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话题,激起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忧虑。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的违法添加,恍如昨日;今年,“海克斯科技”“钟薛高不化”等新闻频出,无不引起社会的担忧。
标准比较严格
什么是食品添加剂?按国标的定义,它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它的使用,是为了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质量和稳定性,而“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
这样一来,其实排除掉了很多人们以为是食品添加剂而不是的、人们以为可以使用而不可以使用的东西。比如,曾引起举国哗然的“三聚氰胺”,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工业添加剂;“苏丹红”“瘦肉精”也都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范围。
面对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食品添加剂行业也自觉无奈,因为安全事件的发生大都并非食品添加剂本身的问题,而是企业没有按照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合规使用造成的。
如果单看标准,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是比较严格的。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王蓓告诉记者,“全世界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一万种以上,中国只有两千多种”,有大量国外已经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内由于考虑到食品安全性、我国饮食文化特性等方面还处于禁用的范围内。
恐慌不必要
近年来食品行业有这样一句话:“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此言不差。果冻、雪糕、种种零食,甚至豆腐,都依赖食品添加剂;没有添加剂,这些食品的长时间保存、大范围流通也不再可能。食品添加剂不仅存在于复杂制成品中,也存在于盐、油、米面等初级食材中。
王蓓在大学里教授食品添加剂课程十几年,也常年致力于食品添加剂的科普工作。她感叹,十多年前,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几乎一片空白,人家会问她:“国家为什么允许添加三聚氰胺?”如今,“是扭转过来一点了”,可还是会发生许多令她哭笑不得的新闻,如“雪糕不化”。
“那是因为有增稠剂瓜尔胶。它来自瓜尔树的种子,是一种天然胶体,作用是使食品的黏度增加,形成胶凝体系,可让雪糕的形状保持得更好。只要添加剂符合国家标准,雪糕能化与否,能烧着与否,与雪糕品质和安全性无关。”王蓓说。
至于酱油,对于里面添加的苯甲酸钠等防腐剂,她也认为不必担心,“苯甲酸钠是常规的防腐剂”。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苯甲酸钠毒理学结果表明,苯甲酸钠的急性毒性较小,人体口服苯甲酸钠的最大无作用计量(MNL)为500mg/ kg体重;也就是说,一个体重为60kg的成年人一次性摄入30kg的酱油才会引起中毒。
“但比起苯甲酸钠等防腐剂的危害性,酱油里如果生长黄曲霉菌,其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和危害就要大多了。”王蓓说。不过,“因为传统上采用高盐稀态工艺进行酿造的酱油,盐含量很高,所以渗透压高,微生物不易生长,这也是酱油之所以可以不加防腐剂的原因。但是在提倡减盐、健康的趋势下,也有些酱油采用低盐固态酿造工艺,这时候微生物容易生长,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加少量防腐剂”。
重建食品自信
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要,企业会推出“零添加”,但“零添加”没有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有的厂家标注的零添加是指味精,有的零添加是指酵母提取物,有的是指苯甲酸钠,还有的是指焦糖色素等,都不一样,需要仔细辨别。
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忧,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化学”的担忧,对非天然的排斥。而作为科学家的王蓓相信:“天然的并不就等于安全的,天然的也不一定就好于人工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毒蘑菇也是天然的,但它确实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在标准制订之外,还涉及生产、使用、监管等环节。社会的担心也在于其他环节。一位经营面食加工生意的企业主告诉记者,像他的工厂这种“正规军”,从审批、建厂生产、运输、销售的所有环节,都在明面上,要面临政府随时的抽检。没有添加食品添加剂的面食,或合规添加的,保质期短,色泽不稳定、不鲜艳,但他选择不添加或少添加。他真正担心的,也面临竞争压力的是,小作坊生产的“三无产品”。它们处在监管的空白地带,用起各种添加剂来非常大胆。
虽然国家食品添加剂标准经严格制订,但遗憾的是,现实世界不只是面临一个科学问题。食物从生长到进入人口,要经过很多环节,对于消费者而言,整个过程像个“黑箱”,无从参与,也无从知晓;而所能做的就是尽量选择正规企业生产的食品。毕竟,真正危险的,并不存在于配料表上有的那些,而是没有出现的那些。
(摘自《南风窗》董可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