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豪,张林凤,张明松,孙孟猛
(宜宾学院文学与音乐艺术学部,四川宜宾 644000)
一片小小茶叶,已被茶农视为“油盐罐”“钱袋子”,一棵棵小茶树已成了广大茶农的“摇钱树”,成为乡村振兴的产业动力,成为绿水青山的绿色基底。这一片叶子背后的产业振兴,离不开党政和社会以及群众的协力同心。
村子强不强,要靠领头羊;农民富不富,全在党支部。近些年来,翠屏区金秋湖镇基地党支部和宜宾市翠屏区金秋湖镇燕山村党支部为更好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签订协议,携手开展形式多样的“两新联百村·党建助振兴”帮扶活动,在探索产业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主动担当作为,率先响应“万企兴万村”[1]号召,结合实际提出“五大共享”“五大创新”“十个统一”的发展模式(以下简称“551模式”),切实解决了农民致富问题,也实实在在地发展和创新了宜宾茶产业。
1.1.1 共享天府龙芽品牌资源。天府龙芽系省级大区域品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连续多年在央视、四川卫视等主流媒体有极高的曝光度。通过“天府龙芽”品牌的共创共享,有利于提升项目实施区域茶产品的品牌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1.1.2 共享川茶产业平台资源。川茶集团是极具影响力的全茶产业链经营的现代国资集团,它搭建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力助推产业振兴、乡村振兴发展的大平台,通过共享企业的管理、技术、渠道等产业资源,有利于推动项目实施宜宾区域茶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1.1.3 共享川茶科技创新资源。川茶集团拥有行业内稀缺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即“两院两中心”(川茶产业技术研究院、川茶产业商学院、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四川省茶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已获得多项科技进步奖和国家专利,多次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的共享,能为宜宾区域茶产业的高质高效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1.1.4 共享精准茶叶行业信息。川茶集团深耕茶产业30余年,与国内外茶行业知名的企业、专家、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能精准把握全国茶行业信息和研判行业发展动态。通过共享茶业精准行业信息,把握行业动态,精准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发展战略,减少同行“内耗”和恶性竞争,大大提升落地企业的经营发展效益,有效促进了宜宾区域茶产业发展质量和稳固村企结对帮扶关系。
1.1.5 共享川茶集团发展未来。众行致远,共赢未来。川茶集团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与致力于产业振兴和乡村振兴的各界人士开展合作,建立产业共同体,聚合各类优势资源,凝聚川茶发展合力,积极响应“万企兴万村”的号召,实现提质增效,党与群众共同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茶企航母,共享川茶集团当期发展效益与未来发展红利。
五大共享在村企融合发展中互利共赢,用一片小小茶叶托起脱贫奔康和产业兴旺的新春天。近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川茶集团已多形式投入产业扶贫资金达1.2亿元,带动翠屏区茶园基地5333.33hm2、农户7.93万户,户均年增收4656元。在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下,全市茶园流转经营3133.33hm2,企业自有或流转建设返包4266.67hm2,催生种植大户9209户,带动贫困户9294户。
近些年来,党支部和川茶集团不断创新经营管理投资模式,打造利益、产业、人才共同体。建立了高度的产业集群,在加工技术、产品规模上、品牌效益上,走在了宜宾市甚至四川省的前列。
1.2.1 创新投资管理模式,构建利益共同体。投资方与川茶集团(经营管理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契约明确投资收益方式、经营目标及责、权、利。投资方不参与经营管理,川茶集团通过“保底收益或分红收益+分享上市红利”保障投资方最大权益,构建多元化投资、专业化经营、职业化茶农的利益共同体。川茶集团在上市重组时优先回购“川茶兴千村”项目股权,投资人可通过股权置换成为川茶集团原始股东,共享川茶集团当期发展效益和未来上市红利。
