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力欢 张彦东 方丽 张旭梅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鱼类作为人类蛋白重要来源,其苗种培育作为水产养殖的基础,而仔鱼是鱼类生活史中最脆弱敏感的时期,因此其开口摄食情况直接影响水产养殖的效益。因仔鱼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等多因素造成现阶段苗种成活率低、生长情况差[1],以及天然饵料不能完全满足仔鱼苗种培育等情况,因此开口饵料的选择非常重要。
在仔鱼生长前期主要依靠消化吸收体内卵黄囊中的营养成分,卵黄囊的容量和吸收速度影响仔鱼开口摄食时间,也是其开口摄食的重要标准。随着时间推移,其卵黄囊被消耗后,仔鱼体内消化管与外界相通[3],此时主要摄取外源性饵料以帮助建立外源性营养关系来维持生长所消耗的能量。
仔鱼的生长特性、适口性、营养情况[4]等均可作为其开口摄食的重要参考指标,因此饵料的选择很关键。仔鱼在早期适口性较差,饵料颗粒大小必须小于仔鱼口裂大小[6]。同时饵料丰富度与仔鱼存活率、生长差异有关,则可通过添加人工饵料,调节肠道消化机能。在仔鱼饲养后期,其饵料频率与颗粒大小需对应增加。此外,仔鱼的游泳能力在前期相对较弱,只能捕食能力弱的小型浮游动物,若捕食能力较强的饵料,则仔鱼会消耗太多能量,不利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因此,仔鱼消化饵料获得的能量需和捕获饵料所消耗的能量维持一定的平衡。
仔鱼对饵料种类的选择主要参考大小、可捕食性、相对丰度、营养需要等方面。目前饵料种类包括天然性饵料和人工饵料。
天然饵料种类繁多,包括动物性饵料、植物性饵料、微生物絮团等。其特点较人工配制饵料相比,具有种类多样、易培养、适口性好、对水体污染程度低等优点。但也存在价格高、后期营养匮乏、产量和质量的可控性差、易携带病原体,影响水质等不足。很多鱼类在开口前期需要天然饵料来补给营养,因此需要不断加大对天然饵料的研究,更新生物饵料的培养技术,促进人工繁育苗种产业的发展。
2.1.1 动物性饵料
动物性饵料包括底栖动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以水蚯蚓为例,水蚯蚓游泳能力弱,易被仔鱼捕获,但个体较大,须将其剪成适应仔鱼口径大小的尺寸。有研究表明,将水蚯蚓剁碎后具有很强的诱食性,仔鱼对其抢食效果明显[16]。但水蚯蚓常取自各种污水底部,极易携带各种病源,使得仔鱼患病的概率增加,加大了培育鱼苗的风险。浮游动物这类饵料生物具有游动缓慢、易于消化以及诱食性好、粗蛋白及脂肪含量高,适口性好、对水质污染小等特点。与传统的蛋黄、鱼浆等饵料相比,其更能保持仔鱼的存活与生长,也是黑莓鲈仔鱼、兴凯湖翘嘴鲌仔鱼的最适开口饵料。
枝角类是一类小型甲壳动物,俗称红虫,其种类数量相对较少,但具有蛋白丰富,多种脂肪酸含量高,营养价值高、繁殖周期短等特点[2],常作为口裂较大的鱼类后期仔鱼的饵料,如大口鲶、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大马哈鱼仔鱼等。此外,枝角类饵料活动性较强,喜欢聚集在水体上层,不利于部分底栖仔鱼摄食。相关实验表明,达氏鲟仔鱼[8]仅在底栖动物缺乏的情况下,才将枝角类作为摄食对象。桡足类为小型甲壳类动物,具有游动速度快、世代周期长的特点。作为优质开口饵料,对于提高鱼类仔鱼成活率具有显著作用。
