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西江经济带石漠化地区绿色发展的依据困境及对策

2022-11-18 20:54:01黄思佳
农业与技术 2022年9期
关键词:西江石漠化珠江

黄思佳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石漠化是我国岩溶地区最大的生态问题,被称为“地球癌症”,严重制约石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1]。目前石漠化已成为制约我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引起国家和社会广泛关注。珠江-西江经济带地处我国南部河谷平原地带,连接我国东南发达地区与西南欠发达地区。该经济带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由于岩溶地貌景观,区内部分地区存在严重的石漠化问题。石漠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较低,部分严重石漠化地区甚至难以进行基本的农业生产活动,严重加剧了这些区域的贫困程度。因此,如何在保护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地理、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双赢,是目前珠江-西江经济带石漠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研究对象。

1 珠江-西江经济带石漠化地区绿色发展的依据

珠江-西江经济带石漠化地区大多位于西江片区,其岩溶地带隶属滇桂黔片区,这类区域集革命老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于一体,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石漠化片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问题突出,难以支撑现代化大工业,因此如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巩固石漠化地区脱贫成果就显得格外重要。

1.1 绿色发展是珠江-西江经济带石漠化地区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

珠江-西江经济带的石漠化地区大多位于广西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喀斯特岩溶地貌的典型地区,为全国各省区中岩溶分布面积最大、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区内岩溶地貌占地面积大,森林植被覆盖面稀少,水土流失、岩石裸露各项情况复杂。广西西部地区位于云贵高原向广西盆地的交接地带,山高谷深,地形陡峭,石漠化大片分布,且较为集中。重度石漠化主要分布河池、百色、柳州、南宁和崇左,且占重度石漠化总面积的94.5%[2]。这类地区只有通过绿色发展模式才能摆脱由自然条件带来的困境。习近平明确指出:“绿色发展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3]”绿色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生产方式,使群众的生产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的可承受范围内,有效降低对石漠地区生态系统的伤害。绿色发展要求石漠化地区注重科学布局,推进片区内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是石漠化地区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唯一出路。

1.2 绿色发展有益于石漠化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珠江-西江经济带的东部地区,如广州、佛山等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商业贸易频繁,人均收入总体较高。珠江-西江经济带西部位于广西境内,地处西南岩溶地貌,自然生态环境恶劣,总体经济欠发达。当地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的不利影响曾造成大量深度贫困县,导致贫困指数居高不下。2020年我国达成了全面脱贫目标,当然这部分深度贫困县也由于国家财政政策支持而得以脱贫。但脱贫摘帽不是本地区社会发展的终点,而是全新的走向更加发达社会的工作起点,未来任重且道远。目前珠江-西江石漠化地区正处于已脱贫的初级阶段,但其中部分已脱贫县的经济状况依旧不乐观,其可持续性需要通过本地的绿色发展来夯实支撑。对石漠化地区而言,需要通过绿色发展实现产业增收、产业富民,进而提升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及绿色生活方式。因此,坚定不移加快绿色发展,探索石漠化地区走经济绿色低碳发展路子,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当地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珠江-西江经济带石漠化地区的必然选择。

1.3 绿色发展有利于石漠化地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美丽中国的建成添砖加瓦

党和国家的“十四五”规划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提出“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4]。珠江-西江经济带西部的大面积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劣,加之受当地群众的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影响,导致当地石漠化程度逐步加深。由于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基础生态条件较差。因此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需不断加强对这类地区的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大力造林绿化,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改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努力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引导珠江-西江经济带所属石漠化地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3],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建成和维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珠江-西江经济带石漠化地区绿色发展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在为美丽中国建设增砖添瓦和贡献力量。

2 珠江-西江经济带石漠化地区绿色发展的困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理念的逐渐深入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也有了向好的变化,如生态环境获得有效改善、石漠化综合治理初见成效等。但与此同时,全面实现石漠化地区的绿色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表现得较为显著的有以下6个方面。

