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韩雪松 陈宏伟 孙龙清 刘良军 刘昌燕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粮食作物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64)
蚕豆是中国重要的粮食、蔬菜、副食、饲料、绿肥和养地作物,种植地域极为广阔,从北边的内蒙古到南边的海南岛,自西北的新疆到东南的福建、广东等地均有种植,是食用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3]。蚕豆营养丰富,属于高蛋白、富淀粉、低脂肪、低热量食物,是人体各种必需氨基酸的重要来源,在改善人们膳食结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4-6]。蚕豆根部共生的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可供给植株生长,还能提高土壤肥力,其残枝落叶又是良好的有机物质,有利于恢复地力[7-8]。因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蚕豆生产的多元化及市场化,抓好蚕豆产业发展对于促进加工工业、饲料工业和农村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目前湖北蚕豆生产中仍然存在着科技意识淡薄、管理不规范、良种良法不配套等许多不利情况[9]。针对湖北省及周边地区缺乏百粒重较高、抗病性较好、适应性强蚕豆品种的现状,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利用优异蚕豆种质,通过定向选择培育而成优质蚕豆新品种鄂豆3202。该品种熟相清秀,结荚集中,丰产性好,田间表现综合抗性好,抗旱、耐寒性较好,抗倒能力强。2022 年获得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
母本为通蚕鲜7 号(原编号03010),系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用亲本(93009/97021)F2/97021 经系统选育而成,2012 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鉴定编号:苏鉴201205[10]。父本为成胡15 号,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1986 年从英国洛桑试验站引进的72 份杂种后代中系选出的,1999年通过审定,审定编号:川审豆48 号。
2012 年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田,选择通蚕鲜7 号与成胡15 号作为母本与父本进行配组,得到杂交后代,2013 年单粒播种后选择分枝多、健壮的单株混收,2014 年在杂交后代中选择农艺和产量性状优良单株混收,2015-2016 年单株选择和株系选择同时进行,经田间和室内鉴定,分离群体中重点目标性状,分枝性好、株高适中、子粒饱满的单株入选,当选单株分别脱粒和编号。2017-2018 年混收混播性状接近的优良株系,获得聚集目标性状的苗色深绿、株高适中、株型紧凑、花紫红色、结荚集中、子粒青绿色的稳定株系,并作为决选优良株系提供参加多点鉴定试验。
2018-2019 年该品系参加湖北省蚕豆品种比较试验和试种,多点鉴定都表现出株高适中、粒形饱满、抗倒性好、丰产性好、商品外观较好等优良性状。2022 年获得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登记编号:GPD 蚕豆(2022)420004。
2.1 生育期生育期是指作物从播种出苗到成熟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时间,对于茬口安排、品种布局、栽培管理等都有重要意义。鄂豆3202 播种至出苗时间为13d 左右,出苗至开花时间为127d 左右,开花至成熟时间为61d 左右。2018-2019 年湖北省蚕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鄂豆3202 的全生育期为202d 左右,比对照鄂蚕豆1 号迟2d,为中熟品种。
2.2 农艺性状2018-2019 年湖北省蚕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株高100.3cm,主茎分枝4~6 个,复叶椭圆形,花色为紫红色,单株结荚24 荚,幼荚绿色,成熟荚深褐色,荚长8.8cm,单荚粒数2.2粒,新收获干子粒种皮青绿,百粒重131.9g,子粒商品性好,成熟一致,可一次性收获。
2.3 品质2019 年经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鄂豆3202 干子粒的总淀粉含量为38.2%,粗蛋白质含量为25.2%,粗脂肪含量为1.8%。
2.4 抗病性和抗逆性赤斑病和锈病是蚕豆生产上的主要病害,病害的发生与轻重直接影响着产量和品质。经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鉴定,鄂豆3202 抗赤斑病,中抗锈病。根据2018-2019 年湖北省蚕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鄂豆3202 的耐冷性(冬蚕豆)达到中耐水平。
鄂豆3202 于2018-2019 年进入湖北省蚕豆品种比较试验,试验在湖北省内武汉、十堰、谷城3 点进行。2018 年试验,3 个试点均表现为增产,平均产量2491.2kg/hm2,比对照鄂蚕豆1 号增产5.51%;2019 年续试,鄂豆3202 增产点率100%,3 个试点平均产量达2269.5kg/hm2,比对照鄂蚕豆1 号增产5.45%。2 年品种比较试验和试种结果表明,鄂豆3202 直立抗倒,高产稳产,综合抗性较好,经济价值高,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鄂豆3202 在品种比较试验阶段同步进行了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针对品种特点进行了水肥管理、播期、密度及除草等试验,总结出适合该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以期为良种良法配套应用及其在生产中的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4.1 适宜区域适宜在湖北省及同类型生态地区推广种植,省外种植时要先进行引种试验。
4.2 播期和密度湖北地区播种期10 月中旬至11月上旬均可,以10 月20 日至11 月5 日播种产量最高。播种量10kg/667m2左右,条播或点播,播深3~5cm,行距50cm,株距17cm 左右,每667m2保苗数0.8 万株。播种前选择粒大饱满、色泽一致、光亮无病虫的子粒作种,在阳光下暴晒2~3d,有利于提高发芽率。
4.3 施肥和除草地力中等田块每667m2可基施复合肥15kg 左右,地力较差的田块还应补施腐熟的农家肥1000kg。播种后施用精异丙甲草胺进行封闭除草,越冬前后中耕除草1 遍,平时田间除去大草即可。保持田间边沟、厢沟、十字沟畅通无阻,降低地下水,排除地表水,为蚕豆正常生长发育创造条件。
4.4 田间管理出苗后及时清沟,以免产生滞害,地势低洼地带和地下水位较高田块需起垄栽培。苗期注意防治地老虎,越冬期及花荚期注意防治蚜虫等,花荚期遇干旱应及时灌水,雨水较多年份注意排滞。花期用0.4%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肥,每7d喷1 次,连续喷2 次,有防花荚脱落和早衰的作用,也有利于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4.5 收获蚕豆适时收获是获得丰收的关键技术,蚕豆百粒重在灌浆中期至灌浆末期仍在增加,灌浆末期收获的子粒百粒重最高,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也最优。鲜荚采收是当豆荚饱满,豆粒皮色淡绿,种脐部位有一条不明显黑线时采收,宜在晴天下午湿度较低时进行,采收后不可在烈日下堆放,应摊开透气,防止鲜荚荚皮变色而降低商品价值。干子粒的采收应在上部荚果子粒进入灌浆后期、植株大部分叶片转为枯黄、茎秆尚有弹性、中下部豆荚充分完熟呈现出成熟色时进行。收获后及时晾晒、脱粒,入库保存前用磷化铝熏蒸防止豆象为害。
新组合、新技术集成创新及推广应用,是确保粮食丰收与安全的重要支撑,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鄂豆3202 针对湖北现有蚕豆品种在产量、生长习性、适应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蚕豆亲本选配时,注重了两亲本间优良性状的互补重组,双亲都具有较多的优点,没有突出的缺点,在主要性状上优缺点互补性强,适宜在湖北及类似生态区域种植,适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