卤虫,又称丰年虫,是一种小型甲壳类,其饲养效果好、虫卵源稳定、营养价值很高,含有较为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此外,还具有适口性好、易捕获等特点,可作为软刺裸裂尻仔鱼、淡水黄颡鱼、祁连山裸鲤鱼、苏氏圆腹鱼芒、清水江鲤仔鱼等仔鱼的开口饵料。在中华鲟仔鱼饲养中,以卤虫为饵料单独饲喂的仔鱼,在后期的生长速度不及水蚯蚓或混合饵料的投喂效果,主要是因卤虫自身的营养物质难以满足仔鱼的需要则造成生长速度降低[7],这种情况可以适当添加蛋黄或微颗粒饵料进行营养补充,但需注意投喂频率。
轮虫营养价值丰富,其体内氨基酸组成与仔鱼氨基酸组成相近,且粗蛋白以及仔鱼所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因此轮虫可以保持营养的稳定,减少对水质的污染,同时轮虫喂养仔鱼适口性效果较好,是泥鳅、大鳞鲃仔鱼、珍珠马甲仔鱼等理想的开口饵料,但轮虫缺乏多种不饱和脂肪酸[9],因此在投喂前需进行营养强化。目前轮虫培育方法丰富成熟,可以大规模养殖,保证轮虫作为充足来源,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鱼苗存活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2.1.2 植物性饵料
植物性饵料,包括单细胞藻和光合细菌,其中,单细胞藻包括小球藻和螺旋藻等,这些藻类个体小,可以作为多种仔鱼的饵料,因其体内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可进一步增强仔鱼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以及存活率。螺旋藻[10]可促进虾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性,出苗效果好。植物性饵料中的微藻,可保证生物细胞结构完整性和功能高效性,进而影响仔鱼的生长繁殖。由于大部分鱼类自身不能合成所有营养物质,则需要从饵料中获取,同时为保证仔鱼正常发育,还需加入动物性饵料进行培育。此外,其他藻类如微绿球藻不能完全满足鳗鲡仔鱼的营养,容易造成其消化功能不全,从而难以破坏其细胞壁,无法吸收营养成分,则可尝试一些无细胞壁的微藻如金藻、盐藻等作为其开口饵料。
植物性饵料中的光合细菌可以改善养殖环境,是一种抑制病原微生物且营养丰富的细菌,其可通过鳃进入仔鱼体内,以弥补内源性营养不足的情况。
2.1.3 生物絮团
生物絮团具有成本低、可规模化培养等特点,是一种养殖在水体内异养厌氧微生物等有机物与相关无机物在絮凝的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其可作为有机碳源,通过调节微生物数量,进而促进水质中氨氮转化为菌体蛋白所需的营养物质,定向调控碳氮比,提升人工饵料的利用率[2]。但在泥鳅仔鱼饲养中其效果不佳,可能是因为生物絮团自身的营养物质难以满足泥鳅仔鱼期的营养需求,还需配合其他类型的饵料进行投喂。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集约化养鱼和流水养鱼技术的进步,人工饵料作为仔鱼开口饵料已引起广泛关注,常见的饵料有鸡蛋黄、豆浆、粉状鱼料、酵母、豆油以及相关添加剂等。
蛋黄作为常见的开口饵料,具有成本较低、制备简单且初期适口性较好等特点,可提高仔鱼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一直以来在传统的鱼苗培育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但蛋黄不易储存,投入水中后便散开,不利于仔鱼取食,且长期积累的蛋黄易污染水体,引起鱼苗死亡,因此投喂蛋黄时需注意换水频率。蛋黄对肉食性鱼类仔鱼诱食性较差,由于其营养成分有限,缺乏活性物质,容易造成仔鱼生长过程缓慢。因此,若饲喂小型浮游动物饵料不足时,可通过添加蛋黄作为部分补充,但需控制投喂量。蛋黄存在对肉食性鱼类仔鱼诱食性较差的情况,因其营养成分有限,缺乏活性物质,容易造成仔鱼生长缓慢的现象。
