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晔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
长久以来,河道景观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能体现出城市当前发展现状,并且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转变,使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城市规划设计时,可从共生理论理念出发,促使河道设计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在美化自然环境的同时,还能为水利工程以及人们日常用水提供帮助,真正实现共生。
所谓城市河道,主要指城市内部河流或者流经于某个城市河段,能够起到美化环境或者提供水资源的作用。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河道一部分是由人工挖掘,另一部分天然形成,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河道已成为每个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体现出城市文化、美化城市环境等,也是促进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一味重视经济发展,对城市河道造成严重的破坏,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要通过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规划,有效解决这一现状[1]。
目前,建设和规划城市河道过程中,按用途和作用将其分成以下类型:①历史保护型。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周边存在年代久远的历史建筑,能够体现出城市文化历史,可以吸引很多外来游客。②生态保护型。大多位于城市周边,距离市中心较远,可为人们提供休闲旅游的场所,放松心情,大多是未经过人工修饰的自然环境,景色优美。③生产服务型。此类河道位于码头、工业、城市核心商业区等,可满足人们生产服务的要求。④公共参与型。主要存在于城市中心区,周边比较繁华,属于核心商业圈,能够体现出城市相貌,具有较强的开放性。⑤生活服务型。此类河道位于住宅区,可满足为居民日常生活。
经过城市的发展,时代的转变,河道发展过程中具有以下2 个特点:①近年来城市滥砍滥伐现象严重,绿化面积显著降低,热岛效应日渐严重,城市极易出现极端天气,部分地区降雨量显著,增加城市排水压力,无法在短时间内排出雨水,最终导致出现洪涝灾害,不利于城市河道稳定发展。②在修建河道时,人们往往运用石块或者水泥进行建设,有效强化河道整体性能,使其能够抵御各类自然灾害,具有多元化的功能。由于此种修建方法比较落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城市河道稳定,但降低了河道的美观性,破坏原有生态环境,使动植物种类逐渐减少,生态体系受到严重破坏,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2]。
当前,若想更好地完成河道景观设计工作,提高景观设计质量,要了解整个设计的具体内容,灵活调整设计方案展,开展针对性设计,并能适当地融入城市文化。河道景观设计主要包括3 个主要内容:(1)景观设计中应包含城市自然景观、气候、当地地理条件,融入历史文化等。(2)注重景观配置,形成独一无二的河道景观。(3)对于特定区域可进行独立设计,使城市河道景观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开展河道景观设计,不仅关系到城市未来发展,还决定城市人们生活环境,设计过程中应运用共生理论理念,将景观分成不同的类型,通过大尺度景观和小尺度景观展开针对性设计。其中,小尺度主要指河道内部本身的风景,主要包括植被区域;大尺度景观从整个城市全局角度设计,重视提升城市整个河道的美观性,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查找关于地质学、生态学等资料,科学设计河道景观,防止对水体产生影响,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导致城市出现严重水土流失的现象[3]。
共生理念最早提出于20 世纪70 年代,属于城市建设和规划领域,其提出宗旨是自然和环境共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让社会处于稳定发展状态中。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合理融入共生理论理念,可以帮助设计人员了解设计的宗旨,使生态环境和城市紧密连接。因此,要能够站在“共生”角度进行设计,并且共生不仅局限于自然和环境,可从各个角度出发,多角度实现共生。
现阶段,很多城市建设河道景观主要为了美化城市环境,吸引更多外来游客,为人们提供娱乐、休闲等各类活动的场所,充实人民业余生活。城市很多河道位于居住圈和公共马路之间,可以保证居民的隐私,将城市分成不同的区域,具有过渡的功能,可以将其称为灰空间。在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为了保障设计效果能够达到预期要求,应参考人们的现在活动模式、预测未来发展,再结合过去行为,合理改造灰空间,使其达到时间共生的目的。
具体而言,景观设计前期应委派人员仔细调查城市河道周边环境,掌握其存在的现有资源,之后根据时间共生的原则,将河道景观周边公园进行合理分类,并参考周围居民日常生活习惯,为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提供针对性的公共活动空间。如老人喜欢在5:00—7:00 进行晨练,此时也是学生上学阶段,而城市7:00—9:00 正处于上班的高峰期,中午时间可以在河道周边进行休闲活动。针对这一特点,进行景观设计时,可在河道周边设置相应的公共运动器械,并设立休息地区和娱乐广场等,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城市发展过程中,河道作为影响其发展脚步的重要因素,政府应注重河道整体景观设计,将河道规划作为核心内容,确保河道的完整性,让河道贯穿整个城市。目前,城市若想快速发展,离不开公共道路,道路的利用率能够表明城市发展经济发展情况,道路成为促进城市经济的动脉,而河流则是城市之肺,有效净化汽车、工业等排放的不良气体和其他污染,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河道也被称为城市静脉。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部分地区为了提高城市整体的美观性,将河道分成几个部分,使其处于不完整状态,违背共生理念。针对这一现象,在河道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将河道整体化建设作为首要工作任务,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3.2.1 重视宏观调控。当处于前期准备阶段时,重视宏观调控,并从河道整体入手,在不影响当前河道现状的基础上,合理进行水域空间的开发工作,有助于显著强化环境质量,优化城市社会形象,促进城市经济迅速发展。通过对河道整体规划,可以有效避免河道被分解、被破坏等现象的出现,促使河道具有连续性、美观性的特点。
3.2.2 展开针对性设计。应利用现代化设备和技术,仔细调查河道现状,之后整理和优化调查结果,展开针对性设计,并融入多个专业的知识,比如给排水、环境工程、园林规划等,从多个角度考虑当前河道现状,系统化研究设计方案是否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找出设计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以便于开展生态恢复、沟通水系等多个工程。制定完善的综合治理策略,使其能够落到实处,确保城市河道景观不仅具有观赏的作用,还具有防洪防涝等多元化的功能,有效恢复城市生态环境,为周边居民提供多姿多彩的业余生活,促使河道景观设计成为一项城市环境工程,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得到更多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保证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3.2.3 采用城市绿廊的方法。在连接城市各个区域河道时,可采用城市绿廊的方法,通过公园、绿地、绿道等将各个河道连接,使其成为一个的整体。另外,这一过程中还要有机融合各个区域的环境,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周边建筑以及公共道路等具体情况,突出河道景观的作用,展开科学设计。不仅如此,为了有效提高整体景观规划设计效果,还可以适当融入快速通道和慢行系统等内容,人民可以步行或者骑行观赏河道景观。