1.2.2 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构建产业共同体。加快形成以产业为基础、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利益为核心、村强民富为共同目标的多个“川茶兴千村”小单元,即村企共建“茶叶加工厂(或文旅项目)”。充分发挥川茶产业资源优势和川茶集团创新发展优势,推进产业标准化和产品特色化进程,促进川茶集团、民营投资企业、村集体经济和专业合作社等各方利益主体紧密联结,构建“产加销贯通,茶文旅融合”一体化全茶产业链闭环式经营管理的产业共同体。
1.2.3 创新产业党建模式,增强基层治理能力。围绕“党建强、企业强、产业兴、百姓富”的富民强村目标,以“红色党建”力量引领“绿色产业”[2]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建+茶产业”深度融合,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打造党建红色文化与茶叶绿色文化融合发展示范典范,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党建引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助力乡村振兴。
1.2.4 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夯实产业人才基础。围绕“川茶兴千村”,充分发挥企校两大主体作用,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会贯通,共建川茶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新模式。从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引进高、精、尖专业人才和专家团队,组建创新技术培训中心,促进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提高川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夯实“川茶兴千村”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基础。
1.2.5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村企共建共赢。以产业共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持续发展为原则,茶叶龙头企业、民营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深度参与“川茶兴千村”项目合作,创新茶叶龙头企业、民营企业、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之间稳定的合作关系和利益共享联结机制。通过茶叶龙头企业引领,激发农业农村活力,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壮大川茶特色产业经济,形成村企共建共赢的长效发展机制。
通过资金股权量化创新,将财政投入的茶产业发展资金,按一定比例量化股权给村集体和贫困户,不仅让贫困户有了稳定的收益,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与茶农共同打造了安全、生态、优质的现代茶叶种植基地。目前,通过各种创新机制模式,宜宾茶业已吸纳1813名农民工成功实现返乡就业创业,人均年收益4.83万元。金秋湖镇、金秋湖镇基地通过与农民共同出资组建初加工车间,并签订“订单保护价收购协议”,户均实现年增收1750元;户均实现年分红增收460元;通过在加工厂务工,户均年增收2230元。
围绕乡村振兴,党联合川茶集团实施一体化的全茶产业闭环式管理模式,在茶产业上下游的基地链与加工营销链中大力推广标准化,严格执行标准与规范引领,合力打造品质好茶。
1.3.1 茶叶基地链“五统一”。严格实施茶叶基地链“五统一”模式,扎实做好从茶园引种、种植管理、绿色防控、鲜叶采摘及运输进厂等每个环节的质量标准统一,把好茶叶“第一车间”的质量安全关。茶叶基地链“五统一”为:统一品种选用标准、统一茶园管理标准、统一绿色防控标准、统一鲜茶采摘标准、统一鲜茶定价标准。
1.3.2 加工营销链“五统一”。严格实施茶叶加工营销链“五统一”模式,扎实做好从茶鲜叶运输进厂、生产加工、产品出入库及营销终端等每个环节的质量规范与统一,提升茶叶特色风味与品质。加工营销链“五统一”为:统一加工技术标准、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品牌运用规范、统一产品价格体系、统一营销服务标准。
农村党组织与企业党组织的紧密联手,通过党组织把市场与基地、茶农紧密联系起来,并在村、企、农之间构建了科学的利益连接机制,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订单农业、现代农业转变,让一个个贫困家庭甩掉穷帽子,踏上致富奔小康征程,也让一个个村庄因茶而富、因茶而美、因茶而兴。
当地党员罗礼恒喜不自胜地表示:“没种茶前,我们只有种粮食来养猪赚钱,有的连一家温饱解决不了,现在却大多盖起了新楼房,增收致富之路越走越宽。”“东奔西忙,不如村上给我们建的大地银行!”这成为基地覆盖村农民的共同心声。