豆浆富含的蛋白质能满足鱼苗的营养需要,但其存在营养价值低、不易消化、吸收率低以及易在水中形成悬浮物影响溶氧等不足,因此不适宜作为大多仔鱼的开口饵料,仅用于补充营养或起到肥水作用,促使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快速繁殖生长,间接为鱼苗提供饵料。
粉状饵料包括进口鱼粉、国产鱼粉、肉骨粉、血粉、豆奶粉、蚕蛹粉等10余种。现阶段由于鱼粉作为主要蛋白源的水产饵料成本不断增加,有研究表明,用各种单一及混合植物蛋白原替代鱼粉作为饵料[11]。这些不同的饵料对仔鱼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同,虽然大多营养价值高,但容易在水体中残留造成水质污染,同时易聚集成团产生丝状物体粘附仔鱼,甚至产生有害物质,加快其死亡[12]。添加剂包括甜菜碱、复合维生素、食盐、复合矿物盐、游离氨基酸、水产微生态制剂等,其中,微生态制剂无毒副作用、无污染和残留,能有效改善养殖生态环境,提高免疫力,抑制病原微生物,可大幅度提高鱼苗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随着配合饵料的深入研究,目前天然饵料已无法满足仔鱼产业化发展的要求,配合饵料可作为天然饵料的最佳替代饵料。配合饵料具有营养均衡、容易获得等优点,如,在饲喂秦岭细鳞鲑仔鱼[13]中,人工配合饵料较其他试验组均能使其呈现出最佳生长特性。配合饵料范围较广,其类别包括动物性饵料与人工饵料搭配、植物性饵料与人工饵料搭配、动物性饵料与植物性饵料搭配以及综合性饵料等。
动物性饵料搭配人工饵料,能够保持饵料营养均衡,可进一步提高仔鱼的生长效率和存活率[14]。如在哲罗鱼开口饵料的探究中,配合饵料以水蚯蚓为主,复合粉为辅,促进仔鱼的生长发育,提高其存活率[15];但轮虫搭配蛋黄效果较差,其中轮虫为最适饵料,蛋黄颗粒容易聚集沉淀且松散为更小的颗粒不利于鱼苗后期的摄食,且对水质造成污染,因此仔鱼后期不宜单独使用蛋黄[16]。植物性饵料搭配人工饵料也能促进仔鱼生长,如小球藻搭配蛋黄的效果良好,其苗种表现为规格整齐、活动性强;配合饵料中添加螺旋藻,其开口率和存活率均增加[9]。
动物性饵料搭配植物性饵料,如轮虫加藻类是云南光唇鱼仔鱼的开口饵料[5],源于两者易得且可大量繁殖,提供鲜活饵料为其仔鱼过渡期提供保障[17]。微藻刺激幼体食欲,以及改善肠道环境促进饵料消化,还需与动物性生物饵料搭配进行营养强化培养[18]。
综合性饵料效果最明显,如小球藻搭配蛋黄与轮虫后,使泥鳅鱼苗的成活率明显增大,则表明磷脂和胆固醇作为营养物质,可将营养物质通过轮虫传递于泥鳅鱼苗,进一步发挥轮虫的营养价值,同时小球藻可利用其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氧量并净化水质,同时还可以强化轮虫的营养效果[19]。
随着水产养殖苗种业的发展和壮大,育苗工作由传统的低效养殖过渡到集规模化饲养,其对仔鱼苗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随着鱼粉和鱼油资源紧缺,需探索新型经济的蛋白质饵料替代原有的饵料。近年来,相关研究仍停留在对仔鱼分类、分布、形态习性的相关描述,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与探索,今后需要不断加强对饵料的研究,继续探究丰富多样的开口饵料,以针对不同鱼类及其生长环境,提供物美价廉的饵料,为鱼苗的繁殖培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促进我国渔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