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进展

2022-11-18 02:47唐皇凤肖融知
东南学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时代能力

唐皇凤 肖融知

中国共产党是人类政党发展史上长期有效执政的典范。高度重视并持之以恒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是我们党百年成长和发展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将“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明确定位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主线,并载入党的十九大新修订的党章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一般规律的不懈探求,也是对新时代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风险挑战的有效回应,有利于我们党完成执政使命、增强执政意识、巩固执政地位、拓展执政资源和提升执政绩效。本文试图在明晰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多维逻辑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习近平关于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重要论述的创新意蕴,并系统总结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举措和实践进展。

一、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多维逻辑

区别于西方意义上的一般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同时拥有法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领导型执政党。无论是在根据地的局部执政时期,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执政时期,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都是增强党的执政正当性和稳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于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一党长期执政的政治格局下,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战略布局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多维逻辑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之一。在人类社会的国家谱系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种独特的类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处于“从国家到非国家”的过渡时期,即现代化发展运动所形成的“现代国家”和阶级对立完全消失、国家逐渐消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形式。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具有现代国家的现实规定性,同时又与本质上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不同,也与西方经典意义上的“现代国家”不同,不仅从个人自由权利出发构建国家,而且从人民当家作主和人民整体掌握权力出发构建国家。(1)林尚立:《论人民民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2-43页。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作为后发赶超型现代化的典型代表,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地域规模巨大,地区发展较不平衡,内部异质性程度较高的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异常艰巨,面临的风险挑战之大超乎想象。要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必须有一个能够促进发展、推动改革、确保稳定和定型制度的强大领导力量。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缔造者和开创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愿景设计者、蓝图描绘者和战略践行者,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具备担任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的政治资格。因此,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之间构成唇齿相依、同频共振的命运共同体。党的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是有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持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水平、永葆党组织的生机活力、不断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宏图伟业才能稳步实现。只有与时俱进地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加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战略规划、政治引领和组织推动,才能有效实现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迈上新台阶和步入新境界。

其次,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由之路。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和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党和人民在长期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中开辟出来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唯一正确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改善民生、提高综合国力等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无不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明确宣示中国共产党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规划了科学合理的路径。但是,“社会主义社会也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8页。而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基础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确保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与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间是水乳交融的共生关系。一方面,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在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能力就是衡量和检验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成效的试金石。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有效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提条件和政治保证。党只有始终坚持加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本领,牢牢把握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积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统筹推进和纵深拓展。总之,以高质量党建促进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进步的前提条件和必由之路。

再次,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前提。社会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循环往复和螺旋上升的演进过程,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变化的特征。在现代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及其所决定的发展任务和国家治理策略具有明显差异。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既是党治国理政的关键参照指标,也是执政党自身建设的直接推动力,为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有效的执政方略提供了基本依据。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局部执政和全国范围内长期执政的历史,是一部不断科学认识和有效解决不同历史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有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的实践过程。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的科学判断。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既是确定国家治理现代化愿景目标、战略路径和行动议程的客观基础,也是影响和决定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根本任务、工作重点和基本举措的重要依据。(4)唐皇凤:《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社会文明程度、人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质的飞跃,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缘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有效执政。新时代要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全党全社会必须及时而灵活地调整战略策略、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更加注重全面、统筹和均衡发展,有效推动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切实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高度的使命自觉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同时,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治理和制度体系的领导核心和关键行动者,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体力量。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有效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政治保证。总之,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制订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战略举措的前提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补齐自身短板,牢牢把握和妥善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高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驾驭重大风险挑战的坚强保障。执政党如何有效驾驭重大风险挑战,是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史上的难题。在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决断力和统筹力,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和执政力的首要标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政党。早在1956年,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执政党的地位,还很容易在共产党员身上滋长着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5)《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4页。在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背景下,党必须时刻注意进行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斗争。同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面临长期而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面临着更为复杂而尖锐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贯穿于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重大风险挑战,呈现出复合性、交织性、易变性的特征。其中,脱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面临的最大风险挑战,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成为侵蚀新时代党的执政根基的重要因素,意识形态安全成为党的执政安全最为薄弱的环节,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成为影响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的最大变量。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社会风险防范化解体制机制捉襟见肘,无法满足风险社会的治理需求,对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中,面对百年来最严重的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迅速组织起疫情防控的强大力量,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恢复性增长的国家,集中体现了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效。中国共产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显示出的非凡组织动员、统筹协调和贯彻执行能力,充分彰显党的强劲政治能量和高超执政艺术,也再次证明了党的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能力是抵御风险挑战、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因此,以底线思维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提升党和政府的风险防控能力,积极推进新时代风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防范和化解国家治理重大风险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效驾驭重大风险挑战的坚强政治保障和组织保证。

