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霖/文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辰诞之际,广东作为全国的文化大省,在重大历史题材专题性创作上,回顾起岭南画家关山月、黎雄才等前辈们响应并参与当时关于历史重大题材创作时绘制出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众所周知,重大历史题材的绘画形式,是利用原创的精神绘制视觉效果来表现历史的真实,让观者有如亲身经历一般,具有寓教于乐、寓理于美的教化作用。时至今天,年轻一代艺术家紧跟前辈们和时代的步伐之余,渐趋成熟。有关部门号召进行百年党庆艺术创作,全国各地的文艺创作者踊跃参加,岭南广东地区的艺术家更是激情澎湃地参与其中;并在广东省美术馆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美术作品展”。在此次展览作品中,涵盖了国油版雕水彩等画种,当中以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居多,画面热烈且鲜明,其中不乏关于红军长征、毛泽东诗词等主题作品。
长征在中国语境中常用英雄史诗来形容,它在中共革命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众所周知。中共对长征的解释,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正如1975年《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社论所言“红军长征,行走两万五千里,贯穿十一个省,翻越常年积雪的高山,踏过人迹罕至的草地,粉碎了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关于长征的历史叙事和不同时期对长征的艺术表现却是文化艺术界历久不衰饶有兴味的话题。
红军长征是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转移作为起点,而以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会师作为结束。
长征可划分为六个阶段:1934年10月21日,中央红军主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及教导师和中央机关,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于1935年1月抢渡乌江占领遵义,是为第一阶段。1935年1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改组中央,毛泽东任中央革命委员会主席,从此掌握了中共中央,是为第二阶段。1935年1月至4月间,红军抵达金沙江,是为第三阶段。1935年5月,红军渡过金沙江,强占大渡河、泸定桥,进入四川。6月16日,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是为长征第四阶段。8月23日,红军三路出动,进入沼泽草地,左路军为大雨所阻,右路军遇国军阻击,毛泽东及中路军乘机北进,改称“北上先遣支队”,是为长征的第五阶段。9月中,毛泽东率北上先遣支队到达陕北,于10月20日与红军第十五军团会合,是为长征第六阶段。
在某种程度上,“宣传”成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附带的一个重要使命。而在此后的历史回顾中,“宣传长征”又成了中共宣扬自身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中一个重要的节点。“红军长征路途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节点和展现英雄主义气质的故事被抽取出来,如过老山界、突破乌江、智取遵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飞夺泸定桥、红军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等。”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故事具有戏剧化的特征,长久以来成为文学、艺术表现的经典历史叙事主题。
红军长征途中,已有美术活动的开展,中共通过绘画与标语,宣传及践行其革命的理念。长征开始之初的1934年10月25日,红军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第2期第4版就刊登了一篇题为《一件不应当忘记的工作——写标语画壁报》的文章,强调“写标语、画壁报是红军素有的特长”。在长征期间,红军的宣传队员们就将写标语画、壁画、书刊插图作为群众动员、唤起战斗热情的主要工作。红二方面军的张子意长征日记就有记载,画旁写着“红军:消灭地主阶级,反对富农剥削”的标语[1]。
据研究,活跃在红军部队中的美术人员较为人熟知的要数廖承志和黄镇。廖承志是何香凝的儿子,曾在日本学画,长征途中,画有马列头像、宣传画、标语,也画沿途风景画和朱德、刘伯承等军中肖像画。有关长征绘画中影响最大的,要数安徽籍画家黄镇,因其在流离颠沛中留下了直接取材于长征实景的《长征画集》。据黄镇回忆,“万里长征,画了一路,大概也有四五百张”,“在漫漫途程中,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是真实生活的速写。”这批写生画现今只有24幅存留下来,1938年由阿英在其上海风雨书屋以《西行漫画》的名称印行。195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依初版重印,1962年重新出版时始改名为《长征画集》,并署上原作者之名。此后,该画集又以英、日、法等多种文字印行。黄镇的这些富有漫画色彩略显稚嫩的长征画作,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唯一出自长征途中的美术作品,其价值与意义不言而喻。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多年的美术史,在强调历史叙事专题创作的背景中,长征以其丰富的史迹和撼人心魄的故事而构成了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艺术家们所共同关注的革命历史题材。很多艺术家因为表现了长征的故事而名留史册,很多作品成为新中国时期美术经典之作。兹将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表现长征的美术作品简略罗列如表1。