2.1 绿色发展技术和有关科研人员存在不足

目前,绿色发展是石漠化地区的综合发展目标,但与此相关的绿色发展技术并未形成完整体系,从而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其背后的原因有,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相对于传统的生产技术而言,绿色技术的发展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绿色技术创新往往意味着背后有丰厚的资金支撑,但石漠化地区自身的贫困状态使得该地无法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更无力承担绿色发展技术创新失败的结果;研发力度不够。绿色发展技术研发目的是实现石漠化地区经济目标和生态系统的协调统一[5]。受石漠化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和自身发展落后等因素影响,加之当地也不能给专业人才提供较为丰厚的财力支持,科研启动资金受限,进一步阻碍了现有科研人员深入石漠化地区进行实际调查和针对性研究。系统完整绿色发展技术的缺乏与有关科研人员的不足,导致石漠化片区的绿色发展愈发艰难。

2.2 绿色产业困境严峻,缺乏完善的绿色发展规划

珠江-西江经济带石漠化地区是著名的历史贫困区,即使在今天当地的现代化产业水平依然不高,各个产业都缺乏绿色龙头企业带动。石漠化片区缺乏外来高科技绿色大企业,当地本土企业规模小且分散,没有形成系列产业集群,仅能生产附加值较低的商品。加之当地岩溶地貌的不利影响,本土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如乐业、巴马、那坡等县没有1家超亿元的企业,大化、马山、凌云、西林等县没有1家超10亿元的企业[6]。石漠化地区的蔗糖、铝、冶金等传统产业抵御市场波动能力较弱,且存在企业管理模式粗放、产品附加值低、能源资源高消耗等系列问题,与绿色产业的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

石漠化地区绿色产业较落后除了与不利的地理环境有关外,与绿色发展规划不完善,获得的产业投资不足也有关系。从珠江-西江经济带的石漠化地区总体规划看,来自国家及地区政府的拨款并不富足,且大部分资金被投入到石漠化综合治理计划中,当地绿色产业发展获得的投入过少。据广西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广西财政收入超2800亿元,但对于农林水事务大类的资金投入仅755.57亿元,石漠化综合治理所获资金总额更小,以致当地绿色产业的财力支持不足,发展缓慢。另外,各项具体政策存在不稳定和易变性,很多规划和意见由于缺乏规范效力只停留在口头上,从而呈现出政策的泛化、碎片化、短视化等问题,影响到石漠化片区绿色发展的长久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2.3 石漠化片区的绿色发展基础设施薄弱

珠江-西江经济带石漠化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和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当地的绿色发展。珠江-西江经济带西部的石漠化地区基础设施较落后,与本区域发达的东部相比差距较大。珠江-西江经济带东部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交通网、物流网、电网、信息网等各类基础设施四通八达十分完善,但西部的石漠化片区部分位于海拔较高的云贵高原,部分位于海拔较低的山区,且都属于喀斯特岩溶地貌,地形地势差别悬殊,交通物流网建设难度大。再加上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以手工耕作为主的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不利影响,与恶劣的地理自然环境因素一道造成了该区的落后和基础设施的不发达。石漠化片区的地方财政较为拮据,难以满足其基础设施全面建设的需要。道路修建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需占用一些耕地,还需要对路边一些房屋进行征地拆迁补偿等,这些问题都影响着石漠化片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石漠化片区可发展沃柑、油茶、核桃等林下经济产业,但因部分地区缺乏田头冷藏、县级分拣、清洗包装和冷链运输等完善的农产品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产品的对外运输和销售。珠江-西江经济带的石漠化地区还缺乏完整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规划,重度石漠化片区内的农村电路、网络、通讯稳定性还有待提高。

3 珠江-西江经济带石漠化地区绿色发展的对策

经多年建设,目前珠江-西江经济带石漠化地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力、综合发展能力都有显著增强。而且目前两广正在不断加强合作并奋力开创珠江-西江经济带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但经济带内石漠化片区的落后与发展不足,成了阻碍整个经济带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障碍。鉴于此,针对目前经济带石漠化地区存在的绿色发展困境,可从以下3个方面寻求突破。