现代化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方位和革命性跃迁的过程。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坚强的领导核心和制度安排、政策体系的长期相对稳定是实现有序有效与低成本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质量决定了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境界。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二、习近平关于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重要论述的创新意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观察、分析研判,精准把握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把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置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关键位置,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了系统的科学论断,逐渐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重要论述的完整体系。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严格遵循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紧密结合人类文明发展潮流和中国实际,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性调整和适应性转变烙上了时代印记,彰显出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是对世界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原创性贡献。

首先,习近平关于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提升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水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创新发展。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无产阶级摧毁旧国家机器、建立自己新型国家政权的伟大尝试,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总结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主张这种“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7页。是一种最适合于建立社会主义而实现劳动解放的国家。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普选产生的公职人员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罢免,且只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这种“社会共和国”和“廉价政府”是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政治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揭示和战略构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要内容和理论基础。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高度重视执政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提出了相对完整的执政党建设理论,进一步提升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水平。(7)参见李宝国:《列宁执政党建设理论新探》,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一至六章;周尚文:《列宁的政治遗产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五至六章。习近平关于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秉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政治立场,科学回答了“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提出“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37页。的科学论断。习近平系统阐释了“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重要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得到了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和执政力的广大而深厚的基础。”(9)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9日。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把谋求人民的利益福祉作为党执政的内在要求和永恒目标。第二,中国共产党靠人民执政,需要始终践行群众路线,加强和改善群团工作。习近平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368、28、367、366页。因此,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机关施政“都必须坚持贯彻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94、296、307页。党的一切执政活动和国家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都能运用于治国理政”。同时,“我们必须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政治高度,抓好党的群团工作,保证党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通过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群团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和坚强有力,使之成为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第三,明确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的评判者。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368、28、367、366页。因此,能否有效改善人民生活和切实保障人民权益,提升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民生改善的质量和水平,是检验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成效的终极标准。习近平关于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执政为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1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62页。的执政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

其次,坚持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境界。把执政能力建设置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位置,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要传统。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无时不有,各种违背初心使命、动摇党的长期执政根基的危险无处不在,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聚焦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习近平关于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重要论述,精准研判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环境的深刻变化,为有效应对各种执政风险和执政考验、不断增强党的执政意识和执政本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夯实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根基。习近平基于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长期执政的内在逻辑,主张坚定理念信念和严明党的纪律是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内容,系统谋划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布局,开创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强烈时代气息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新境界。习近平关于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重要论述,有效回答了百年大党实现长期执政的现实路径问题,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第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习近平具有强烈的风险忧患意识,反复强调“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是党的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和时代课题”。(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368、28、367、366页。并且,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唯有永葆斗争精神和革命斗志,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第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切实防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脱离群众的危险。习近平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368、28、367、366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抓作风建设,大力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反对奢靡之风,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找到了夯实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的有效切入点。第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党自我革命的能力。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深刻指出:“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529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坚决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接力跑”,确保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在强大理论武装和科学轨道上有力推进。第四,深化标本兼治,旗帜鲜明、持之以恒反对腐败。腐败是影响党长期执政的最大风险。习近平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没有什么外力能够打倒我们,能够打倒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17)习近平:《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求是》2019年第15期。并且,“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44页。切实防止党在长期执政下腐化变质,既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工程。第五,坚持依宪执政,全面增强依法执政本领。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也是我们党实现长期有效执政的重要法宝。坚持依法执政首先是要坚持依宪执政。习近平指出:“宪法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法律依据。我国宪法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确认了党在国家政权结构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19)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01页。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党的执政地位,为我们党长期执政提供了根本法律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有机结合,坚持依规治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习近平对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现实路径的精辟思考,既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历史规律和实践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建理论的创新发展。

