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科技发展中心 马洌扬
水肥一体化在世界上被公认为是提高水肥资源利用率的最佳技术。近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全国农技中心先后印发《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意见》和《推进水肥一体化实施方案》,把水肥一体化列为“一号技术”加以推广。“十三五”以来,河南立足“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发展总目标,在全省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为确保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也是水资源相对紧缺的省份。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14亿m3,在全国居第19位;耕地每667 m2平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07 m3,在全国居第24位。近年,不断增长的粮食产量与农业用水不足之间存在的突出矛盾,严重制约河南农业的快速发展,部分地区缺乏科学的灌溉和施肥制度,导致农田水肥利用效率不高。因此,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成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水肥一体化是将灌溉与施肥结合在一起的现代农业新技术。这项技术能够促进水肥耦合,对农田水分和养分进行综合调控和一体化管理,实现精量灌溉和精准施肥,有效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与传统灌溉施肥技术相比,具有省水、省肥、省工、增产等特点,能减少灌溉用水50%左右,减少肥料施用量20%~30%,粮食作物增产10%~20%,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增产10%~30%。因此,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是实现节水增粮、节本增效、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十三五”以来,河南省结合生产实际,先后在小麦、玉米、蔬菜、果树等作物上建立50多个高标准示范区,开展水肥一体化试验研究,创新集成水肥耦合、测墒用水、蓄水保墒等技术模式,探索建立提高水肥利用率的技术体系,为实现水肥高效利用发挥了积极作用。
河南省重点在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上探索水肥一体化应用途径,选择适宜的种植品种,在不同灌溉施肥设备、水肥管理条件下,研究水肥一体化对作物生长发育特性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揭示水肥一体化在粮食作物上的应用效果,为水肥一体化在粮食作物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
河南省集合技术力量在许昌市、焦作市、开封市等地开展技术集成研究,集成了小麦、玉米滴(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使灌溉与施肥相结合,实现粮食作物高产优质和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布小麦(夏玉米)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规程、大田物联网水肥一体化装备技术规范等4项地方标准,为促进水肥一体化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结合实际,在小麦、玉米、烟叶、蔬菜等优势农作物上建立了一批高标准示范区,促进工程节水与农艺节水相结合、农业节水与高效施肥相结合,大力推广滴(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年推广面积33.33万hm2以上。通过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较常规灌溉施肥技术每667 m2节水50%以上、每667 m2节肥20%~30%,使农田水肥利用率显著提高。
通过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普遍提高了种植户的科学灌溉施肥意识,避免了农业用水、用肥及生产管理的盲目性与不合理性,促进了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及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了灌溉施肥一体化,促进了水肥耦合,提高了灌溉水和肥料利用率,优化了施肥结构,避免和减轻了因施肥不科学不合理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一是研发力量薄弱,技术集成研究不够深入,技术模式和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部分地区农田基础设施薄弱,不利于技术推广。三是基层推广队伍薄弱,技术宣传不到位。
“十四五”是落实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要立足粮食安全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要组织协调科研院所、技术推广中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备生产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做好大田粮食、经济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研发集成与创新推广工作,不断摸索和改进技术,促进技术模式成熟,提高其适应性和可复制性。
要加大力度在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上推广以喷(滴)灌水肥一体化为主的农艺节水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合理调配水资源,优先使用天然降水和地表水,减少地下水采用量和化肥投入量,促进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要围绕优势农作物种植,建立各具特色的水肥一体化示范区,搞好试验示范,集成技术模式,精心打造样板亮点工程,突出展现示范效果,辐射引导周边,扶持、培育一批重点合作社,促进水肥一体化产业规模发展壮大。
在现有技术模式的基础上,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研发和技术集成组装力度,加快推进物联网技术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相融合,创新集成适合全省不同作物应用的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技术新模式,助力全省智慧农业发展。