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阳 宋诚亮 苗中芹
(1.山东省沂源县农业农村局 山东 淄博 256100;2.山东省淄博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中心 山东 淄博 255000)
沂源县地处鲁中山区腹地,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平均海拔401 m,是山东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素有“山东屋脊”之称,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无工业污染,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沂源县属暖温带季风区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3.6℃,平均降水量817.2 mm,无霜期224 d,年累计日照时数2158.8 h,光照充足。土壤类型多为褐土、棕壤,两种土壤交错分布,土壤养分丰富,特别是钾、钙含量很高,属于富钾区,非常适合中药材生产。境内野生中药材品种资源丰富,丹参、桔梗、黄芩、柴胡等栽培历史悠久。
沂源县中药材资源丰富,品种繁多,经中药材资源普查,共发现各类植物中药材524种,其中,菌类药材2科3种,植物类药材101科521种,总蕴藏量1.2 t。沂源县1970年前后开始人工种植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始于1998年。栽培品种最初主要为桔梗,由博山区池上镇传入,种植区域由原三岔乡璞邱村(现南鲁山镇璞邱村)逐步扩展到原三岔乡,后又扩展至悦庄镇、石桥镇及全县各镇。2000年以来,中药材产业发展规模、基地建设水平、区域化布局、生产组织模式、品牌影响力、市场化运营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中药材产业已成为我县继林果、畜牧、蔬菜之后的第四大农业产业。2008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顶峰,约5万亩(每亩约为667 m2,下同),其中桔梗4万亩。2010年前后,由于内蒙古赤峰市逐渐成为全国优质桔梗规模生产基地,加上桔梗价格下滑影响,我县种植面积逐渐减少。此期,随着治疗心脑血管中成药原料市场需求增加,丹参价格提升,全县丹参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近几年来,除南鲁山镇、悦庄镇、石桥镇等传统种植中药材的乡镇外,鲁村镇、大张庄镇农户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中药材种植已逐步成为许多村的优势特色产业,成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8万亩左右,其中丹参1.4万亩、桔梗0.15万亩、黄芩0.25万亩,主要分布在悦庄、石桥、南鲁山、鲁村、大张庄等镇。另外,金银花、银杏叶、徐长卿、白芷、柴胡、黄芪、板蓝根、何首乌、细辛、山茱萸等零星种植。
种植中药材的经济效益比种植粮食高,是实现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产业。生产成本以丹参为例,丹参亩产(干货)300 kg左右,单价10元/kg,收入3000元/亩,每亩地需投入种苗300元,肥料农药300元,其他200元左右,在不计算人工费用的情况下,每亩纯收入在2200元左右[1]。
我县中药材加工大多为初加工,其中桔梗主要作为食品加工原料,如华康食品公司、鑫悦桔梗公司等;丹参、黄芩主要做药材直接销售,或者进行清洗切片销售,少部分加工成保健茶,如福堡农业公司开发的丹参茶。县内的瑞阳制药公司生产的瓦松栓原料瓦松草部分来自于我县野生采集。
沂源县中药材种植以农户小规模种植为主,区域化种植水平不高。当前中药材销售主要靠药商、药贩及个别中药材合作社进行收购和转卖,缺乏专业中药材交易市场,交易价格随行就市,年度间价格起伏变化较大。近年来,随着中药材产业发展,部分中药材经营大户与河北安国、安徽亳州中药材批发市场及全国部分中成药生产企业建立了较稳定的供货关系,中药材销售较顺畅。其中中药材购销量较大的是沂源鑫旺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年购销量1500 t,涉及我县种植和野生采集的20多个中药材品种。
近年来,我县连续出台的现代农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只针对林果产业,中药材产业并没有被纳入奖补范围,制约了中药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经调查,中药材购销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济主体普遍存在融资难、贷款难、利息高等问题,制约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对基础设施投入少,生产条件差,中药材仓储、晒场等配套设施简陋。
近几年,我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在10 000余亩,种植品种以丹参、黄芩、桔梗为主。大部分种植在山地,地块小、种植分散,不能实行机械化生产,种植、收获仍以人工为主,受干旱等气候条件影响较大,产量不稳定,加上中药材价格年际间变化较大,种植效益不稳定,影响了中药材种植面积的增长,产业规模总体偏小。
县乡农技人员中缺乏中药材专业技术人才,真正懂业务的人员少,科技力量薄弱,县乡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对中药材生产指导不够;中药材种植农户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能力低,制约中药材种植水平提高。
据统计,全县注册登记的中药材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公司32家,中成药生产企业1家。中药材生产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区域化种植水平不高,新型经营主体种植规模偏小,种植基地示范带动能力不强,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发展缓慢,大部分药材以原料和初级产品出售,精深加工程度较低,产业链条较短,产业化水平较低,企业竞争力不强,缺乏品牌优势。
中药材是一种特殊的农产品,货紧价扬,货超如草。我县中药材在销售环节上,大多仅靠药材商贩收购,缺乏市场宏观调控,产供销信息不畅。农户主要根据当年市场行情安排来年生产,由于市场信息获取不及时,盲目种植会造成药材供大于求,价廉货贱,影响农户收益。
近年来,国家、省、市对中医药产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先后制定出台了各项发展规划,建议县政府抓住契机,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组织有关部门牵头制定《沂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出台奖励扶持政策,实行先干后补的办法。建立以政府性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对种植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进行资金奖补扶持,重点支持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良种基地建设、现代化储藏加工能力建设等[2],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政策资金保障。
抓好中药材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完善“公司+农场(农户)+示范基地”等模式[3],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引领带动作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责、权、利明确,订立生产销售合同,降低中药材种植风险。逐步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推动中药材产业稳定发展。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生产企业与广大药农的紧密合作关系,支持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药农经纪人、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培植建立中药材加工制剂生产龙头企业,增强企业的龙头带动能力。培植建立集饮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中药材营销公司。另外,还可依托瑞阳制药公司,培植新上中成药制剂生产项目,特别是能够使用沂源县道地中药材原料的项目,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高沂源县中药材的附加值。
依托中药材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一是要对珍贵野生中药材品种开展栽培技术研究,防止过度采集野生资源而造成资源枯竭。二是要建立中药材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模式。通过选育或从外地引进质量好、产量高、抗逆性强的中药材新品种,根据中药材的生长发育特性,开展间作或套作、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研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鼓励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中药材深加工技术研究,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三是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制定技术规范,努力降低农药残留,力争将产品打入国内高端市场,并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
积极引进高层次中药材专业技术人员,加大科技投入,开展技术研究开发。由县农业部门牵头成立技术指导团队,研究制定生产技术意见,加强巡回技术指导。邀请各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对县乡农技人员、种植大户、新型经营主体进行科技培训,不断提高中药材种植水平。
中药材原料基地的建设是中药材生产的一个发展方向,大宗药材的产品大部分是中成药的生产原料,药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其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建立中药材生产原料基地是中成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需要,也是中药材生产的一个根本出路。目前,全国有许多企业已建立或正在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如江苏草珊瑚生产基地,哈尔滨中药二厂在河北建立黄芩生产基地,重庆太极集团在重庆南川建立金荞麦生产基地等。因此,中药材生产经营主体要加强与国内各知名中成药生产企业的联系,建立起良好的供求合作关系。只有建立中成药原料基地,才能有效回避中药材生产风险,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