3.1 提高生态科技研发投入,创新绿色发展模式

生态科技是支撑珠江-西江经济带石漠化地区绿色发展的柱石。要继续提高石漠化片区绿色发展技术的研发投入,要充分依靠珠江-西江经济带东部珠三角地区的发达科研水平和雄厚实力,进行全区域研究实力整合,加强对石漠化地区石山造林树种选择、治理模式、造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生态治理技术和治理模式,逐步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绿色发展模式。同时,还要大力开展经济带内石漠化地区的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如造林、石漠化治理、可持续林下经济等试验示范区建设,建立具有一定规模效益和影响力较大的示范点,形成科学治理技术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典型模范带动区。需落实生态科技研发具体事项,提高区内高校及相关科研机构对石漠地区综合治理、绿色发展技术等的研究投入。广西区内大部分市(县)都地处岩溶地貌,十分方便本地科研人员深入实地调研,从而为当地发展提供绿色科研技术与相关科技支撑。另外,还需整合优势资源,构建绿色发展科技研发平台[7]。要根据珠江-西江经济带的资源特点,以区域内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为支撑,以农、林、电子、信息等产业为重点,形成“科学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研究—产业支撑应用”的科技研发转化体系,创新绿色发展模式,将绿色科技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带动石漠化片区绿色经济发展。

3.2 完善绿色发展规划,用好各项政策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珠江-西江经济带的石漠化地区要完善绿色发展规划,并充分利用各项政策推动当地的绿色产业发展。完善绿色发展规划需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级的项目资金投入,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和个人来投资,结合当地绿色产业发展,实现企业获利、百姓享福、国家受益,以便长期有效拉动石漠化地区绿色发展。石漠化片区还需充分利用精准扶贫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少数民族帮扶政策等相关政策,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积极促进乡村振兴,支持绿色发展[8]。在完善扶持政策的同时,继续积极探索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超过土地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环境问题严峻的重度石漠化地区,政府可选择性地对当地群众实施异地搬迁政策。可将部分土地投入土地流转市场,成立土地流转服务站。

要贯彻落实各项绿色发展政策,实现绿色产业兴旺发展。要将绿色发展理念有效贯彻到生态经济发展领域,强调产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9]。要有效推进并实现石漠化片区群众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绿色工业等绿色产业。要充分发挥当地岩溶资源优势,促进并实现绿色产业发展。如,可以通过促进当地乡村旅游业来发展培育特色农业,形成种养一体、农游融合的新兴特色旅游业,以增加石漠化贫困地区的收入。要发展绿色农产品种植业、深加工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相关特色产业,促进石漠化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岩溶地区生态旅游是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旅游开发不仅能使当地村民增收致富,且能提高村民重视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保护[10]。要实现传统产业的绿色升级,让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逐步崛起。石漠化片区传统产业之一的蔗糖工业,现已初步建成33.33万hm2“双高(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大部分糖业集团得到改革创新或重组,整个糖业发展水平和生产加工的绿色环保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3.3 完善石漠化地区绿色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珠江-西江经济带石漠化地区绿色发展的前提条件。要有效整合资金,着力加强石漠化片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加大对重度石漠地区贫困县各项政策的倾斜力度,努力补齐珠江-西江经济带内石漠化片区的各类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短板。具体措施包括改善石漠化地区农村的交通条件,以道路、水利、电路、通讯、物流等“五网”为建设重点,加快构建区域发展的基础设施大骨架、大网络、大体系,以推进重点项目为抓手[11]。集中各界力量推动当地农产品的冷链基地建设、增强仓储、物流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加强交通道路、饮水工程、水窖沟渠、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阻止和减少农村由于燃料不足导致的上山乱砍滥伐现象,降低地方森林资源消耗量,使当地群众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以及发展环境得到绿化、优化和美化。同时,要加快完善和构建珠江-西江经济带石漠化地区的水土保持工程及水利设施建设。要继续加强区域内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特别是对石漠化片区内供水工程及相关项目进行维护、升级和改造。

4 结语

珠江-西江经济带岩溶地区众多矛盾混合,石漠化当地绿色发展必须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推动石漠化片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实现当地绿色发展欣欣向荣。从长远角度来看,绿色发展模式将是珠江-西江经济带石漠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唯一双赢方式。坚持发展可持续绿色经济,加强岩溶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共创石漠片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是时代所需,也是时代所趋。

猜你喜欢
西江石漠化珠江
贵州省北盘江流域喀斯特石漠化变化特征及治理成效分析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梦牵珠江
珠江新城夜璀璨
岭南音乐(2020年1期)2020-03-12 12:43:30
“漫”游珠江
珠江水运(2018年22期)2018-12-25 18:00:08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大美西江
歌海(2016年3期)2016-08-25 09:07:21
石漠化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以广西为例
学术论坛(2016年5期)2016-05-17 05:44:46
情满西江 放飞梦想——西江中心小学简介
情满西江 放飞梦想——西江中心小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