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军,焦丽丽
(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人口发展致富事关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是后脱贫时代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意味着中国农村发展进入了后脱贫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脱贫人口基于美好生活向往,具有突出的脱贫致富发展诉求。如何在摆脱绝对贫困之后守住脱贫成果,防止大规模返贫,推动脱贫人口脱贫致富成为“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
推动脱贫人口发展致富,提升发展能力是关键。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帮助其提高内生发展能力”。农村脱贫人口总体上属于低收入人口,提升其发展能力成为开发式帮扶的政策导向。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再次凸显了提升脱贫人口发展能力的迫切性。
农户发展能力与贫困是学界研究热点,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农户发展能力与贫困的关系。国外有学者提出能力贫困理论,认为贫困的根源是能力贫困[1],有能力的农民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2],减贫战略的核心在于拓宽穷人的能力。国内学者认为农户发展能力影响脱贫质量[3],农户可行能力不足有明显的致贫效应[4],生存能力的缺失是致贫的主要原因[5]。二是农户发展能力存在的突出问题。主体动能上,贫困农户自身发展意识缺乏、扶贫实践中贫困户主体性发挥欠佳是农户发展能力缺失的影响因素[6];许多贫困群体面临交通不便[7]等客观条件,发展能力受限[8]。知识技能上,贫困农户人力资本或社会资本受到损失[9],自我发展能力有待提高[10];劳动力不足、老龄化严重以及知识水平低限制农户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11]。政策支持上,对贫困农户政策支持的有效性与持续性不足[12]以及抗风险能力的束缚阻碍农户发展能力提升[13]。三是农户发展能力提升路径。农户应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市场意识,提高整体素质和能力[11]。政府要完善制度供给[14],改善贫困农户能力提升的环境[6],重视对农户赋权[15]。社会组织应加大农村投入,强化脱贫产业支持[16]。
既有研究着重对农户发展能力同贫困的关系、农户发展能力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如何提升农户发展能力等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不少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不足:一是研究内容上,探讨农户发展能力关联性问题较多,对脱贫人口发展能力具体深入的研究较少;二是研究视角上,侧重从农户整体素质提升角度探讨发展能力问题,从能力贫困视角研究脱贫人口发展能力较少;三是研究方法上,理论分析居多,实证研究较少。本研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基于对有代表性的脱贫人口调查,从能力贫困视角聚焦脱贫人口发展能力,考察后脱贫时代脱贫人口发展能力与其生活水平的现实面相,分析脱贫人口发展能力对其脱贫致富的具体影响,探求有效提升脱贫人口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脱贫人口发展提供实践参考,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提供研究素材。
以阿玛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1]、英国国际发展部可持续生计理论[17]为基础,构建并运用脱贫人口发展能力结构理论进行分析研判。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决定了他们具有提升自身发展能力的内生性诉求。发展能力不足是制约农村脱贫人口致富的根本因素,通过提升农村脱贫人口发展能力从而防止返贫、促进其脱贫致富成为后脱贫时代农村发展的重要思路。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进行研判,脱贫农户家庭所拥有的生计资本越多,越被有效利用,则越能产生良好的生计结果(更多物质和精神财富等)。具备提升和运用生计资本的能力成为脱贫致富的关键。本研究以脱贫人口为对象,以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依据,基于能力贫困视角对不同类别的生计资本进行分析,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五个层面解析脱贫人口发展的能力结构(图1),使脱贫人口的发展能力具体化,进而全面把握脱贫人口发展能力的结构性特征[18]。
图1 脱贫人口发展能力结构
一是社会资本层面的能力。脱贫人口基于社会资本所具有的发展能力主要包括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资源利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是指脱贫人口扩展社会网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更好融入社会的能力。社会资源利用能力以社会关系网络资源为基础,反映脱贫人口所能获得的社会资源支持及其转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二是人力资本层面的能力。脱贫人口基于人力资本所具有的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健康保障能力、学习能力、就业创业能力、抗风险能力。健康保障能力是指脱贫人口在摆脱绝对贫困之后开始新的生产活动所具有的劳动力素质及享有的健康保障条件。学习能力主要表现为脱贫人口在摆脱绝对贫困之后为适应新的劳动要求而具有的劳动技能水平、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经过教育和培训减少贫困代际传递风险的能力,是实现脱贫致富的动力之源。就业创业能力是指脱贫人口在摆脱绝对贫困之后利用自身技能务工经商、稳定就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是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抗风险能力是指脱贫人口在面临重大风险时的应对能力,主要表现在自然风险(如自然灾害)、社会风险(如重大突发性疾病)以及市场风险(如粮食价格波动)三个方面,是防止返贫的重要支撑。