再次,习近平关于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有效理顺党的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的内在关系,为新时代党的建设实践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既是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担当的使命型政党,也是一个同时拥有领导和执政地位的领导型执政党,“党是直接执政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是领导者”。(20)《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99页。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特历史逻辑,党同时担任领导和执政的双重制度角色。党的领导是实现有效执政的政治前提,有效执政是实现有效领导的政治基础。(21)唐皇凤、肖融知:《百年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经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但在具体的中国政治实践中,我们都没有明确区分党的领导和党的执政,二者经常被混为一谈。在政治形态上表现为以党代政或是党政不分,党组织直接“嵌入”政权结构并充当直接执行者,混淆了党和国家政权的不同性质,弱化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理顺党的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难点和重点,是将党的全面领导具体落实到党长期执政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前提。习近平将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视为把党的领导和执政贯彻到国家治理全过程全领域的重要载体,主张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把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有机统一起来”(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106、168页。的重大举措,“努力从机构职能上解决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党政军群的机构职能关系问题”,(23)习近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求是》2020年第14期。成为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突破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重申“党是领导一切的”的著名论断,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条基本方略,明确“党是最高领导力量”,突出强调“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明确和规范党的领导和党的执政。习近平法治思想主张,全面依法治国首要的是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党的十九大明确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重要内容,提出党要“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2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6页。同时,我国宪法序言和正文对“党的领导”的确认,从根本法层面牢固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从制度上明晰党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领导逻辑,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国家治理功能。同时,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长期执政是互相支撑和相互统一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权力是不可分割的。不能简单讲党政分开或党政合一,而是要适应不同领域特点和基础条件,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2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106、168页。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大党大国有效治理、确保党长期有效执政的根本政治保证。此外,党的执政是党的领导的具体实践形式,党的领导地位只有在有效执政与治国理政的有机联系、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有机贯通中才能得到切实巩固。习近平关于党的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内在关系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党的建设实践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有利于开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局面和新境界。

最后,习近平关于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总结提炼新技术革命浪潮下的政党建设规律,为世界各国政党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已成为有效治理超大规模政党和超大规模国家的重要驱动力,成为提高党的长期执政建设质量和水平的新引擎。习近平指出:“信息革命增强了人类脑力,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26)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页。新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也推动了从组织到制度各层面的整体性变革。一方面,新技术革命赋能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升党员、党组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通过对党员和党组织的信息录入、采集、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广覆盖”的智慧党建系统,实现对党员和党组织的“数字化”“网络化”“动态化”服务与管理。另一方面,新技术革命打破了根植于传统社会基础上的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27)习近平:《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 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人民日报》2014年11月20日。如大规模网络攻击、跨境数据流动、数据泄露、黑客攻击等,拓展了国家安全和政党执政安全治理的边界和内容,对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带来多向度冲击和多维度挑战。习近平多次明确提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2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317页。网络安全被视为党长期执政需要面临的最现实、最复杂、最严峻的风险挑战之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信息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提升到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和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全面实施发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国家战略。着眼于信息化社会的未来发展和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全新环境,习近平重申“本领恐慌”,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2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403、401-402页。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这是“认识好、解决好‘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是‘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是改变了表现形式的老问题’唯一的途径”。(3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403、401-402页。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下,党要主动顺应网络传播规律,走好新时代的“网上群众路线”,加强互联网企业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的本领。同时,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优化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营造健康清朗、法治昌明的网络空间。中国共产党主动驾驭而非被动追随新技术革命浪潮,主动推动自身结构-功能的适应性调整,为世界各国政党在新技术革命时代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因应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在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推动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完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充足的实践资源。习近平关于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正是基于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创造的光辉典范。

三、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进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实践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党建理论体系,尤其是以习近平关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并有效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必然要求。因此,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和纵深拓展,持续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始终以党的自我革命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切实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是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举措。

