责任感的队伍,才能用心贴近学生,策划设计出有温度、符合实际学情的“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2.是一支技术过硬的队伍。组建一支师生参与的“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的尖锐技术队伍,定期培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且指派专门的技术指导教师。既有站位高、通技术的老师,又有精通各类新媒体平台运营的学生,师生的高度合作,无论是微信公众号、微博,还是抖音,他们都能最大限度地站在同学们的角度,策划、编辑、推送、开展一系列同学们真正感兴趣、愿参与的活动,最终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3.是一支热爱教育事业的队伍。“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而教师既是这项工程的工程师,又是施工者。想要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打造一支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的队伍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热爱才能全身心投入、才会用心去思考引导青年学子的方式、方法,才会走近他们,用心去感受青年学子的需要,进行“有温度”的教育和思想引领。

(四)形成“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联动机制。“打造一支队伍是核心,形成‘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联动机制,才是高校全面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全覆盖、有重点,才能有节奏地开展好教育引领。成功的、全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全校总动员、全社会总动员、家庭积极参与才能实现的。“互联网+”思维的运用,让这种“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成为可能,成为将来高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引领的趋势和技巧,教育本应是三者共同合力才能完成的一项工程。当前“三全育人”理念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指导思想,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也不例外,也应该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贯彻落实。

大学四年是青年学子三观塑造、认识社会、判断是非的关键四年,除思政骨干队伍外,全体教职员工都应该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中来,探索形成全校总动员的“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联动机制。以辅导员、班主任等为骨干力量,图书馆、后勤、食堂、宿舍等工作人员,都应该树立爱国主义教育事关学生成才、学校发展、国家富强的意识,重视爱国主义的环境营造;专业课教师更应该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理念和要求,结合学情、巧妙构思,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个人专业课教学中。搭建“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联动机制,每个人都在其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与发力点,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引领。

社会与家庭的参与不可少,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转型时期,如何诠释爱国主义精神、中国精神,较之以前复杂得多。各类新闻事件的曝光、突发事件的发生,对青年大学生的爱国观势必产生强烈的冲击,甚至会诱发对国家、社会的质疑。这就需要全社会各行业、家庭都行动起来,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地运用“互联网+”思维,宣传报道新闻事件、突发情况、家庭事件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正面的氛围,引导同学们去去搀扶老人、去让座、去见义勇为、去勇敢担当,将爱国主义践行在中国的大地上。有国才有家,家庭是青年学子的港湾,是树立爱国主义精神的第一步,青年学子大部分的爱国情怀来自家庭的影响和熏陶。所以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优势,将社会、家庭融合,形成联动机制,实现爱国主义教育。

四、结语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立德树人,培养有志青年的重要一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关键。在“互联网+”视域下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的探索,以当前“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的客观分析为基础,对“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路径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索分析,将“互联网+”思维有机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适时性调整、理念更新、队伍建设、联动机制搭建,既符合新时代发展特点,又符合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特征,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科学地、合理地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势在必行的,很大程度上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开拓了视野、拓宽了路径。这对于振奋青年学子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互联网+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