三是金融资本层面的能力。脱贫人口基于金融资本所具有的能力主要是指信贷资金获取和利用能力,即脱贫人口能够从金融机构获得信用贷款并使其增收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脱贫人口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以及能合理利用贷款增收、按期归还本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脱贫人口资金周转状况和增收能力。
四是物质资本层面的能力。脱贫人口基于物质资本所具有的能力主要包括基本生活能力和发展生产能力。基本生活能力是指脱贫人口具有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条件,包括吃穿住用行等物质生活和教育文化等精神生活条件,关乎脱贫人口的长远发展。发展生产能力是指脱贫人口具备发展工农业生产、提高劳动效率的能力,为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
五是自然资本层面的能力。脱贫人口基于自然资本所具有的能力主要是指自然资源利用能力,即脱贫人口利用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合理增收、改善生活的能力。依托自然资源利用能力,脱贫人口通过资源有效利用,发展特色产业等,增加可支配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本研究所选调研地点湖北省X 市Y 镇是全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和湖北省插花贫困镇。全镇现有54 个村、1 个社区,面积154.3 平方公里,人口10.5 万人。本次调查选取有代表性的村庄5 个。问卷调查对象为脱贫人口,采取入户访问法,指导被调查者填写问卷并及时修补完善,以提高数据真实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 份,回收问卷219 份,有效问卷219 份,并运用SPSS24.0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脱贫人口发展能力。脱贫人口发展能力即脱贫人口运用5 种生计资本的能力,依据其内涵,选取社会交往能力等10 个维度。选取23 个指标48 个题项,测量方法以李克特5 点评分法量表的形式为依据,分为“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非常符合”5 个评判等级,分值分别为1 分、2分、3分、4分、5分(表1)。
表1 脱贫人口发展能力变量选择
(2)脱贫人口生活水平。该变量反映脱贫人口脱贫致富状况。参考已有学者[19]对乡村生活水平指标体系的研究,脱贫人口生活水平选取劳动就业、家庭收入、社会保障3个测量维度,9个指标15个题项,测量方法及赋分同上(表2)。
表2 脱贫人口生活水平变量选择
对比分析发现,调查样本基本信息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1》中农村人口的主要特征相一致,表明样本代表性良好。被调查者在性别上男性占48.9%,女性占51.1%,符合男女性别较为平衡的性别总体特征;年龄分布上25岁以下占4.6%,26~50岁占36.5%,51~75岁占53%,75岁以上占5.9%,符合农村主要劳动力中老年为主的年龄结构特征;文化程度上小学初中学历占89.9%,家庭成员中最高学历为初中的占比43.4%,与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为主的受教育水平相一致;政治面貌上多数为普通群众,占95.4%;家庭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最高,为89%;家庭成员中参加过就业培训的占36%,比例不高。
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以检验问卷的可靠性。一般认为探索性研究量表整体Cronbach’s α值大于0.7 则具有较好的信度。脱贫人口发展能力和脱贫人口生活水平的Cronbach’s α 分别为0.964、0.915,表明问卷可信度良好。
(1)运用社会资本的能力有待提升。分析发现(表3),社会交往能力层面,脱贫人口参与村务、进行意见表达不够充分。社会交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的社会参与和人际交往能够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20]。社会交往能力是脱贫人口后续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能力,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提高。社会资源利用能力层面,脱贫人口虽能利用人际关系寻求生活上的帮助并且能够得到支持,但在合理利用社会关系、为自身带来经济收益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脱贫人口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社会支持,将难以获得新的发展机会,提升脱贫人口社会资源利用能力很有必要。
表3 脱贫人口发展能力调查结果 N=219