第一,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政治性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属性。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战略布局中,党的政治建设居于统领地位,决定了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方向和效果。同时,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与问题指向性。具体包括:其一,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政治保障。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为基础,不断完善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建设,将“两个维护”这一根本原则贯彻到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各项制度之中。例如,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要求超出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自身职权范围,或虽在自身职权范围内但关乎全局、影响广泛的重要事情和重要情况进行请示报告,为党中央和各级党委(党组)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在全党同志中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理论、路线、政策、方针,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其二,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一方面,在选人用人过程中突出政治标准,将党的政治要求融入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公共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在政治原则问题上实行一票否决制。另一方面,严格落实各级党委和纪委对全体党员干部“维护党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情况的监督检查。2020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违反政治纪律案件8969件,处分1.2万人。(31)赵乐际:《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国纪检监察》2021年第7期。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通过加强领导干部的实践淬炼以增强其政治能力成为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既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活动载体,也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性工程。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从严规范党支部的“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在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中不断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突出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关键,着力解决领导干部身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确保党员干部在规范化、常态化的党内政治生活中接受政治体检,有力推动了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总之,党的政治建设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性建设,也是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否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和政治道路前进的根本保障。

第二,思想建设是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性环节。思想建设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础性建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居于关键地位。中国共产党面临世情、国情和党情的特殊性及复杂性决定了思想建党的艰巨性与长期性,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是思想建设的重要功能。具体包括:一是改善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提出了和平时期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的检验标准,即“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是否能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是否能对工作极端负责,是否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否能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是否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3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40页。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了全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力夯实了党长期执政的社会心理基础,是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二是加强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是新时代思想建设的重点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确立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党中央先后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在全党全社会掀起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成效卓著,为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三是坚持开展党内学习教育活动。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教育,先后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集中教育活动不断走向常态化、制度化。这些党内教育活动聚焦于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赓续革命精神,为党员、干部继续坚定理想信念注入持久能量。充分发挥纪念馆、革命博物馆、红色文化圣地等“红色基因库”的教育功能,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把稳党长期执政的思想之舵。四是构建和完善思想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健全以《中国共产党党内功勋荣誉表彰条例》为主的党内激励机制。通过发现和褒奖能力突出及贡献卓著的党员,引导、教育、激励全党牢记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永葆共产党人本色。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中共中央首次为29位党员颁授“七一勋章”,将共产党人筑梦前行的精神动力转化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动力。同时,不断完善思想建设的约束机制,在《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将“党的思想建设缺失,党性教育特别是理想信念宗旨教育流于形式”列为党内问责情形之一,(33)《十八大以来廉政新规定》,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345页。实现正向激励和负向惩处同向发力,确保思想建设的重大举措能够落到实处。总之,加强思想建设是锤炼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扫除思想尘埃的“总开关”,为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筑牢精神根基和思想防线。

第三,组织建设是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保障。任何政党想要实现自身既定目标,都要依靠组织起来的力量。组织严密和纪律严明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有效执政的重要保证。新时代提升党的组织力的重大举措具体包括:一是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在党的中央、地方、基层三级组织架构中,基层组织位于党的“神经末梢”,是党整合资源、凝聚各方力量的关键。在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提升其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显著提升,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尤其在“两新”组织、新兴业态和互联网党建等领域成绩显著。截至2021年6月5日,中国共产党现有基层组织486.4万个,比2019年底净增18.2万个,增幅为3.9%。其中企业基层党组织151.3万个,社会组织基层党组织16.2万个,(34)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人民日报》2021年7月1日。基本实现了党的组织全覆盖,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支撑。二是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以《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为基础,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创新党员教育管理。不断加强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坚持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组织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持续推进党员教育管理网站、移动客户端等平台一体化建设。中共中央印发《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采取集中轮训、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理论宣讲、组织生活、在线学习培训等方式,不断健全党员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基本原则,在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同时,在分类施策的基础上对专业技术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实施分类考录、分类考核、分类培训,先后出台《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规定(试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规定(试行)》等法律法规,不断提升公务员管理科学化和制度化水平。此外,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完善管人、用人、留人的配套机制,在实践中培养选拔数量充足且质量优良的后备人才梯队,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四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着眼于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党中央不断强化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将运行成熟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升格为委员会。同时,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实现党政职能分工,以合并设立、合署办公等方式对党政机构职能进行优化重组和集中归并。“坚持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加强相关机构配合联动,避免政出多门、责任不明、推诿扯皮”,(3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9页。有效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等问题。通过表面上的机构融合与分离,实现实质上职能的分工和统一,以合理配置执政资源、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促进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

