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春华
▲ 青年时期的沈忠芳
▲ 新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
▲ 沈忠芳和同事们在试验场
沈忠芳 中国导弹技术专家,全国劳动模范。曾任中国航空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副院长,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B6系列武器系统总指挥、红缨5号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等职务。
翻开他的简历会看到很多“首次”“最先”这样的字眼。谈到关于防空武器系统的型号、试验,他神采飞扬,如数家珍。他就是我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沈忠芳。他长期从事飞行器系统设计研究工作,先后完成车载红缨5号超低空防空武器系统试验样车、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B6系列武器系统等研发、指挥工作,多次获得航空航天领域重要奖项,他的研究成果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中国国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2年4月24日,中国第七个航天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首度公开包括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沈忠芳在内的12名中国导弹武器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世人才得以知晓他隐秘而伟大的人生。
1934年,沈忠芳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役爆发,一家人被迫逃亡,两年的颠沛流离,在转学5次,辍学1次之后,沈忠芳终于小学毕业。随后,他上了6年教会学校。天资聪颖的他,不仅数理化成绩非常突出,语文、英文成绩也很出色。
1949年10月至次年2月,国民党空军对上海进行了最大规模的轰炸,上海最大发电厂被炸得面目全非。大规模地停电,让整个上海笼罩在惶恐不安中。彼时,苏联协助保卫上海的108架各类战机组成的混合集团军进驻上海。苏联战机画着优美的弧线划过天空,将国民党的飞机打了下来,这一幕给沈忠芳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忍不住感慨:“如果我们也能拥有自己的飞机,一定要打跑他们。”
1953年,沈忠芳高中毕业,他看到招生院校中有北航,毫不犹豫地填上这个志愿。那时北京航空学院刚成立,只有两个系四个专业,沈忠芳选择了飞机设计专业。建校之初,学生们没有教室,只能在建筑工人的工棚上课。艰苦的条件挡不住沈忠芳的学习热情。他每门课程都能拿到4分以上(满分为5分),解析几何更是次次满分。大四时,学校成立火箭导弹专业,这个专业如同一个磁场,对沈忠芳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经过政治考查与学习成绩的层层选拔,他顺利转入这个专业。
5年后,沈忠芳被分配到当时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二中队工作。刚刚建立的二院,一穷二白,处于“边建边干”的阶段。艰苦的条件没有削减沈忠芳的热情,用他的话说:“越干越热爱。”
1959年10月7日,沈忠芳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从苏联进口的“萨姆-2”导弹,击落了一架台空军的美制高空侦察机,开创了世界军事史上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先河。这让沈忠芳深深理解了“没有导弹就没有国防”的真实含义。他和同事们热血沸腾,一起投入到“浴血奋战”中。面对极其艰苦的研制工作,大家喊出了“不求名不求利,只求导弹早上天”的口号。
1960年9月,沈忠芳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他的“战场”就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那个彻夜灯火通明的科研办公楼里。
1961年,二分院地空导弹团队终于弄清“萨姆-2”导弹的设计参数选择、气动力布局等。年仅27岁的沈忠芳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在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在防空导弹的早期研制中,他开辟了制导新途径。
36岁时,沈忠芳正式加入FJ型号的方案论证和研制工作。摆在他面前的是落后的工业基础。如何设计出最先进的导弹?他不知道,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仿制。于是,他们精心研究苏联的“斯-75”型地空导弹,从导弹、发射架到地面设备,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就这样,尽管设备和技术落后,但他们排除万难,研制出中国第一枚地空导弹——红旗一号。
紧接着,沈忠芳和同事们一鼓作气,针对红旗一号命中率低、易受干扰等缺点,研制出我国独有的反干扰系统。红旗二号地空导弹成功问世,并在1967年9月8日,一举击落来犯的U-2高空侦察机,捍卫了祖国领空。