(2)运用人力资本的能力明显不足。健康保障能力层面,脱贫人口家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较好,但存在家庭成员身体素质较差,生活习惯不佳等情况。此外,部分家庭因成员病情特殊需服用昂贵药物而难以承担相关费用,经济压力较大。政府的医疗保障投入使得农村健康状况得到稳步提升,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21]。健康保障能力是脱贫人口从事生产活动的基础,也是脱贫人口追求脱贫致富的条件,需高度重视。学习能力层面,脱贫人口家庭教育负担明显减轻,子女有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条件。政府经常组织培训,但脱贫人口积极主动参与不够,很难学有所获。劳动技能的实用性和培训所耗费时间成本是影响脱贫人口培训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就业与创业能力层面,涉及脱贫人口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样本均值都不高,说明脱贫人口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相对薄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求脱贫对象成为创新创业的主体,以自我雇佣而非产业工人的务工形式实现脱贫致富[22],提升脱贫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应作为促进脱贫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的重点。抗风险能力层面,脱贫人口劳动收入并不稳定,除医疗保险外很少有其他人身意外险以及农业保险,难以支持其应对风险,有返贫的可能性。提高脱贫人口抗风险能力是推动脱贫人口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
(3)运用金融资本的能力短板明显。脱贫人口虽能从信用合作社等正规渠道获得贷款,但难以合理利用资金实现稳定增收。主要是由于脱贫人口缺乏投资经验,难以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投资风险较大。信贷资金获取利用能力作为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的重要渠道,需要大力提升。
(4)运用物质资本的能力有待提升。基本生活能力层面,脱贫人口基本生活能力整体较好,但在网购便捷程度、文化参与上依旧有提升空间。发展生产能力层面,尽管农产品销售状况较差,但由于当地脱贫人口大多以土地租让的形式流转土地,自身可支配的土地有限,因此针对这部分脱贫人口,难以从调查数据直接判断农产品销售状况好坏。另外,还有少部分脱贫人口可支配土地较多,尽管从事农业生产,但产量有限,且销售渠道较为单一。发展生产能力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脱贫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从农业技术普及利用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入手,增强其发展生产能力。
(5)运用自然资本层面的能力亟待增强。自然资源利用能力层面,脱贫人口主要通过土地租让的形式获得部分收入(约800 元/年•亩),但大部分脱贫人口除去租让土地收入外难以通过土地获得其他收入,从整体上看利用土地获得收入的状况并不理想。此外,脱贫人口在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以及产业开发上比较薄弱。探索现有资源更新利用方式从而满足自身发展需求[23],是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的重要思路。
(1)劳动就业岗位充足但就业稳定性不强。调查发现(表4),脱贫人口在摆脱绝对贫困之后生活水平虽有所提升,但仍存在就业岗位不对口、就业不稳定、工资除去基本生活开支无剩余或剩余较少、对政策依赖性强等问题。
表4 脱贫人口生活水平调查结果 N=219
(2)家庭收入来源广但不够稳定。农村家庭收入结构正在向多元化、均衡化方向发展[24]。调查发现,脱贫人口各收入来源占比较为均衡,说明脱贫人口家庭收入来源较广,但在家庭收入稳定方面样本均值均低于4,说明脱贫人口家庭收入不够稳定。
(3)社会保障状况较好但仍有提升空间。新农合的实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受限,参保农民仍然需要承担较高医疗费用[25]。调查发现,脱贫人口家庭劳动力有限,收入不高,遭遇突发性重大疾病时支付压力较大,并且由于养老保险金较少,难以满足基本生活开支。
(1)发展能力因子分析。统计发现,Bartlett球体检验的KMO抽样适度测量值为0.926,近似卡方值8692.593,自由度1128,显著性水平Sig.<0.01,表明脱贫人口发展能力指标适合因子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旋转法将脱贫人口发展能力概括为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资源利用能力、健康保障能力、学习能力、就业创业能力、抗风险能力、信贷资金获取利用能力、基本生活能力、发展生产能力、自然资源利用能力10 个因子,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2.437%,且因子载荷较高,对其发展能力的解释效果较好。
(2)生活水平因子分析。分析表明,Bartlett球体检验的KMO抽样适度测量值为0.914,近似卡方值1828.679,自由度105,显著性水平Sig.<0.01,表明脱贫人口生活水平指标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旋转法,将脱贫人口生活水平概括为劳动就业、家庭收入、社会保障3 个因子,这些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4.790%,且因子载荷较高,对生活水平解释效果较好。
为了解脱贫人口发展能力与其生活水平之间的关联,根据前文生成的发展能力和生活水平诸因子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5)。双侧检验表明,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资源利用能力、健康保障能力、学习能力、就业创业能力、抗风险能力、信贷资金获取利用能力、基本生活能力、发展生产能力、自然资源利用能力与脱贫人口生活水平在0.01 水平上均显著相关。表明脱贫人口发展能力和脱贫人口生活水平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表5 脱贫人口发展能力同脱贫人口生活水平的皮尔逊相关性
脱贫人口的发展能力促使脱贫人口更好利用自身拥有及社会提供的资源,改善自己及家庭发展条件[26],提升生活水平,实现脱贫致富。脱贫人口生活水平是发展能力的物质基础,脱贫人口发展能力是其提升生活水平的关键动力。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脱贫人口发展能力将得到相应提高。