长久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发展最主要的目的,有利于共同打造美好家园,但由于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们不再关注周边环境,而一味地注重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大规模破坏自然环境,修建各种现代化建筑,虽然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违背人与自然的共生的原则。其中自然作为地球的主体,人作为地球的客体,应注重有效优化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断促进生态多样性发展,实现主客体共同发展,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能有效丰富自然环境。基于此,在进行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过程中,运用共生理论时,应遵循主客体的共生的原则,对传统河道进行系统化改造,投入大量的资金,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让城市河道具有抵御洪涝灾害,以及满足观赏的作用。
具体而言,在具体设计过程,应以生态设计为基础,改变河道原有体系,健全水生植被群落,达到改善河道水质目的,为水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也可以运用现代化的生态技术,合理改善水生环境,增加河道内部植物的种类和动物的种类。另外,还要制定弹性驳岸空间,让河道内部形成高度差,使其具有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还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观景区域。此外,也可以运用智慧河道建设理念,突出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完善河道监测系统,以便于工作人员实时掌握河道具体情况,出现问题可以第一时间解决,并能提前预测洪涝灾害出现的概率,还可以通过系统定期检测水环境。通过以上方法能够充分体现出主客共生的原则,有利于显著提高河道景观美观性和观赏性,带给人们更大的经济效益[4]。
长久以来,我国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异质文化的出现,逐渐强调文化共生这一理念,可以通过对人文历史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一个完善的文化体系。从时间角度考虑,可以将城市发展按照时间顺序,创造良好的城市文化,促使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体验历史,增加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让每个人都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基于此,在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应遵守文化共生的原则,利用网络技术,仔细查找城市发展历史,搜集并整理与城市文化相关的内容,将其有效融入到河道景观设计中,让河道景观成为城市特色,并能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创新设计,从而显著提升整体设计效果。
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进行河道景观设计,其主要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共同发展,让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学会保护自然环境,建设一个美丽的家园。良好的共生环境是保障景观设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所谓环境共生,主要指从整体角度进行分析,深入研究自然、社会、人类三者的关系,及时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制定解决方法,使其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一现象,改善城市生态现状。设置城市河道景观,能够维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让城市人们拥有更多机会接触大自然,进而对城市未来发展提供帮助。不仅如此,河道的出现也可以为动植物和人类提供相适应的生活环境,但由于早期人们缺少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一味地关注自身利益,不考虑环境破坏对自身和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内部大量树木被砍伐,严重破坏河道体系。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无法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导致自然、社会、人类三者之间的关系被割裂。近年来,由于环境恶化比较严重,威胁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并且在国家大力宣传低碳环保理念的基础上,人们不断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希望能够通过建立河道景观,拉近与自然的关系[5]。
基于此,由于受到共生理念理论的影响,开展河道景观设计时,应注重体现河道的自然性,避免对全方位改建河道,导致其本来系统被破坏,影响整体建设效果。应最大限度保证河道的原有的形态和走势,重视恢复河道的最初相貌,而在这一过程中,注重把控自然与城市之间关系,将河道景观有效融入城市边界内,促使二者成为一个整体,让河道尽管渗透到城市各个区域,不仅提高城市绿化面积,还有效推进城市经济发展。另外,河道景观设计时,植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强化景观美观性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的,充分体现出河道景观的作用。
具体工作中,可参考城市当地自然气候以及地理条件,选择生长力顽强,以及具有较高美观性植物,譬如挺水植物、浮水植物等,让河道水体具有更多的营养,为其他动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只有为水生植物或动物提供良好的环境,满足其生活条件,才能有利于增加河道景观的功能,让观景台、观赏走廊等与自然相融合。通过此种方法可以体现出河道景观的自然性,遵守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为城市居民提供多元化的河道景观,满足城市人们观赏的要求。以弥尔河公园为例,在对公园内河道进行景观设计时,引用环境共生的理念,显著改变河道原有形态,吸引很多游客,提高城市经济发展质量。设计阶段以恢复自然为宗旨,构造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让河道具有防沙固土的功能。
总而言之,河道景观设计应成为各个城市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由于设计理念和方法比较弱,导致很多河道设计效果一般,无法真正体现出河道景观设计的价值。而通过引入共生理论理念,可以转变设计人员的思考方式,根据河道景观的特点,注重环境共生、文化共生、主客体共生、结构共生、时间共生,让河道景观设计成果产生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