1986年,沈忠芳开始担任某型号总指挥。经多方论证,他带领一班人提出一个史无前例的方案。没想到,方案还未论证就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有人说:“从来没见过这种路子,出了问题你们担得起吗?”面对质疑,沈忠芳没有退缩,他坚信自己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他们多方搜集资料,来论证方案的可行性。最终,通过评审。研发队伍组建起来后,沈忠芳开始为经费发愁。他们向院里借了200万元,又向航天部借了250万元。没想到,在研制过程中,由于队伍内部思想不统一,加上技术难度和经费不足,研制工作差点半途而废。1989年第一次试验没有成功,更是令研制工作雪上加霜。很多人劝沈忠芳别冒这个险,否则连借来的经费都还不上。此时,没人知道沈忠芳的压力有多大,他照吃照睡,跟没事一样,这让整个试验队伍吃下了“定心丸”。只有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才知道,他常常半夜爬起来思索,顶着巨大的压力,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工作思路,组织人员对试验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心血改进、优化设计。
一年后,他们进行了该型号一个标志性试验,导弹沿着弹道精准击中目标。靶场见证了他们连打10发,发发成功的奇迹。沈忠芳带领他的队伍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折服众人。在该型号鉴定报告中,专家鉴定组连用五个“首次”,高度评价了该型号的先进性和独创性。用户也在意见书中写道:“该型号自研制到全部交付完毕,这样大批量的产品,仅用了5年的时间。速度之快,解决关键问题之多,在国内型号的研制中实属罕见。”
▲ B6系列打靶成功,沈忠芳在现场(右一)
▲ 沈忠芳(左二)在会议中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原有的第一代、第二代对空防御武器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急需研制出第三代,以增强防御能力。关键时刻,沈忠芳义无反顾揽下这个任务。1993年,他担任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并立下军令状:“成功了是集体的,失败了我个人负责。”之后,他带领团队投入研制工作中。两年里,他夜以继日,攻坚克难,最终,他们完成了中高空远程的防空导弹研制任务。从此,我国防空导弹跨入国际领先行列。
2009年国庆,载着地空导弹的方阵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坐在观礼台上的沈忠芳泪流满面。亲眼见证国防实力逐步强大,他感到特别自豪:“我国不光有盾的导弹,也有矛的导弹,现在谁也不敢随便欺负我们!”
如今,B6系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精锐武器之一。同时,沈忠芳也带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和一批技术管理能力扎实的航天人才。他总是能扬人所长、避其所短,创造一切机会给技术人员进修、提高,大力推举年轻人到重要岗位上磨炼,让每个人的价值都得到充分体现。多年来,他倾囊相授,全心全意培养人才,将科研知识传授给更多心怀“飞机梦”“强国梦”的年轻人。
“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这是当年北京航空学院大力提倡的一句口号,沈忠芳做到了。有人问他,是什么支撑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忙碌,他只说了两个字:“信念”。76岁那年,沈忠芳自愿离开工作岗位。在他看来,年轻人都很厉害,新提上来的教授的水平比他当年高得多,先进技术掌握得比他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沈忠芳一辈子最希望看到的。为把机会留给更多的年轻人,他主动让贤,辞去兼任的多个院校教授、顾问称号,一个不留。他要让更多青年人立足岗位,发挥应有才干,助力国防事业的发展。
沈忠芳一生将荣誉看得很淡,他记不清自己获得了哪些奖项。他只记得自己年轻时,一心忙于工作,疏于对家庭的照顾,这让他一直愧疚于心。近几年,沈忠芳身体出了些状况,但让他感到非常欣慰的是,孩子们都很听话、孝顺。尤其是孙女,总让他喜不自禁:“她毕业后选择投身航天事业主要是受我的影响,她从小听我讲了很多工作中的故事。这不,她一毕业就来二院工作了。”说到这里,他笑了起来,笑声中有欣慰和幸福,也有将航天基因传承下去的自豪。
把玩从世界各地带回的纪念品,在平板电脑上玩游戏,看武侠小说,摘抄诗词,即兴作诗等,这是如今沈忠芳的日常。除此之外,他还爱听歌,《牡丹之歌》是心头至爱。他说:“《牡丹之歌》的歌词富有哲学观点。‘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经贫寒。’你吃过很多苦头,冬天的时候酝酿了生机,到春天的时候把美丽献给人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的幸福奋斗。每个人都有这个思想,我们国家就行了。”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对于那些峥嵘岁月,沈忠芳风轻云淡:“我这一辈子没白活,也干出了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