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恩阳,史小建
(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农村60 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为23.81%,较城镇高7.99 百分点[1],农村老年人口已经全面超越城镇,农村人口老龄化尤其失能化问题日趋严重[2]。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4 000 万的失能老人中,农村失能老人占到66%[3]。农村失能老人养老形势复杂严峻,同时带来一系列的养老问题。当前学术界对农村失能老人养老问题研究成果丰富,陈欣欣等[4]研究表明,与城市相比,农村老人的失能化程度更高、照料负担更重、空巢化速度更快、养老经济支持能力更弱;李芳[5]认为,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但就目前而言家庭养老面临很大的挑战[6];邓大松等[7]认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供给水平不高;刘妮娜[8]认为,互助型养老形式满足农村失能老人救济型和应急型的经济支持,以及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的需求。可以看出,目前学者们对农村失能老人养老问题给予了关注,但缺乏更加深入的研究,且对贫困山区农村失能老人养老问题的研究甚少。基于此,以河北省M 县L 镇农村失能老人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失能老人养老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为对该地区农村养老服务事业建设发展提供一定借鉴参考,同时可拓宽贫困农村地区失能老人养老相关研究思路并提供实践依据。
1.1.1 失能老人的界定 失能老人是指由于年老体弱或疾病引起的部分或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群体。就生活自理能力水平判定而言,目前学术界通常按照我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课题组采用的6 项指标,即吃饭、穿衣、洗澡、上下床、上厕所和室内走动,其中1~2 项失能为轻度失能,3~4 项失能为中度失能,5 项及以上失能为重度失能[8]。
1.1.2 数据获取 2021 年7 月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模式,对河北省M 县L 镇所辖农村发放调查问卷95 份,回收有效为问卷92 份,有效率为96.8%。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生活满意度、养老方式以及养老诉求等[9,10]。
采用Excel 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
M 县L 镇共有20 个行政村和1 个扶贫片区,面积157 km2,总人口1.03 万人,其中60 岁以上人口为3 755 人,失能老年人口为368 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52 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9 902 人,参保率为96.1%。
调查样本中,受访者的男女比例为1.38 ∶1。60~69 岁占比33.2%,70~79 岁占比36.3%,80~89 岁占比30.5%;已婚占比41.3%,丧偶占比33.5%,孤寡占比25.2%;45.3%的失能老人有过读书经历。所有受访者身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劳动损伤,且99.2%的受访者患有慢性疾病。85.6%的受访者到县级及以上医疗结构就医;90.8%的受访者没有直接经济来源。
2.3.1 养老金不能保障日常开销 当地政府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对60 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每年发放养老金1 300 元,但实际上无法满足失能老人的日常开支。实地调研发现,当地政府给予农村失能老人的经济援助有限,且渠道单一。在扶贫帮扶期间对困难群体设立了建档立卡的帮扶方式,入选对象可享受不出县大病治疗报销90%费用政策,由于评选标准固定,仅无子女的失能老人可以享该政策,其支持覆盖面较小,64.1%的受访者表示除养老金外没有享受过其他帮扶政策。此外扶贫异地搬迁到县城生活的农村失能老人,其家庭成员再就业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导致家庭经济收入低下。就“失能老人是否有退休金或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或其他商业保险”问题的调研结果显示,92.5%受访者表示均没有。经济收入问题是当地农村失能老人面临的核心问题。
2.3.2 生活照料质量低,医疗条件支撑差 由于贫困县刚刚摘帽,当地经济发展并不乐观,农村医疗基础设施较差。当地医疗部门依据现有医疗条件,积极开展普惠性治疗工作,如周期性巡诊等[11]。但是目前针对农村失能老人“医养结合”项目落地正在起步阶段。就“失能老人养老选择”问题的调研结果显示,22.3%的受访者选择居家养老,其中45.5%丧偶或子女不在身边,处于个人照料状态。就“村两委对于失能老人的关心与照料”问题的调研结果显示,66.5%的受访者表示村两委没有关心或看望过。
2.3.3 养老院市场化程度低,发展前景迷茫 M 县共开设了5 家养老院,其中公立养老院1 家,主要面向县城老人养老,4 家私立养老院地处农村且规模较小,失能和孤寡老人居多。通过实地走访该镇养老院发现,养老院办院资金紧张,民政部门给予的各项补贴无法完全满足日常开支。养老院开办至今得到了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才勉强能够保证日常运营,没有盈余产生。通过与养老院失能老人进行座谈发现,其养老满意度明显高于农村家庭养老的失能老人,且89.4%的老人不感到孤独,而农村家庭养老的失能老人中,仅有14.3%不感到孤独。就“农村家庭养老失能老人不去养老院的原因”问题的调研结果显示,64.4%的受访者是因为“个人自由”受到限制,24.5%的受访者因为经济压力过大,11.1%的受访者因为子女配偶可照料。
2.3.4 精神慰藉缺失,娱乐辅助设施建设不足 实地调研发现,农村失能老人的活动场所为村两委旁边的小广场,大家在一起晒太阳、聊天。89.5%的受访者表示经常感到孤独,缺少社会、家庭及生活的慰藉。由于农村公共活动设施基础建设明显不足,75.8%的受访者表示农村没有娱乐休闲方式。而养老院中的失能老人活动较为丰富,如参加院内集体活动、观看电视等,很少有孤独感产生。增加社会关爱和休闲活动是预防失能老人孤独的有效手段,同时精神需求也是农村失能老人最迫切的需求[13]。
随着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政府应该着手提高农村养老金额度,对失能老人的慢性病治疗给予相应的补贴[14];大力推进“医养结合”机构的建设落地,加强县医疗机构与乡镇养老院合作,帮扶农村失能老人康养身体,促进医院—养老院—失能老人三者共同发展。对农村地区开设养老院,民政部门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并给予相应补贴[15]。加强乡镇卫生院医养人才的建设,积极推进民间康养机构的建设,满足农村家庭失能老人的医疗需求[16]。
农村两委应加大对农村失能老人的帮扶力度,修缮休闲娱乐设施,丰富老人精神娱乐活动[17];建立社区照料中心,方便农村失能老人日常生活;引导失能老人树立正确的养老观念,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着力提高失能老人的养老满意度,推进农村“幸福大院”式互助养老[18]。积极联合社会公益组织与爱心团队设立农村失能老人养老公益基金,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失能老人的关爱与帮扶[19]。
农村社会积极弘扬“尊老爱老”的学习榜样,营造“尊老爱老”的家庭氛围,对于农村遗弃、拒绝供养失能老人的家庭成员进行法律惩戒[20];同时积极探索农村失能老人子女照料的鼓励机制,保障家庭养老对于失能老人照护的基础性作用。对于农村失能老人家庭收入低的问题,政府应该着力解决异地搬迁农村失能老人家庭就业增收问题,多方并举拓宽养老筹资渠道,满足农村失能老人日常生活与经济诉求[21]。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减轻子女照护压力,为农村失能老人照护提供制度保障。
对于丧偶及孤寡农村失能老人,应鼓励互助式养老,或引流到养老院养老[22]。坚持多元一体的社会互助共济养老方针,以农村为平台,整合政府、家庭、社会爱心公益组织、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农村照护中心、商业保险公司等主体,针对不同类型的失能老人提供精准的服务方案[23],保障各层次失能老人的安全看护、日常护理、医疗康复、喘息服务、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长期照护需求的满足。对体弱多病的失能老人开展健康照料服务,帮助其融入到农村生活环境等[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