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怡,冯文秀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山西太原 030000)
城市景观建设是构建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和体现。它对于一个城市的外在形象的改进、城市居民水平的提高、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当下,打造一个现代化城市,已经不仅局限于城市的街道、构筑物、公共设施、街边游园等设计,更包含了公共艺术在内的全面的人居环境设计,这样整体的表达能够体现出一个城市独有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深度,彰显深层次的文化魅力,能够向全世界展现自己的特色。
每一个城市都是通过它独有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传承、发展经济和政策指引等长期的发展演变下而建成的,再加之当地人们生存过程中的生产与劳作,形成了该城市特有的共同思想、观念价值、潜在的行为品格和精神面貌。通过研究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融入现代化城市景观建设,为日后新型城市的建设提出建议。
公共艺术最早源于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公共领域是具有开放、公开性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这样的公共性建筑同时也体现城市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诉求。公共艺术则是在这样的空间中进行艺术创作和环境设计,例如雕塑、绘画、摄影、广告、摄像、表演、园艺等。使公共艺术更广阔地延伸到与民众相关的各个角落,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文化形态。
城市景观是城市居民在日常活动中映入眼帘、体现城市风貌,使居民身心愉悦的事物。它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通过主体房屋建筑与外部空间环境结合形成的一个复杂有机体。房屋和其他构筑物作为居民生存和生活所需的场所,应当有完备的功能;而景观作为建筑物外的构成,则需利用自然的美景和人工的辅助,构建出具有观赏性和舒适性的环境。城市中景观和建筑相辅相成、刚柔并济,让人们生活在其中感到舒适愉悦,这是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
城市景观除了建筑及空间环境外,还有街道、街边设施等,这些细小的体现,也能增强一个城市的整体性和美观度。城市景观主要表现在城市的公共环境、公共活动和活动中的人3 个方面,而公共艺术景观正是起到了美化公共环境的作用,也为活动中的人提供了游憩场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智慧城市、园林城市等概念的推广,城市空间的升级,功能的变化与改造也成为一种趋势,旧的城市景观仅限于广义范围下的建筑、街道、公园绿化等,而当下的城市景观更侧重于从居住空间向旅游空间、艺术空间、文化空间的升级,这就需要公共艺术作品体现出其独有的价值。
公共艺术融入城市景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雅典城的神庙建筑与大型广场,这些广场与建筑使得艺术展现出了开放性和公众参与性,例如帕提农神庙上的浮雕,既展现了当时的工艺手法,也再现了当时规模宏大的巡游仪式,在文化上也体现出古希腊民众对雅典娜女神的崇敬。具有现代性的公共艺术可参考二战后美国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艺术家们把艺术创作从美术馆内移到公共空间中,主要表现形式为大量的雕塑作品出现于城市中,城市形象和文化得到体现,城市环境从而也得到提升。公共艺术融入城市景观,彰显了艺术的精妙及其人文精神,使人们在生存于怡人的环境中时,也能够感知文化的深度。如果说城市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城市中的公共艺术空间则能从侧面体现城市精神。在城市空间中,建筑以其体块描绘着城市的轮廓,道路以线条连接着城市的部分与整体,公共艺术以点的形式为城市点缀,以它独有的灵性让居民感受价值与情怀。
早在百年前,上海等一些殖民城市中就出现了外国人建造的纪念碑式公共作品,但由于随后一段时间内战争不断,导致经济落后,城市未得到发展。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的经济水平不断增强,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城市化进程加快,市民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增强,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同的国家都有着特有的文化,我国从封建时期的纪念碑到现代社会的雕塑壁画,公共艺术经历了长久的演变,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从延续古代风格和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明到开创新的城市样貌,每一步走得踏实坚定,这也使人们看到了城市的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一些艺术家试图将我国的传统壁画、雕塑作品与建筑周围空间相结合,从而解决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一些问题,这成为公共艺术表现的基础。随后出现的新技术和新思想把这类雕塑、壁画作品推向更多元化的空间,艺术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尝试用新的理念去表现和发扬。当前,公共艺术已经纳入到城市的整体景观中,不论自然性或人文性,已经有更多样的体现。例如道路两侧、建筑中庭、广场、学校、公园、景点等场所都常见此类设置,甚至部分景观小品将绿植、水体、装置材料与艺术作品结合呈现,使公共艺术作品与环境相协调。在理论研究方面,中央美院教授王中在《公共艺术概论》一书中借用南条史生的“无论从城市规划、城市景观、建筑,或是艺术的角度来看,时代正逐渐将注意力转向公共艺术”,也证明当下城市建设已经将公共艺术放在重要位置。
西方的城市在18 世纪工业革命前,所有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都是根据各城市原有地形和社会环境而搭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当时的建造特点。建筑、城市规划、城市景观以及建筑装饰既是整体混杂,又呈现其独立的特性,但并未展现公共艺术的融入。随着现代化手段的发展,城市中的建筑、道路、公共广场等地出现了纪念碑、雕塑等艺术作品,并从早期的具象艺术,发展为抽象的文化体现。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颁布了一条法令——“百分比法令”,要求所有城市建设的改造项目,必须将建设经费的1%用于采购艺术或相关的配套设施,这就给美国的公共艺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公共艺术逐渐融入城市景观中。除美国外,欧洲国家在20 世纪70 年代也有学者提出“艺术在都市中”的观点,欧洲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这也是由于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同时也急迫地需要恢复并改造城市样貌,同步提升了居民的物质条件和精神需求。