选取脱贫人口生活水平作为因变量,发展能力中的社会交往能力等10种发展能力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评判脱贫人口发展能力因子对生活水平的具体影响。分析显示,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为0.709,表明该模型可以解释脱贫人口生活水平的70.9%,脱贫人口发展能力对其生活水平具有较大影响。
具体分析(表6),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学习能力、抗风险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健康保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然资源利用能力均与脱贫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正相关。发展生产能力、信贷资金获取利用能力、社会资源利用能力、基本生活能力对脱贫人口生活水平影响不显著,但诸因子的回归系数(Beta)也为正值,表明这4个因子对生活水平均有促进作用。从标准化系数(Beta)考量,脱贫人口发展能力对生活水平的正向影响程度由大到小分别是学习能力、抗风险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健康保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然资源利用能力、发展生产能力、信贷资金获取利用能力、社会资源利用能力、基本生活能力。
表6 脱贫人口发展能力诸因子对生活水平影响的多元回归结果
学习能力是促进脱贫人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脱贫人口子女受教育状况良好能有效防止贫困代际传递;脱贫人口劳动技能培训落实能助力拓宽就业渠道,从而提升生活水平。抗风险能力是脱贫人口防止返贫、走向发展致富的重要推力,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助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扩宽收入来源,有利于其生活水平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是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脱贫人口能否务工经商、稳定就业、市场参与,对生活水平能否提升的影响较大。当前脱贫人口就业创业能力提升面临就业技能培训不充分、创业基金缺乏、创业意识薄弱等困难,但从长远考虑,脱贫人口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必然有助于脱贫人口转变思维,激发其创造财富的潜力,促进其脱贫致富。健康保障能力是脱贫人口从事一切生产活动的基础,农村医疗政策的完善、脱贫人口良好身体素质和生活习惯有助于脱贫人口生活水平提升。社会交往能力能使脱贫人口更好融入社会环境,加强脱贫人口对内对外交往,促使其有效利用社会关系网络,有助于生活水平提升。自然资源利用能力促使脱贫人口合理有效利用资源,促进脱贫人口发展致富,脱贫人口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提升其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产能力、信贷资金获取利用能力、社会资源利用能力、基本生活能力4 个因子的标准化系数尽管相对较小,但不影响其对脱贫人口生活水平所具有的正向促进作用。
利用对湖北省X 市Y 镇脱贫人口的调查数据,从能力贫困视角考察脱贫人口的发展能力,将影响脱贫人口脱贫致富的社会交往能力等10种发展能力变量纳入分析视野,考察脱贫人口发展能力与生活水平的现实面相,分析发展能力对生活水平的具体影响。研究表明,当前脱贫人口发展能力整体偏低,生活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脱贫人口发展能力对脱贫人口生活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学习能力、抗风险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健康保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然资源利用能力、发展生产能力、信贷资金获取利用能力、社会资源利用能力和基本生活能力。提升脱贫人口生活水平,促进脱贫人口脱贫致富,需要在深刻把握发展能力对生活水平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提升脱贫人口发展能力为基本路径,有效发挥上述十大影响因素的正向作用。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维度研判,提升脱贫人口发展能力需要坚持协同治理思维,脱贫人口、政府、基层干部、社会力量等分工协作,以多元主体参与、合力帮扶共促脱贫人口拓展和利用社会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的能力为重点,促使其整体提高发展能力,进而提升生活水平,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自我消极脱贫和因长期被帮扶所形成的政策依赖是脱贫人口能力不足的重要表现[27]。在“两不愁三保障”已实现的背景下,脱贫人口追求持续稳定增收,实现脱贫致富是发展必然。尤其在5 年过渡期①“5年过渡期”指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之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过渡期,为期5年。在5年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逐步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政府“扶上马送一程”的政策支持下,脱贫人口更要积极作为,主动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当前脱贫人口致富热情高,但观念较为滞后,发展动能不足,实践创新不够。一是思想上摆脱“等靠要”,克服消极心理。加强对内对外交往,合理表达意见诉求,增强社会资本层面能力的积累。二是行动上作出积极改变,主动参与。重视子女培养,主动争取优质教育资源,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积极参与劳动技能培训,掌握就业技能;增强维权意识,争取平等就业机会,增进人力资本层面能力的积累;主动支持乡村文化建设,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丰富精神生活,提升社会交往能力,促进社会资本层面的能力增强。