在以往大多数人的观念里,春茶才是好茶,因为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足,再加上茶树经过了半年的休养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但在宜宾市支持茶产业发展方面所做出的诸多努力下,尤其坚持以助农增收为核心、以品质提升为重点、以品牌培育为突破,推动茶产业向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的理论引导下,宜宾茶农开启了自己的大众创新,把夏秋茶打造成了一大特色。
宜宾市屏山县天台山茶厂厂长宋如山改变了夏秋茶的发酵和烘焙技术,对原来茶叶的滋味有很大的提高,使得香气更加醇和、口感更加甘甜。他表示:夏秋茶与春茶不同,虽然宜宾维度、海拔、日照非常适合发展早春茶。宜宾早春茶的确很出名,但是夏秋茶也不能抛弃,夏天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增加,茶叶内茶多酚含量比春茶高出许多,口味比较苦涩。原来的夏秋茶比春茶价格大幅度下降、利润也很不乐观。但是创新了制茶工艺,提升秋茶品质。
在宜宾,不只宋如山对秋茶有创新,宜宾各地的茶农都对夏秋茶做出了工艺调整,使得夏秋茶也能卖出好价钱。在2021年9月29日,由宜宾市农业农村局、宜宾市总工会主办的第四届“工匠杯”天府龙芽·宜宾秋茶评比活动上,有全宜宾市各区县的58件产品参加了评选活动,并且都得到了较好的评价。甚至其中几个作品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研究员叶阳赞扬:今年夏秋茶的品质水平有显著的提升。绿茶绿中带润、川红功夫的水平相当优异,从它的色、香、味、形来看其品质已经达到了春茶的水平。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的赞扬标志着宜宾茶农创新成果极为显著。茶农开发夏秋茶的综合利用,夏秋茶的品质提升对整个宜宾市茶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短短数年,宜宾很多乡镇从原来的穷乡僻壤变成了现在的茶山金山,茶产业培育成为了乡镇经济的主导产业。特别是燕山村建立了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和生产示范基地各1个,培养了10名种茶致富能手、示范基地6个,科技示范户206户。贫困变成了小康、产业得到了发展、子女上学和就业等困难问题得到了解决。
宜宾茶产业研究院院长刘仲华院士指出:宜宾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三大创新,其中科技创新为首要。宜宾要想生产出优质的宜宾茶叶,不能墨守成规,需要联合各地的茶叶专家和茶叶团队,结合宜宾的本土资源,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打好产业的科技基础。只有创新科技作为支撑,才能在宜宾生产出更优质的宜宾茶叶。在销售营销方面,刘仲华指出宜宾目前的茶产业有自己的招牌,比如工夫红茶。需要擦亮招牌,建设规模化的现代产业。在业态方面,做好三产联动,让产业赋予宜宾茶叶更大的魅力和更广的空间。进一步提高产业化的集群度,在加工技术上、产品规模、品牌效益上更上一层楼,要通过科技和市场,打造宜宾茶叶的名片。
近年来,宜宾紧紧抓住“千亿茶产业”的重大战略机遇,坚持“质量兴茶、绿色发展”[3]的理念,加快推动茶产业转型发展,2020年,全市茶园面积达到8.73万hm2,实现综合产值245.8亿元。2021年,宜宾将着力实现茶园基地稳定8.67万hm2、干茶年产量达10万t、茶产业年综合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到2025年,在稳定全市现代茶园基地面积基础上,干茶年产量达13万t,综合产值达400亿元以上,建成中国优质早茶强市、中国优质工夫红茶大市和四川省现代茶产业第一强市。宜宾市下一步会加快推进全市茶产业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逐步通过川茶集团的平台,来加大川茶、川红的培育力度,同时支持宜宾5个重点县,培育整合宜宾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来引领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要加快茶文化的挖掘,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宜宾的茶文化,将茶文化和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
“文化为体、科技为媒”[4],宜宾茶文化的传播形式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媒体平台,打造线下的数字文化传播与线上的渠道传播平台,积极整合线上线下媒介资源,不断提升数字媒体下宜宾茶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应加强科技赋能,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在刘仲华院士的带领下,联合各地的茶叶专家和茶叶团队,结合宜宾的本土资源,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夯实产业的科技基础,在茶树的新品种培育、茶叶的初精深加工、茶叶品牌的营销等方面,创新茶叶全产业链经营和多茶类研发生产,使得文化与科技相结合,从而打造独一无二的宜宾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