第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支撑。制度建设在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中更具战略性、全局性和根本性,制度建设质量是影响和决定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绩效的关键变量。在一党长期执政的格局下,党内法规制度是约束党组织和党员行为最重要的依据,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是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具体包括:其一,健全“党的全面领导”相关法规,规范党行使领导权的具体方式。相继颁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制度,规范和加强党的领导,以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核心作用为目标,将党的领导从具体、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为提升党的全面领导水平提供制度保障。其二,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修订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教育管理方面的相关法规。以干部选拔任用为重点,形成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主体的法规条例,包含《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等,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为执政能力建设提供组织载体。以干部监督管理为着力点,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等,逐步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干部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党政领导干部的各项执政本领。其三,抓紧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党内法规,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执行力。党的基层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和执政目标的关键支撑。党中央先后制定《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基层党组织逐渐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其四,加强党内监督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为权力监督提供党规国法的双重保障。党中央确定依规治党战略原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严格规范党组织活动和党员行为,党内监督由增量式发展转变为制度化程序化的内涵式创新,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第五,构建科学合理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是加强党的长期能力建设的关键抓手。党的执政体制是否科学合理,执政方式是否灵活高效,直接影响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强弱。新时代在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的改革创新主要包括:一是健全党的领导机制。不断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明确合理地划分各级领导机关的职权,正确处理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党委会、常委会的权力关系,健全党的领导体制和各项制度,确保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有效运转起来,保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严格执行重大问题“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和决策的制度。另外,坚持和完善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制度、党组(党委)书记末位发言制度等,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有机结合,并贯穿于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确保各级党组织能够正确集中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不断提高党长期执政过程中的公共决策质量。二是不断优化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3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第36页。这就意味着在中国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党要根据被领导对象的独特性调整自身工作的权重和布局。例如,为了更明确党在政权机关和社会中的轴心地位,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派出机构、省级以上人大和政协的专门委员会、市级以上法院和检察院的派出机构等单位经批准后可设立分党组,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提高履职尽责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三是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党在领导国家、治理社会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创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和工具手段,通过建立健全职责清单制度、党委(党组)施政行为公开制度等各项党内民主制度,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各项要求具体落实到党治国理政的各项体制性、实体性和程序性制度中,不断巩固党长期执政的有效性和正当性基础。

第六,积极推进自我革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作为“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37)《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18页。的无产阶级政党,“党的性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38)《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6页。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积极推进自我革命,为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愿景目标和行动指南。具体包括:其一,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从严监督领导干部。将领导干部的执政实践置于“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39)《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41页。的“全域覆盖”的监督格局下,加强对党执政的全过程监督,进而提升党执政兴国、治党自省的效力。2020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约谈领导班子成员、重点岗位人员72万人次,立案审查调查县处级以上“一把手”5836人。(40)赵乐际:《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国纪检监察》2021年第7期。其二,协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从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进行反腐败斗争,不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为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最稳定的实践场域。基于对新的历史方位转变、外部环境变化和党的自身建设存在问题的清醒认识和精准把握,针对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党中央积极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完善执政党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自查机制,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怎样管好党、治好党”这一重大课题。据2016年全国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是75%,2013年到2016年分别是81%、88.4%、91.5%、92.9%,(41)《党心民心极大提振——2016年全国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报告》,《中国纪检监察》2017年第1期。呈稳步上升趋势,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厚植了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基础。

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进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力的重要体现。我们党将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定位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重要内容,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改革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成为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标志性概念。在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下,在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日益增多、相互交织叠加的时空场域中,我们必须稳步增加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各项创新实践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征程中,加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依然是持续创造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奇迹的重要前提条件。

四、基本结论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只有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理论才是行动的科学指南。执政能力建设理论探索和治国理政具体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壮大的全过程。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发展和总结凝练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现实需要,对化解社会主要矛盾、驾驭重大风险挑战、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和拓展党的长期执政资源的重大战略回应。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主动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实现党的长期执政使命和时代任务提供有力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需要主动学习现代政党实施适应性变革的各种成功经验,切实增强执政党组织、制度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不断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创新举措的回应性和调适性。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时代能力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