脱贫人口目前面临政策认知不全、就业创业难度大、抗风险能力欠缺、金融贷款利用不足等突出短板,需要政府强化制度支持和政策保障。一是加强乡村整体建设,改善乡村发展环境。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的背景下,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重点,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脱贫人口发展能力提升创造良好支撑条件。二是完善基层干部薪酬机制,增强干部工作动力。配优配强农村基层干部,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注重激发内在动力。三是注重体系优化,完善返贫风险防范机制。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脱贫人口发展致富的基础条件。强化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和医疗保障体系,推动就业岗位与技能培训对接,健全创业补贴机制,激发脱贫人口自主致富潜能;医疗政策创新要兜底存在特殊困难的脱贫群体,适度提升养老保险金额,防止老年贫困[28];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为脱贫人口增强人力资本层面的能力提供有效的制度政策安排。四是着力构建农村金融良好发展格局,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脱贫人口倾斜。构建可持续、包容性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其与产业、互联网、保险等多元融合发展路径[29];提高农村信用社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脱贫人口高效获取和利用信贷资金。五是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强化人才振兴。积极引育人才,发挥其在农业生产经营、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推广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脱贫人口拓展和综合运用生计资本的能力。
基层干部肩负贯彻落实党的“三农”政策重要职责,承担着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人口脱贫致富的政治使命。应强化农村基层干部服务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水平,针对脱贫人口在社会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等层面能力明显不足的现状,基层干部需主动作为,履职尽责。一是明确自身责任,主动加强同脱贫人口之间的联系。掌握脱贫人口动态信息,引导脱贫人口积极参与村庄公共事务。建设数字化乡村是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途径[30],要着力提升脱贫人口数字化素养,消除“数字化鸿沟”,引导脱贫人口融入数字化时代,促进社会资本利用。二是坚持实事求是,落实落细惠农政策。创新体制机制,鼓励脱贫人口积极参与专业技能培训;主动应对脱贫人口就业创业难题,为促进其人力资本层面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三是因地制宜,促进资源开发利用。强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依据村情民情,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发展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特色富民产业,提升脱贫人口在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层面的发展能力。
社会力量在农村脱贫致富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不仅可以克服市场的选择偏好,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政府配置扶贫资源过于强调宏观手段导致的效率不高问题[31]。要充分发挥企业、公益团体、高校、社区等社会组织在促进脱贫人口发展能力提升方面的积极作用。企业要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自觉加入“万企兴万村”行动,积极探索政企合作、村企合作等乡村振兴模式,为脱贫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市场渠道、创业帮扶等长效化发展支持。公益团体应加强“三农”政策宣讲普及和心理咨询疏导等;引导脱贫人口加强社会沟通,动员社会资源满足脱贫人口发展需求;针对乡村发展薄弱环节进行专项帮扶,动员企业开展非农就业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助力脱贫人口提升就业创业技能,积累人力资本。高校尤其是涉农高校师生,应以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为己任,积极关注脱贫人口生产生活所需,利用学科专业优势,产教学研一体化,为脱贫人口提供文化教育支持、技术推广指导与市场拓展服务等,助力其脱贫致富能力提升。农村社区是脱贫人口社会交往的基本空间,应充分保障其民主权利,促进社会沟通交流,帮助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网络。通过社会力量广泛深度参与,整体上提高脱贫人口生计资本积累及其运用能力,助推脱贫人口走向生活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