直至20 世纪80—90 年代,公共艺术在西方已经逐渐成型,许多国家已经不局限于纪念碑、雕塑、公共设施等,甚至在公共艺术作品中加入数字化技术,出现了现代的公共装置设施。公共艺术作品也不仅是政府对城市的环境点缀,成为更大众化的生活必备品。
提到北京,人们会想到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提到青岛,人们会想到五四广场“五月的风”雕塑;提到香港,人们会想到金紫荆广场上的紫金花;提到上海,人们会想到位于世纪大道的“东方之光”……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够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同时能够突出一个城市独有的特色。
雕塑是最直接的公共艺术作品体现形式。1860 年《赛尔达规划案》和1880 年《裴塞拉案》,使巴塞罗那的雕塑艺术品在公共空间中得以呈现,也奠定了巴塞罗那被称为“艺术之城”的基础。工业革命后,西班牙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随之文化艺术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高迪作为巴塞罗那建筑届的代表人物,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东方伊斯兰风格、新哥特主义、现代主义、自然主义等诸多元素相融合,创作出大量建筑艺术作品,如古埃尔公园、神圣家族教堂等。如果说古埃尔公园是公共艺术思想萌芽时期的杰出代表作,那么神圣家族教堂则是高迪用一生精力所奉献给巴寒罗那的一件伟大的公共艺术品。根据整体景观的规划,高迪为了突出圣家堂在整个城市中的标志性作用,研究教堂与城市的关系,在教堂的周边保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广场,广场采用四角星状减少用地,从而更显美观。此外,教堂的马赛克装饰、螺旋形的楼梯、栩栩如生的雕像,都极具表现力。高迪的现代主义作品在巴塞罗那城市中取得了巨大反响,也一直吸引着巴塞罗那的市民,成为巴塞罗那的标志。
在历经近百年后,巴塞罗那公共艺术逐渐走向成熟。1985 年,巴塞罗那效仿“百分比艺术”的方式实施公共艺术政策。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满足市民提高生活品质,1980 年又开始真正的大规模城市改造,借着1992年要举办盛事的举措,以建筑家奥·博依加斯就任市规划局长,为巴塞罗那加快了城市改造步伐,推出了更具魅力的开放空间时期,巴塞罗那采用了新的理念整合城市文化,将整个巴塞罗那作为一个大的艺术公园加以建设,艺术的概念从单体形态中解放出来。以公共艺术配合景观营造为原点,将规划与城市建设、历史环境保护、城市的整治更新和交换纳入一个大的视觉体系来考虑,甚至将规划本身作为造型加以研究。这使巴塞罗那的民众参与其中,提升了艺术胸襟和修养。
美国越南战争后,一些参加过战争的老兵在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纪念群体,建造纪念碑用以纪念越南战争中逝去的战士,同时他们提出4 点要求:(1)纪念碑本身要具有鲜明的特点;(2)纪念碑要与周围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3)碑身上刻有全部阵亡和失踪者的姓名;(4)碑身上不要有任何对于越南战争的介绍和评价。随后,他们收到数千份应征作品,其中一个华裔设计师林樱的作品成为首选,其设计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林璎在她的设计世界里一如既往地贯穿她的淳朴而又特立独行的艺术设计理念,每个领域里的作品都是一个整体,无论是建筑、艺术还是纪念碑,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件公共艺术作品融合了东西方文化中含蓄、内敛而又现代、开放的特质,用简单的方式、自然的材料传达复杂而诗意的情境,用自然、简练的制作将理想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纪念碑位于美国华盛顿中心区,这座有着特殊意义的纪念碑早已向公众开放,是当地市民最常游览的目的地之一。纪念碑的建成,也代表当地民众缅怀过去面向未来的决心,它迎接着流水般朝它走来的人们,不仅承载着这段历史,也代表着无惧未来的勇气。
每座城市都有沉淀多年的文化,和引人入胜的美景,公共艺术作品能提高城市环境人文特色,创造城市文化特色,增强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公众对城市环境和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亲切感。城市的管理者、建设者甚至普通居民,都应当在日常中深度发掘城市的美,熟知一个城市的历史脉络、山川河流和市井街巷,从而设计并建造更具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例如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人们走近纪念馆,周围矗立着多个人物雕像,有背着亲人的13 岁少年,有寻找母亲的孩童,有瘫倒在地的老人......每一个雕像都用力地展示着悲痛和挣扎,使来到这里的参观者真切地感受到当年的场景。这样的艺术作品充分地展现了南京这座城市过去经历的苦难,与周边的高楼林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体现了市民改变历史,面向未来的希望。
城市建设者在合理设计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后,可以加以讲解城市各类景观,让公众了解并熟知公共艺术作品的含义及美感。当下多数城市景观以实用型为主,让公共感受艺术作品提升艺术审美,理解作品含义甚至能够参与艺术创作是未来的建设方向。位于吉林长春的世界雕塑园是一个集当代艺术与多种雕塑艺术流派于一体的主题公园,公园中展示了多个世界著名雕塑,使人们在近处感受不同的文化,同时也摆放了多位当代雕塑家的艺术作品。整个园区中西合璧,在规划方面也做到以湖面为中心,以山水为骨架,以树木为背景,以道路为纽带,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且公园位于长春市中心城区,市民来此地游玩便利,在观赏美景愉悦心情的同时,能够领略大师作品、了解当代艺术,达到提升公众审美的目的。
公共艺术作品是城市环境和城市文化的体现,从而影响整体景观的建设。城市景观设计要将公众心目中的城市样貌微缩,再塑造,这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面向整体的过程。无论公园、街道、建筑周边,甚至楼宇中庭,每一处造景都是公共艺术呈现的基础。而景观设计者的目标就是创建崭新的城市景观,参与符合公共审美和社会认可的公共艺术作品,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