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腾跃(长沙市南雅望城学校语文教师)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这是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每当我面临人生的选择时,脑海中就会浮现这首诗。诗人告诉我们,他选择了那条人迹更少的路,因为那是一条不随大流、不人云亦云的路。
其实,人生的烦恼,很多时候在于选择。选择本身并没有什么对错,但是有选择,就会有取舍。人生最难的不是取,而是舍,是放弃。
世上真的有完美的人生吗?当然没有。我们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却常常羡慕他人的人生。成绩好的学生羡慕综合素质全面、多才多艺的同学;形象气质俱佳的学生,羡慕那些长相并不出众,但总能和同伴打成一片的同学;家境优渥的学生,羡慕那些父母能够陪伴在身边的同学……人人都希望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却忽略了自己身上独一无二的光芒。
有句话说:“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对幸福生活的感知和理解都不相同,每个人拥有的能力和特质也不同。与其羡慕别人,不如多问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徐霞客钟情山水,梵高热爱绘画,梭罗迷恋自然,终南山的隐士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内心的安定,苏格拉底甘做城邦里的牛虻,司马迁恪守着史官的本分,范长江用双脚丈量祖国的大地,爱迪生把一生都献给了他热爱的科学。无论是选择一种出世的人生,还是主动融入纷繁的世界,参与激烈的竞争,他们确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舍弃了舒适的生活,从不随波逐流。
金一南教授曾在一次讲座中提出这样的观点:普通人是因为看见才会去相信,而优秀的人是因为相信而看见。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
优秀的人,一直在拓展自己的视野,他们有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的选择。他们沿着自己相信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最终看见了成功。
这句话放到我们初中生身上,是勉励我们应该把握好每天的时光,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格局,为以后面临人生选择时提供更多经验。
试想,诸葛亮如果没有饱读诗书,洞察时局,怎么可能在刘备三顾茅庐时提出三分天下的主张;鲁迅先生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洞悉人性,怎会做出弃医从文的选择;毛泽东主席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学养,没有进行扎实的社会调研,怎么能得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判断。
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决定过什么样的人生,都不是盲目的。我们基于理性科学的判断,加上真诚热烈的爱,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路,在面临选择时才能从容不迫。
徐霞客选择了一种“在路上”的人生,于是“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仗、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即使旅途风餐露宿,危险重重,徐霞客的精神世界也是丰满的。
苏格拉底选择做“雅典城邦里的牛虻”,于是,他敢于直言,不屈从权贵,不惧怕权威,坚持在雅典城里宣扬真理。哪怕被判处死刑,他也不放低身段。他不求独善其身,宁愿做“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那一个。
泰戈尔有一首小诗:“尽管走下去,不必逗留着,采鲜花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
生活本身就是有得有失的,得到就意味着失去。比如我们初中生,选择远离安逸,刻苦学习,得到的就是更多的人生机会;我们选择每天玩手机,打游戏,得到的是一时的满足,失去的是未来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