表1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以长征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若要细加收集梳理,仍可列出更长的名单,甚或可以说,这类主题的作品多到难以数计,这可以从一些出版信息了解一斑。如1978年12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长征路上写生画集》,收录了沈尧伊、白庚延、杨德树、姚发奎、李健、艾石之、赵华胜、杜滋令(龄)、艾轩等人描绘长征沿途史迹的画作72幅,涵括了国画、油画、水粉画、素描、速写等艺术门类。又如2006年沈尧伊创作的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多达926幅。
从表1可以窥探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创作的一些面相。“重走长征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直至现在都流行的一个艺术现象,董希文是这个队伍中较早参与的一位画家。为了创作红军长征题材的历史画,1955年董希文随八一电影制片厂沿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历时半年重走长征路,沿途画了250多幅写生画,并出版了《长征路线写生集》。新近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的“董希文百年诞辰纪念展”,策划者就将“重走长征路”作为反映其艺术的一个专题。广东版画家刘仑,为了更真实反映红军长征的风貌,一生中曾四次重走长征路。上文提及的沈尧创绘的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在创作的1988年至1993年的6年间,曾两度深入长征路上,搜集创作的素材。直至今天,仍有不少艺术家出于创作需要或个人的兴趣,仍试图重访长征的路程,以求寻找创作的资源。
建国后建设国家纪念性建筑,如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等,刺激了历史画的产生,尤其是对表现中共建国历史的绘画图像的需求。访问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公众或许都有体验,在一楼正中央大厅所陈列的大型作品,正是以绘画图像的形式呈现革命建国史的国家意志,而其中多幅作品正是反映红军长征的。
“红军长征,是一个延续至今的美术创作主题。2007年公布的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115个创作选题,其中有4个是直接表现长征的。”
1950年6月27日,《人民美术》编辑部专门邀请在京美术家召开“历史画座谈会”,研究“如何才能正确地反映历史的真实,以教育群众;如何尊重历史资料,如何不拘于事实的复述;如何统一现实理想的矛盾”等问题[2]。“红军长征,是一个延续至今的美术创作主题。2007年公布的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115个创作选题,其中有4个是直接表现长征的。[3]”
表现长征的历史叙事,多以油画、国画和雕塑为主,在官员、艺术品收藏机构以及艺术家本人看来,这些材质的艺术品更具永恒的品质。当然,亦不排除其他媒材的存在,如篆刻家钱君匋就曾刻过一批以长征为主题的印章,并于1962年以《长征印谱》为名印行。不同时期创作的反映红军长征的绘画作品,呈现出不同时期的思想。不少的历史画因其高超技巧、严谨的构图与宏大的制作而成为经典。在倡导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影响下,鲜明地打上时代烙印者不在少数。
长征所代表的艰苦卓绝、不屈不挠以及成功的最终结果,使得这个旧词语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当代生活中仍旧被频繁使用。解放军的出版机构被命名为“长征出版社”,中国航天的运载火箭以“长征”命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被命名为“长征医院”,杭州有一间中学名曰“长征中学”,北京798艺术区一间具有实验精神的画廊也被创办人命名为“长征空间”。从公共空间到私人领域,用长征命名的事物不胜枚举,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人都分享了长征这次划时代历史事件的精神遗产。
正如毛泽东吟咏的诗词将残酷血腥的战争浪漫化一样,很多艺术家笔下对长征的描绘更多的是展现革命的英雄主义,将战争浪漫化。站在当下的视角回顾这些作品,难免会令人省思。毕竟,掩盖在宏大叙事之下,内战给无数的家庭带来了无尽的伤痛!■
引用
[1] 李筚路.长征与艺术[J].北京党史研究,1996(6):11-16.
[2] 泊萍.历史画座谈会略记[J].美术,1950(4):65.
[3] 谷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入选创作者名单公布[J].美术观察,2007(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