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建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对学生进行点拨,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上的启示,让学生在课文理解、问题解读、语言鉴赏、主旨发掘、情感认知等方面实现突破,全面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1]。情感范读、问题导读、合作互读、语言赏读,都能够对学生学习思维形成冲击。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科学设计,适时点拨,在阅读提示中向学生传授方法,以获得最佳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诵读是有情感地朗读,学生对诵读较为熟悉,但在诵读过程中常常存在一些认知偏见。教师从诵读角度传授方法,不仅能够矫正学生的诵读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深度学习思维,使学生产生阅读共鸣,提升阅读效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都有诵读经历,但因为情感投入不够,或者技法掌握不到位,从诵读中获得的学习体验也相对有限[2]。为此,教师应适时做范读展示,让学生进行模仿学习。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配乐诵读音频,也可以示范诵读,但要提出聆听要求,让学生主动模仿,探索诵读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丁香结》一课时,教师先设定倾听要求:“丁香花很美,作者是如何描写的?把丁香结与人生做对接,你会如何理解这个设计?认真听范读,关注诵读的语气、语调,深入思考文本内容。”然后,教师播放背景音乐,正式开始示范诵读。学生被气氛所感染,自然进入倾听环节,并跟随教师做仿读训练。为了检验学生听的效果,教师鼓励学生仿读展示,同时开展互听互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又顺利进入研读学习环节,对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有了全新认识。在示范诵读环节,教师创设听的环境,组织学生进行仿读训练,利用问题做引导,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启示,成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示范诵读,激发其展示诵读的欲望。
诵读对语气、语调、语速都有要求,对音变、节奏、停顿也有设定,教师对学生做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展开并深入实践操作,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认知的积累。学生在诵读中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认为大声读、有音变就是诵读。教师要适时传授读法,让学生结合诵读体验进行方法内化,由此建立起来的阅读体验认知会更有效。
例如,在阅读《月光曲》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配乐诵读音频材料,让学生在聆听中形成体验。教师做出诵读提醒,具体讲解如何运用抑扬顿挫的读法。学生跟进仿读,感受文本内在情怀。为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教师设计了分角色诵读任务,让学生自主成立诵读小组,对相关人物形象做具体分析,然后做诵读展示。在学生研读角色的过程中,教师深度介入,为学生提出一些设计建议,让学生从中获得更多学习体验。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虽然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操作方法,但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大多能够积极回应,并在实践体验中丰富阅读认知。
教师利用问题做导读,激发学生主动展开质疑阅读,能够对学生形成多点激发,促使学生自然进入文本核心,展开多种形式的主动性学习和探索。由此建立起来的阅读认知会更加鲜活而深刻。
教师科学设计、适时呈现相关阅读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学法传授。问题导学的关键在“导”,要求教师问题设计具有启迪性,对学生的阅读思维形成触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问题调动作用。教师不能一味借用已有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进行相应的设计,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文本核心,在深度探索中启动阅读思维。
以《竹节人》为例,学生对这种特殊的玩具会自然产生探索的兴趣。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心理做问题设计,并在学生初读时进行提问:竹节人是作者儿时的玩具,造型很别致,你能够理清其制作的过程吗?作者对这种玩具有怎样的感情?他为什么会对竹节人留下深刻记忆?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深入阅读和思考,在互动交流中逐渐形成阅读体验认知,与作者达成更多情感共鸣。教师针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取向做问题设计,顺利调动学生阅读学习主动性。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围绕这个内容做问题设计,学生自然会积极响应,教学效果也会逐渐显现出来。问题导学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如何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教师在运用该方法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教师鼓励学生主动阅读,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典型的质疑性阅读。学生对质疑性阅读比较熟悉,但大多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提示不够,不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动机。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学生阅读思维,引导学生做个性思考,其阅读体验会更为深刻,质疑问题也会不断涌现。教师整合这些质疑问题,推出问题集合,组织学生做深度研究,能够将阅读学习推向深入。
