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敏 何素琴 侯 程
(石家庄市藁城区农业农村局 河北 藁城 052160)
韭蛆是赤眼蕈蚊的幼虫,又名黑头蛆,是韭菜生产中发生最普遍、防治最困难的地下害虫。近年来发生程度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制约韭菜安全生产的主要有害生物。韭蛆具有个体小、为害隐蔽、防治困难的特点,除为害韭菜、大葱、大蒜等百合科作物外,还为害生菜、花卉等多种植物。
露地韭菜1年发生3~6 代,以老熟幼虫或蛹在鳞茎内或根基周围土中越冬;次年3 月当温度适宜时,幼虫开始活动,4 月进入为害盛期;7~8 月进入夏季,由于温度高、降水频繁,韭菜植株老化,幼虫向下移动,为害减轻;9 月下旬,随着温度的降低,幼虫开始向上移动,10 月上中旬,进入第2 个为害盛期;11 月份,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幼虫进入越冬状态,为害逐渐减轻。
保护地韭菜韭蛆周年繁殖为害。成虫将卵集中产在韭菜植株根周围土缝里、土块下或韭菜鳞茎和叶鞘内,卵孵化后幼虫分散为害,幼虫老熟后在鳞茎或根部化蛹。
韭蛆具有钻蛀性和腐食性,可营腐生生活,一般聚集于鳞茎、根部及假茎处为害。低龄幼虫先在韭菜叶鞘基部和嫩茎为害,随着虫龄变大老熟幼虫开始咬食鳞茎和地下茎,蛀食植株内部组织,甚至钻蛀到白色嫩茎中为害,造成韭菜地上部分由于得不到足够的养分和水分,而叶片变黄、植株枯萎死亡。发生严重时,田间常出现大面积枯死。韭蛆不耐高温,夏秋季随气温升高,老熟幼虫向下移动为害,造成鳞茎腐烂,常常整墩死亡。
长期以来菜农习惯于依赖化学药剂灌根防治韭蛆,多次使用大量高毒农药,不仅造成残留超标,影响韭菜品质和食用安全,还造成害虫产生抗药性。探索韭蛆高效绿色防控技术是当前韭菜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优选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方法,精准科学使用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药剂。
3.1 农业措施
3.1.1 选种抗虫品种。目前生产上没有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性有差别,一般不休眠、生长势旺的品种抗虫性优于休眠品种。
3.1.2 适期播种。春季以3 月上中旬地膜覆盖播种为宜,促进植株健壮早发,提高抗虫性。
3.1.3 日晒高温覆膜法。利用韭蛆不耐高温的特点,夏秋季节气温较高时,选择连续晴天,将已经长高的韭菜沿地表面割除,尽量与地面持平,避免韭菜叶片遮阴,影响阳光照射土壤升温。割韭菜后1~2 d,加盖浅蓝色无滴棚膜(或地膜),并将四周压严压实,防止热气散出,使畦面地表5 cm 土温上升至40 ℃,保持3 h 以上,能杀死大量韭蛆。揭膜后要及时浇水,不仅可进一步提高杀虫效果,还有利于韭菜生长。
3.1.4 科学施肥。施肥以生物有机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避免使用生肥。施肥做到开沟深施覆土,成虫有趋臭性,虫害发生期避免泼施粪肥,减少成虫落卵。每茬韭菜收割后畦间撒施充分发酵、晾干的牛马粪,可抑制韭蛆繁殖。
3.1.5 灌水淹蛆。韭蛆发生严重的地块,早春和秋末冬初,早晚各灌1 次水,淹没畦背,连续3 d,使韭蛆窒息。
3.1.6 韭菜收割后在畦面及时撒施草木灰或细沙土,降低田间湿度,可以有效减轻韭蛆落卵。
3.1.7 避免与百合科作物大面积连作,推广与十字花科、茄果类蔬菜间作、轮作。恶化其适生环境和食料,减少虫源积累。
3.1.8 推广节水滴灌。滴灌管埋入土层20 cm,保持田间表土层干燥,降低成虫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压低虫口数量。
3.1.9 防虫网。有条件的建议使用防虫网,保护地在放风口、棚室口加防虫网阻挡成虫,防虫网以40~60目为宜。
3.2 生物防治。低龄幼虫期可选用球孢白僵菌、苦参碱等制成药土顺垄撒施,或昆虫病原线虫随灌溉水冲施。
3.3 精准使用药剂防控。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严格按商品使用浓度、剂量、方法和安全间隔期施用。①成虫发生盛期使用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噻虫胺、氟铃脲等药剂全田喷雾。②幼虫期选用吡虫啉粉剂、氟铃脲乳油等制成药土顺垄撒施,然后浇水,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