例如,《故宫博物院》带有说明文属性,教师先引导学生做初读感知,然后投放故宫平面图,让学生做对接性阅读。在学生理顺课文说明路线后,教师组织学生做质疑性阅读:说明文阅读要理清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做梳理性阅读,看看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利用问题展开设计,看谁设计的问题更具代表性。学生对质疑性阅读比较有感觉,自然能够主动反馈。教师对学生质疑问题做整合处理,形成问题集合,并筛选问题组织学生做集体讨论研究。如这样的问题:故宫博物院内古老的宫殿众多,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大家为什么想去参观故宫?这是一篇导游词,导游词有什么特点?……学生对这些问题做深入思考,主动做互动交流,逐渐进行释疑。教师要深入学生群体,对学生问题解读情况做观察,及时做出问题提示,确保问题讨论呈现良性化。
学生对故事性文本有特殊阅读兴趣,教师适时推出一些演绎性阅读活动,组织学生做角色诵读、课堂演绎、话题辩论等活动,能够对学生感官形成刺激,激励效果更为突出,更有利于学生从中获得学习启发。
在学生阅读文本时,教师要对学生阅读认知情况做出客观评估,这样才能及时做出对应指导,让更多学生能够顺利进入文本核心,在与文本深层对话的基础上形成学科认知。教材文本大多具有经典性,其丰富内涵是阅读需要关注的焦点,而学生的阅读感知相对较浅,难以抵达文本核心。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适时点拨,让学生矫正思维,形成正确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做阅读思考时,要做好必要的观察,针对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或者疑惑做对应提示,这样能够带来更多阅读启迪。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鼓励学生做前期阅读,了解作者表达意图。学生对环保类文本有一些认知积累,阅读关注点集中在环保问题方面。教师根据学生阅读情况,适时做出提示:作者从几个角度介绍人们对地球的破坏?人们常说“只有一个地球”,其背后的含义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地球一旦被破坏,人类将无法生存,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应该要好好珍惜地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度阅读,课堂学习研究气氛逐渐形成。教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解读文本留白,为学生阅读提供帮助。
学生对演绎性学习有特殊兴趣,教师要对文本故事做梳理,布设适合的课本剧创编任务,调动学生主动演绎的热情,为学生的演绎提供方法支持,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角色诵读、课本剧演绎、课堂辩论等都带有演绎属性,教师要做好对接处理,组织学生参与到演绎活动中,让学生在深度探索中形成学科认知。
在设计演绎任务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在设计演绎活动时,教师让学生自行组建表演团队,对文本中的五壮士形象做深入分析,然后设计一个造型,将五壮士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展示出来。学生虽然对课堂演绎活动比较熟悉,但大多没有做过造型表演,显得有些紧张。教师深入课堂,给学生提出一些建议,并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雕塑照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揣摩造型表演的方法。学生逐渐进入深度阅读环节,对场面和英雄形象做具体的体验和讨论,逐渐达成共识。经过多次调整,各个小组的造型设计逐渐成形。在展示环节,教师借助手机拍摄照片,并在大屏幕上投放,组织学生做评价,课堂学习进入良性互动环节。教师从不同角度做出指导和干预,能确保演绎活动顺利展开。
学生语言鉴赏方法积累有限,特别是在鉴赏角度选择时,大多数学生会关注修辞方法和典型词语的应用,教师要在这些方面做出积极引导,让学生从更多方向做思考,以拓宽学生鉴赏阅读视野。词语有语体色彩和情感色彩之分,描写有方法和角度的区别,句式有长短之分,主旨情感有深浅的差异,文本在结构、表达、写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异,这些都属于可以选择的鉴赏角度。教师适时引导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上的启示。
例如,《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有不少精彩的描写片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找出自己喜欢的片段,并说明喜欢的理由。学生开始阅读,很快就找到一些感兴趣的内容,以“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这句话为例,学生面对这样的语言,一般喜欢从修辞角度展开思考,但这里找不到明显的修辞方法。教师可从句式角度做引导,让学生分析并阅读短句子。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逐渐找到了鉴赏的角度。有的学生这样鉴赏:这里将学生生长情况做归结性展示,运用一些短句子做表达,节奏感很强,带有灵动性和活泼性,表达孩子们充满朝气的形象特点。从学生的鉴赏情况可以看出,教师的引导产生了效果,教与学达到了和谐。
语言鉴赏启动后,如何进行程序构建,这是教师比较关心的。学生大多会选择“对答”的方式,就是根据问题设计给出答案,简单化倾向比较严重,其答案组织也缺乏逻辑。因此,教师需要从这些方面做出引导,让学生自然进入鉴赏环节,在答案整理中建立阅读认知。鉴赏逻辑构建时,一般要先点出方法应用,然后是作用分析,最后是主旨情感延伸对接,形成完善的答案结构。
如阅读《少年闰土》时,教师设计了语言鉴赏任务,让学生对描写闰土肖像的片段进行鉴赏。学生对这段描写很有感觉,但在鉴赏表达时却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设计。为此,教师先列出一个基本格式:“第一步:点出方法;第二步:解读作用;第三步:结合语境分析效果;第四步:情感对接解读……”。为了让学生有清晰的理解,教师可以先做示范,给学生提供学习榜样。学生进入独立操作环节,先找到这段描写内容:“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然后做鉴赏分析:“这段话属于肖像描写,从动态角度做具体描绘,写出少年闰土活泼、勇敢的个性特点,其典型动词应用最有特色。同时表达作者对少年闰土的喜爱之情。”教师对学生的鉴赏情况做出评价,肯定学生的鉴赏规划,组织学生进行延伸思考。教师从程序设计角度引导学生,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成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思维,将鉴赏学习带入正轨。
阅读教学有其自身规律,教师为学生做学法指导时,要充分做好教情和学情调查,针对教学需要,做出详尽的安排,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及时的帮助。经过一定的训练,学生已经有了阅读经验的积累。此时,教师再针对学生学习上的短板,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进行相应的设计,就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运筹帷幄,掌握完善的阅读方法,进而为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高语文阅读综合能力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